皇帝為什麼永遠鬥不過太后?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2-11T03:47:58+00:00

作者:逆北 讀中國歷史,尤其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時每刻都有人惦記著你的龍椅。


作者:逆北


讀中國歷史,尤其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時每刻都有人惦記著你的龍椅。作為一國之君主,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他人掌中之傀儡。這個「他人」就很多了,包括宦官、權臣,乃至於後宮。

但是話也說回來了,無論宦官和權臣有多大能耐,只要皇帝本人不是酒囊飯袋,就總有辦法將其各個擊破,比如年輕的康熙皇帝打倒了權傾天下的鰲拜。因為在古代,由君臣大義所限定的一整套政治文化秩序中,宦官與權臣試圖控制皇帝本人的行為,本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皇帝如果措置得當,還是可以保住皇帝的寶座與尊嚴。

但是,有一種勢力對於皇帝的影響,是任何皇帝都難以克服的,這就是皇帝的母親。當然,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生母,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光緒皇帝的大姨。為了方便,我們將她們統稱為太后。


01 皇帝背後的隱形君主

太后成為皇帝背後的隱形君主,翻開史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看漢朝,漢高帝劉邦死後,年輕的惠帝暗弱,朝政的核心權力很快為呂后所把持,劉氏子弟雖然在地方當藩王,又有軍隊,但也不敢輕舉妄動。至於朝廷中的開國元老蕭何、曹參、陳平等,更是緘默不語,偶爾老將王陵出來發幾句牢騷,也被呂后藉助皇帝的命令所奪權罷官


至於惠帝本人,更因親眼目睹呂后迫害情敵戚夫人與其子的殘忍舉措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呂后,也因此成為了繼劉邦之後在朝堂上說一不二的隱形君主。

▲影視劇中的呂后

呂后干政以後,在北魏又出現了一個馮太后攝政。馮太后本為北燕貴族之後,是拓跋氏的階下囚,戰利品。因為出身卑賤,導致其始終有著嚴重的不安全感,當她成功問鼎權力巔峰之後,她便把獻文帝、孝文帝等玩弄於鼓掌之中。縱使孝文帝有勇有謀,也不得不等到她死後,才敢無所顧忌的處理國家大事。

唐代,武則天在自己的丈夫唐高宗駕崩後,臨朝稱制,先後控制著唐中宗、唐睿宗兩個皇帝。後來她覺得僅僅是控制自己的皇帝兒子太不過癮了,於是她乾脆把自己的兒子廢了,自己當上了皇帝。當然,她也做過一些形象工程,顯得自己對權力沒有什麼慾望。


668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李旦,李旦知道自己的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她的讓位沒有誠意可言。於是李旦「奉表固讓」,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告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們再來看看被後世人譽為「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黃金時代——宋朝,竟然也出現了太后臨朝稱制的現象。宋神宗死後,高太后趁哲宗年幼,得以掌握權柄,並將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一干人召回主政。隨著哲宗的長大, 他也和父親一樣,對保守勢力生出不滿,可是礙於高太后顏面,哲宗也未敢改弦易轍。所以太后在宋代政治中的地位,同樣是難以撼動的,就算是皇帝本人也不行。


清代的慈禧太后,同武則天稱帝一樣,都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太后干政並達到權力頂峰的重要時期。她先是把控朝政,讓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始終處於壓抑的狀態。當同治皇帝得病去世之後,她又違反祖制,堅持從同治皇帝的同輩中選人當新皇帝。


因為當太皇太后,跟皇帝之間差了兩個輩分,不方便垂簾聽政。如果繼續當太后,就可以繼續控制新皇帝。在她的如意算盤之下,她選了自己妹妹的兒子,即後來的光緒皇帝作為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影視劇作中的西太后


光緒皇帝剛入宮時,還是個吃奶的嬰兒。因此慈禧太后可以名正言順的「幫助」他把控朝政,君臨天下。然而,當光緒皇帝成年後,慈禧太后迫於朝野上下要求她歸政的壓力,只得暫時去頤和園住,把國家大權交還給光緒皇帝。當然,這種歸政只是形象工程,事實上,她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盯著紫禁城裡發生的一切,隨時準備打壓氣血方剛的皇帝。

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光緒帝任用康有為等維新派實施變法。為此,他果斷撤掉了禮部四堂官之職,還把李鴻章驅逐出總理衙門。結果,光緒初嘗到運用權力的快樂,就迅速被西太后的戊戌政變拉回到了現實當中。


日後,光緒被囚禁於瀛台,連心愛的女人珍妃都被慈禧暗中派人推入井中殺死,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窩囊極了。而太后在對皇帝鬥爭中的絕對優勢這一規律,也得到了反覆應驗。

02 太后占領倫理道德制高點

說了這麼多,咱們就得總結一下了,為什麼皇帝永遠鬥不過太后呢?或者說,即便能斗過,也得等到太后駕鶴西去才能勉強重塑皇帝權威。而且就算是太后肉體隕滅,皇帝的決策也未能偏離太后干政時代所確定的發展軌道,例如北魏馮太后與孝文帝一以貫之的漢化改革。我們不禁要追問,導致這種皇權不振的原因何在?

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太后再心狠手辣,獨斷專行,可除了武則天外,呂后、馮太后、西太后等始終未直接走到宮廷政治的前台,而是始終躲在權力鬥爭的幕布之後,對皇帝進行遙控。這實際上就維持了一種太后與皇帝乃至於朝官之間的平衡。通俗的講,皇家的顏面至少是保住了。

不過,要是有人攻擊太后干政該怎麼辦呢?這是否會撼動太后的地位,乃至於改變皇帝與太后之間的力量對比。答案是否定的。這裡我們需要明確,太后能夠干預政治運行,其所依賴的,正是身為皇帝母親的角色,而不是女性的角色。

母親的角色,屬於一種道德倫理上的制高點,而掌握了這樣一個制高點,便使得其對政事的參與顯得名正言順。「咋滴啦,我兒子當皇帝年幼,缺乏經驗,老身幫助他來管理國家不行嗎?」。


按照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中國古代的皇帝「實際上已經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處置國事的一個權威性的象徵。他應該做到寓至善於無形。如果他能夠保持感情與個性的真空,經常演習各種禮儀,以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


古人以孝道治天下,皇帝不得不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只有這樣,全國的風俗才能更加醇厚,才能彌補帝國在國家治理中技術上的不足。

因此,皇帝對於太后的專橫霸道,自己很難做出反抗。即使反抗成功,自己也會失去道德上的合法性。而臣子們也在這種倫理道德的壓力下,僅能讚頌專權的太后「母儀天下」,而不敢說三道四。更何況他們自己也常常面臨孝道方面的壓力,比如萬曆首輔張居正,他就曾被其他文官彈劾,說他沒有盡守孝道,因此他不配做首輔。

近幾年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后干政能夠成功,與其所處文化環境中男尊女卑意識的淡漠有關。例如唐王朝的締造者關隴集團深受鮮卑文化影響,對中原地區的倫理綱常並不看重,即使是在玄宗時期,依然會出現皇帝將兒媳婦立為皇后的駭人聽聞的事情。武則天一介女流干政,似乎也並不稀奇。

但是筆者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文化背景與實際的政治鬥爭之間,並無必然直接聯繫。否則,為什麼唐代,甚至是整個古代社會僅有武則天一個女皇帝,而試圖效法前者的韋後與太平公主等卻難以被文官集團所接納,最終統統敗在唐玄宗李隆基之下呢?

因此,武則天等能夠在權力鬥爭中壓倒皇帝,乃至於吞噬前者的政治生存空間,其決定性因素,應該是她的太后身份與豐富的政治經驗,而非性別那麼簡單。


03 太后政治才能異於常人


太后能夠在權力博弈中保持對皇帝的優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后本人政治經驗豐富,你看呂后干政時期,整情敵戚夫人的手段是殘忍了些,但她能夠控制理智,不把這樣一種感性帶進國家政治中來,反而始終不渝地遵循老皇帝定下的無為而治治國方針。

面對匈奴單于露骨的羞辱,呂后雖然惱怒異常,但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客觀實力對比出發,去韜光養晦,而不輕易啟戰端。因此,在呂后干政的時代,西漢王朝經濟發展迅速,雖然匈奴擾邊之事仍有發生,但社會整體發展勢頭卻是蒸蒸日上的,這也為後來的文景之治與武帝時期開疆拓土的事業,開了一個好頭。


至於素來被後人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其政治能力,更是不可低估。慈禧干政時期先後提拔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理政,並給予了他們極大的處置自由。一大批洋務企業與新式軍隊建立起來,締造出中興的氣象。

庚子國變後,西太后吸取教訓,支持地方督撫開展新政,派留學生、廢科舉、裁撤冗餘機構人員等措施,都是維新黨人當年想做卻無法做到的。所以對待慈禧,不僅應該看到他的保守性一面,更應看到她懂得審時度勢進行改革與知人善任的一面。這種政治素養,正是他能夠壓制光緒,也攝政四十餘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

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鑑》 中華書局

田餘慶《拓跋史探》 三聯書店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 商務印書館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 北京大學出版社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三聯書店

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 三聯書店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北京大學出版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