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越來越多的DLC,我們應當何去何從?

喜愛遊戲的小白 發佈 2020-02-13T15:45:35+00:00

DLC是DownloadableContent的縮寫,指可下載內容,亦可稱「追加內容下載包」,或「可下載資料包」。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這些年隨著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遊戲廠商都開始為遊戲製作DLC擴展遊戲內容來賣錢。鋪天蓋地的DLC讓玩家們花了眼,各種補充內容價格不菲,玩家們也總有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面對越來越多的DLC,我們應該何去何從呢?今天小黑就來跟大家說一說關於DLC的二三事。


DLC是Downloadable Content的縮寫,指可下載內容,亦可稱「追加內容下載包」,或「可下載資料包」。對單機遊戲來說一般指在遊戲發售後,廠商又推出的下載包,對遊戲內容進行擴展,如增加新地圖,新遊戲模式,新的地圖、人物、劇情擴展等。玩家在體驗原版遊戲完整故事情節的同時,將享受到更多遊戲擴展內容。而且許多神秘遊戲體驗都會以DLC形式持續不斷地開放給玩家下載,在一些特定節日,也會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物品道具讓玩家下載。另外資料片和MOD,可以認為是遊戲的追加內容。

要說最早的可下載內容,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1983年,美國人威廉·馮·梅斯特創立了一個名為Control Video Corporation的公司,該公司以撥號上網為基礎為雅達利2600提供了一項名為「GameLine」的服務,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家用遊戲機中安裝專有的數據機和存儲卡,訪問GameLine服務以通過電話線下載遊戲。由於當年的網絡環境實在是差,Gameline運營了3年就被停止,但是這種模式對圈內人影響極大,這個項目為後來美國網際網路的繁榮也奠定了一定基礎,Control Video Corporation正是網際網路巨頭「美國在線」的前身。。

1994年,世嘉(SEGA)在北美地區啟用了Sega Channel,讓玩家可以利用網絡下載遊戲到Sega Genesis裡面。而1998年年底亮相的主機Dreamcast是所有主機中第一款內置了網絡服務的,玩家可以不用通過其他配件直接訪問網絡。不過好景不長,雖說Dreamcast第一個實現了直接通過主機訪問網絡這一壯舉,但這也是世嘉的最後一款主機。2001年3月31日,世嘉最後一款主機Dreamcast停產,隨後2002年,世嘉為自家主機提供的網絡服務停運。

要說將DLC發揚光大的,則是微軟的功勞了。在2000年初,PS2統治世界,微軟的XBOX為了和PS2競爭,搶占市場份額,推出了XBOX Live服務。這個服務不僅能讓玩家進行線上對戰,更是可以在線下載更新遊戲內容,許多DLC都是從此演變來的,例如當年的《光環》、《忍者龍劍轉》等大作,不過此時的DLC還是免費為主。當開發商們發現玩家對DLC的熱情高漲,並且願意花錢購買的時候,DLC的發展勢頭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隨後索尼和任天堂為了不讓微軟獨占鰲頭,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線上商城,在多方的努力之下DLC正式融入遊戲圈,成為玩家的新選項,時至今日,DLC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遊戲配置。當然,DLC的推出,極大主機廠商更多的是提供了銷售的渠道,而DLC的研發製作,還是要落在遊戲開發商手裡。開發商們眼見DLC的熱賣讓早期的遊戲製作人賺得缽滿盆滿,便都紛紛效仿,無論遊戲本身質量如何,不推出幾個DLC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做遊戲的。

其實早年之前,DLC是對遊戲的一種補充,例如修復一些本體的BUG,或者改善一下遊戲的玩法,這時候的DLC看起來更像是遊戲的補丁包,開發商一般都會免費提供玩家下載。後來,開發商開始嘗試著在DLC中加入一些新鮮的東西,例如新的服裝,新的道具等等,並且嘗試著對這些附加服務收費,結果玩家反響熱烈。一般的單機遊戲,由於沒有社交屬性,遊戲時長基本固定,通關以後基本就很難再吸引玩家,而DLC的推出不僅能讓玩家愛體會到更多的遊戲內容,更是能延長遊戲壽命,開發商也能通過DLC獲得不菲的收益,這本是一件多贏的事情。

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當DLC成為了一種標榜,成為了一款遊戲必備之物後,許多遊戲的DLC就變了味道。一些廠家為了吸引玩家,將遊戲內容進行拆分,先讓玩家付費後買一部分內容,如果玩家覺得遊戲質量尚可,就需要繼續購買DLC體驗全部內容,這種方式相對來說還算是可以接受。而一些廠家本來就對自己的作品信心不足,更是為了搶熱度,將半成品直接拿出來讓玩家購買,同時後續以DLC的方式補全遊戲。這種做法就非常的不負責任,玩家花了錢,卻玩到了一款半成品作品,並且遊戲質量一定難以保證,如果不買DLC遊戲體驗非常差,但是買了卻也不一定有好的體驗,簡直令玩家憤怒。

事實證明,DLC可以有效增加遊戲壽命,有了它當你遊戲通關以後,遊戲公司可以給你放幾個新關卡讓你繼續玩,或者推出挑戰模式和新的遊戲機制等等,讓玩家過足了癮。那麼針對各式各樣海量的DLC,我們應該如何分辨和購買呢?就目前來看,市面上的DLC大概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小黑就分別對各種類型的DLC進行分析並給出自己的建議。

1.皮膚類DLC。顧名思義,就是DLC中包含了角色的各種皮膚。這類DLC一般價格都不貴,本身不包含遊戲的增值內容,只有美化角色外觀而已,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不同角色的皮膚包,一般格鬥遊戲或者是競技類遊戲喜歡推出皮膚包,因為這種DLC不會影響遊戲平衡,還可以增加玩家的遊戲體驗。遇到這類DLC,大家就可以根據自己能力和喜愛程度購買了,不買也不會影響遊戲體驗。

2.大型擴展內容DLC。這類DLC體量非常大,內容往往是遊戲劇情的延續和發展,整個DLC獨立成為一條故事線,甚至能夠單獨撐起一整款遊戲。這樣的DLC可以說是遊戲本身的增強版或是2.0版本,在原有基礎上的擴展使得遊戲更加豐滿,也讓玩家更加過癮,一般情況下只有在本體非常優秀的作品上才會推出這種大體量的DLC。遇到這種DLC,如果遊戲本體非常對你的胃口,那還等什麼,更加過癮的劇情故事在等著你,不要猶豫,買買買吧~

3.獨立內容DLC。這類DLC可以說是遊戲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說不是,本身DLC並沒有脫離遊戲的範疇,而是在遊戲框架下獨立出來的新的遊戲體驗,最典型的就是各種賽車和模擬駕駛遊戲,玩家通過本體可以體驗到駕駛的樂趣,如果你想要體驗其他載具,則需要購買相應的DLC才能夠玩耍。這種付費方式其實也無可厚非,廠家為了擴充玩家的遊戲體驗所增加的內容也不是白來的,也是經過精心考量製作而來,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大家購買的時候量力而行就好了。

4.遊戲內容補全類DLC。這類DLC就比較坑了,由於遊戲本體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有的是元素較少,有的是內容不豐富,更有甚者直接將半成品拿出來售賣,然後再用DLC將遊戲補全,正所謂放長線釣大魚,吊著玩家的胃口一點點賺錢。同時從開始的口碑炸裂到後來的評價大反轉,也能提高不少遊戲的知名度,不可謂是買的沒有賣的精啊~遇到這類DLC,玩家就要斟酌考慮了,如果遊戲本身質量不高的話,DLC還是要慎重購買,免得再花冤枉錢,還是要看看大家的評論在決定是否購買。

5.無良類DLC。這類DLC簡直就是黑心商人的代表,雖然遊戲本體質量不錯,但是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例如《收穫日2》當年本體售價68的情況下,39個DLC總共卻賣出了576的高價,後來又將之前所有的DLC打包5折出售,但是卻取消了單獨購買。而這款遊戲被玩家嘲諷為「DLC日」的最重要原因在於新DLC的武器和地圖會讓買和不買的玩家產生一種玩的不是同一款遊戲的感覺,這種幾乎強迫玩家購買DLC且售價遠遠高於本體的做法確實幫助開發商賺了個體滿缽滿,只是坑害了玩家的錢包和玩遊戲的樂趣。

6.坑爹類DLC。這類DLC的廠商簡直就是遊戲界的禍害,他們故意將遊戲進行拆分,本體內容過少或者根本類似試玩版,如果玩家想要體驗全部內容則必須購買DLC。更有甚者,DLC的價格賣的比本體還要貴,簡直是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並且遊戲質量很難有所保證,DLC出到一半太監了也是正常現象。面對這類遊戲,玩家一定要慧眼識珠,敬而遠之,如果實在想買,就要做好一次買下所有DLC的心理準備吧。


其實說到底DLC這種把一頭牛拆了賣的做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可以將遊戲所有的內容價值最大化,在保證投資的情況下獲得了更多的回報價值,這從開發者和資本方的角度來講是完全OK的。對於玩家來說,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性來決定自己的付出,也更加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歸根結底遊戲是否能賺錢還是依靠遊戲的好壞而定的,這種做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EA在2014年到2016年的凈收入中,綠色為代表的DLC收入已經遠超藍色的本體收入,並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可以說是這些廠商利用DLC確實實現了商業上的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遊戲廠商開始動起了歪腦筋,各種套路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讓玩家深惡痛絕。

作為玩家的我們,在適應趨勢變化的同時,也要審時度勢,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遊戲廠家製作遊戲也是要賺錢的,DLC作為一個可選項,玩家一定要理性消費,針對鋪天蓋地的DLC攻擊,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錢包,仔細研究儘量避免被套路,這樣起碼不會被坑的太慘~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小黑這裡還有不少好東西,咱們下期繼續。

歡迎關注喜愛遊戲的小公眾號,也請喜歡小白的朋友幫忙分享一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