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戰國著名戰爭馬陵之戰,戰爭改變歷史計謀勝於作戰

歷史小凡 發佈 2019-12-31T08:21:54+00:00

前言:我國戰國時期有十大著名戰役,都各自孕含有古人不同的智慧結晶。今天來介紹其中的一次重大戰役,看看後人能否從中得什麼收穫。這就是馬陵之戰,一場改變當時諸侯國力量對比的重要戰爭。關於這場戰爭爆發的時間及雙方領導的主將,《史記》與《竹書紀年》及《戰國策》等的記載各自不同。

前言:我國戰國時期有十大著名戰役,都各自孕含有古人不同的智慧結晶。今天來介紹其中的一次重大戰役,看看後人能否從中得什麼收穫。這就是馬陵之戰,一場改變當時諸侯國力量對比的重要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爆發的時間及雙方領導的主將,《史記》與《竹書紀年》及《戰國策》等的記載各自不同。據史學家考證,《史記》相關記載存在部份錯誤。本文根據多數史學家依據文物及各種史料的考證來作為依據。

馬陵之戰的誘因

戰爭有時會因偶然因素而爆發,但偶然因素背後有必然的原因。也就是說,戰爭不會無緣無故自行爆發。馬陵之戰也是一樣。

此戰爆發前,魏國是當之無愧的強國。此時,秦國使了個計謀,公開敲鑼打鼓地拜魏國為尊,支持魏國君稱王。此舉招致其他諸候國對魏國大為不滿,認為魏有吞併列國的野心。因此發動了對魏戰爭。此後,魏國在戰國十大戰中另一場大戰,即桂陵之戰中慘敗。

桂陵之戰對魏確實損失不小,但魏國根基好,數年後很快從中恢復了過來。但自尊心受到了極大損失。魏國君本來已經妥妥地稱王了,哪受得了這窩囊氣?於是,一場復仇之戰展開了。

公元前343年,魏軍大舉攻打受氣包韓國。

受氣包韓國幾乎滅國

這裡指的韓國可不是現在這個"韓國",當然指的是我國春秋戰國時的那個韓國,讀者朋友們可不要穿越了。

韓國知悉了魏國要打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忙派出史節向齊國求救。這齊國在孫臏的建議下,憋了一肚子壞水,滿口答應稱,魏國打你韓國,齊國就出大軍去幫助你們!

結果,韓國上下人心大振,決定不與魏國談判,而是要決一生死。

結果,魏國正有氣沒處發,派太子申為主將,以名將寵涓為大將,率大將攻入韓國境內。

韓國派出將軍孔夜來抵擋魏軍。兩國軍力本來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加上這孔夜雖名為將軍,哪是魏國名將能比的?結果,第一次作戰,魏國中另一名將襄疵領兵,在韓境內的汝河上游大戰韓國孔夜率領的韓軍,把韓軍打得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之後韓再次向齊求救,得到的答案一樣,你們繼續抵抗,我們會出大軍團去救你們。之後,韓國五次與魏展開殊死大戰,戰到大部份軍隊喪失殆盡,幾乎到了滅國的程度。

孫臏選擇了最佳時機出手

此時,韓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再沒有救援,只有坐等被魏國吞併。而魏國,在韓國的抵抗下損失巨大,也已精疲力盡。

此時,孫臏向齊王建議,該出手求韓了。

齊威王聽從孫臏建議,派田盼為主將,與副將田嬰及軍師孫臏組成領導班子,率大軍猛攻魏國,再來一次新版的圍魏求趙。

此時魏國與韓國打得不可開交,主力部隊都在韓境內,這時齊國突然橫插一槓,這哪受得了?急令魏軍主將太子申,與大將寵涓領兵抵擋齊軍。於是,一場神乎其神的大戰開始了。

此時,齊國軍隊趁著魏國空虛,已經侵入魏國境內。魏軍眼看著就要滅了韓國,全盤計劃卻被齊國破壞,且齊國竟然大膽包天,敢打到泱泱大國魏國境內。是可忍孰不忍?於是,完全放棄了對韓作戰,把全部怒火引向齊軍。

魏軍雖然在與韓作戰中消耗不小,但好在根子深底子厚,此時軍力仍然十分強大,大將寵涓並不把齊軍當一盤菜。加之,對方的軍師是自己的小學弟孫臏,與之恩怨甚深,於是催動大軍,漫山遍野而來,攻向齊軍。

眼看著這架勢,是想把齊軍一口給吞了,但,這裡有個大軍事家孫臏。軍事家這名頭可不是蓋的。

《孫子兵法》的精明運作

孫臏仔細分析當時情況,看到魏軍唯一的優勢就是力量強大,但弱點卻能要了它的命。這弱點就,張狂自大。於是,就好好地利用了起來。

孫臏讓齊軍在魏軍追趕來時,裝成大潰敗的樣子,讓他們丟棄軍旗馬匹軍械。見此景,魏軍果然更起勁地追趕。為了讓魏軍更放心地追趕,孫臏讓部隊每過一個吃飯的地方,軍隊做飯灶台的數量就減少一些。魏軍數過之後,認為齊軍在大量減員,因此更加沒有顧忌地追趕齊軍。

終於,雙方來到了馬陵這個地方。孫臏認真觀察這裡,發現地形很好,是個設伏殲滅敵人的好地方。於是,他安排數萬弓箭手埋伏在馬陵道路兩旁。他看到一顆大樹,讓人剝下樹皮,在樹上寫上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此時,孫臏傳令,等到晚上,這棵樹下如果出現火光,就對著這火光萬箭齊發。

寵涓帶著大隊人馬,眼看著與自己怨恨很深的學弟孫臏就在前面,以為齊軍敗勢已定,在輕敵心理作用下,帶著部份精銳快速向上追趕。

當他趕到馬陵時,天已經黑了。來到這棵寫了字的大樹下,發現這上面有字,但天黑看不清,於是命人點起火把。

火把一亮,孫臏的命令立即生效,利箭突然象雨點般射來!寵涓當即被殺,而那些追趕的魏軍精銳全部陣亡。

齊軍趁熱打鐵,命令大部隊返回攻打魏軍。魏軍精銳已失,人心大亂,最終全軍覆沒,主將太子申被生擒。

至此,馬陵之戰以齊國完勝收場。在這場戰役中,孫臏把孫子兵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能示之不能","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濃縮了兵法要訣。

馬陵之戰後,誰是得利者?

韓國與魏國都是失敗者,這毫無疑問。韓國被打得哭爹喊娘,幾乎滅國,此後經常受人欺負再也無力還手。而魏國,喪失了大國地位,不久後向秦國稱臣。

有人說,齊國獲利最大。戰後,齊國國力上升,在諸候國中的地位明顯看漲。這是事實,但也因此引起其他諸候國的猜忌。不久後,南方強國楚國向齊國宣戰,連孫臏也無法戰勝。最終齊國連續戰敗,被迫割地求和。這正在福禍相依,小方面的勝利,隱含著全面危險和禍根。

在筆者看來,最終的受益者是不費一兵一卒的秦國。泰國只使了個小技倆,把魏國高高抬起,稱之為王,就引發了其他各國的混戰。經過這一系列的作戰,魏國再也沒有能力阻止秦國東進。同時,魏國領土不斷被秦國侵占,數年後向泰國稱臣。

馬陵之戰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

通過上述分析,誰是最高明者呢?

魏國只圖一時意氣,不知主要敵人在哪裡,胡亂用兵,雖然國力強大,但最終下場是向人稱臣。顯然,這一鍋粥是最愚蠢的一個。

韓國是受氣包,成為魏國復仇的對象,看不穿齊國的用意,成為齊人的墊腳石,自然也是愚蠢的一個。

齊國在戰術上,孫臏的思想確實十分高明,打了大勝仗。但齊國同樣不明白誰才是背後真正的那條要吃人的狼。雖然打贏了,最終失去得更多,難道這是高明的嗎?

筆者認為,真正高明的只有秦國。秦國從一開始就是作局者,其他所有參戰的諸候國都只是它的棋子而已。通過這一局,秦國不費一兵一卒,簡簡單單地得到了一個戰略上的重大勝利,即就最大程度消耗了魏國的實力,搬開了東進攔路虎。之後,通過一系列行動,秦國笑到了最後,統一了華夏大地。

筆者認為,馬陵之戰讓人們明白,人們為人處事,小到個人,大到整體團體,要站在最高的高度去看問題。僅看到小的方面,即便獲得勝利,可能最後也是失敗者,因為這小的方面可能引來全局的不利。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看得遠的實際含義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