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之囧:好理念不等於好電影|名家

中國電影報 發佈 2020-02-14T12:55:14+00:00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近年中國電影在質量上也有了長足進步,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思想觀念上的提升,但好觀念並不直接等於好電影,《囧媽》再一次告訴了人們藝術表達的重要性。

|周文萍

編輯|姬政鵬

預料中本應是七雄爭霸的春節電影檔因為疫情變得空空蕩蕩,相比其他影片紛紛撤檔、尋機再上的做法,由徐崢導演並主演的《囧媽》在從院線撤檔之後做出了新的選擇:將版權賣給網際網路企業,並由其旗下視頻平台在大年初一將影片上線開放給觀眾免費觀看。

這使《囧媽》成為史上首部在網際網路播放的春節檔熱門影片,在吸引觀眾眼球的同時也給相關視頻平台帶來了巨大流量。

據報導,截至1月27日零時,《囧媽》在頭條系四大平台及智能電視鮮時光三日總播放量超過了6億,總觀看人次1.8億次。此一數據甚至超過了華語影史票房冠軍《戰狼2》的總觀影人次數(1.6億次),雖然網際網路觀看數據不能與院線觀看數據簡單比較,卻也顯示了《囧媽》的關注度。

得到關注之後,人們緊接著關心的問題就是:《囧媽》好看嗎?這是不是一部值得關注的好片?評論並不一致。

一方面,截至2月5日,該片在豆瓣電影評分人數超過了37.8萬人,但分數只有5.9分,熱度高而分數低;另一方面,不少評論也表示該片真實反映了中國式的母子相處模式,令人感動。

在筆者看來,《囧媽》真實反映了創作者對中國式母子關係的思考,但由於劇作本身的缺陷,這一思考並未在片中得到水到渠成的體現,也就令人頗感尷尬。

中國式母子關係的反思與解決

《囧媽》是徐崢主演喜劇「囧途」系列的最新作品,前幾部為《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此系列採用公路片形式,通過講述主人公在旅途中所遭遇的囧人囧事來製造笑料。

前兩部由徐崢與喜劇演員王寶強搭檔主演,徐崢扮演事業有成的中年人,王寶強則扮演底層農民工,前者計劃周密,後者單純善良,但後者卻屢屢誤打誤撞,一次又一次將主人公的計劃打破、令其陷入窘境。王寶強裝傻賣楞的表演與徐崢弄巧成拙的窘迫相互襯托,為影片帶來了強烈的喜劇效果,也令《泰囧》在2012年創造了12億多元的票房奇蹟。

此後《港囧》中徐崢的搭檔變成了包貝爾,但角色的搭配方式與喜劇效果仍與前二者類似。《囧媽》的故事發生在通往俄羅斯的列車上,同樣講述一對主人公的旅程,也被許多人視為「俄囧」。

不過,徐崢這次並不滿足於僅僅為觀眾提供笑聲,而是想表達更多的對於母子親情的思考。

題目上,影片並未沿用前作模式取名「俄囧」。搭檔上,這次跟徐崢一起踏上旅途的並非喜劇演員,而是年近70歲的實力演員黃梅瑩。宣傳上,片方專門製作了宣傳主題曲《給媽咪》,影片海報上的宣傳口號也是「大年初一,看囧媽,抱媽媽」。無不表明影片的重心所在。

《囧媽》中徐伊萬與盧小花的母子關係是當下許多中國家庭父母與成年子女關係的真實寫照:聚少離多、相愛相殺。

一是聚少離多。當今社會,許多子女上大學後就離開了父母和家鄉,畢業後成家立業、也大都在外打拚,要過年回家或專門的假期才能與父母團聚幾天。徐伊萬那句「這趟俄羅斯之行,可能是我從讀大學離開家,二十多年來跟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正是這一狀況的反映。影片上映時間緊扣著春節不放,也正因為這是許多中國家庭難得的團聚時間。

二是相愛相殺。雖然團聚不易,但許多子女與父母間的相處並非都是令人愉快的。正如許多年輕人抱怨的那樣:剛回家一兩天還好,之後與父母間的種種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的矛盾暴露出來,父母出於關心的各種嘮叨也就接踵而至,而早已獨立的子女對此難以接受,雙方也就容易陷入各種爭吵。也正因此,許多年輕人回家後沒幾天就會盼著離開。

《囧媽》稱之為控制式關係,控制的最典型象徵就是在徐伊萬打電話時接連不斷塞進他嘴裡的小番茄。不過,控制僅僅是一方的狀態,將關係雙方都納入的話,這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因為對於控制,許多子女會採用逃避甚至反抗的態度,被徐伊萬偷偷扔出窗外的小番茄代表的就是逃避,而他大喊大叫、要求母親離自己十米以外的歇斯底里代表的就是反抗。這些場景令許多年輕人感同身受,也是《囧媽》引人共鳴之處。

從《囧媽》可以看出,相愛相殺的控制與反控制只能造成關係的對立與破裂。正如徐伊萬妻子不堪忍受其控制式關心要與其離婚決裂那樣,在徐伊萬要求母親與自己離開10米後,盧小花也憤而下車,這已然是一種決裂。此後徐伊萬雖然找回了母親,但此種相處模式若不改變,雙方仍然會再次陷入關心(控制)-爭吵(反控制)-決裂的循環之中難以擺脫。

如何改變父母與子女間控制與反控制的相處模式?《囧媽》也給出了答案。在徐伊萬跟隨盧小花下車之後,一場「熊出沒」式的遇險經歷終於使兩人回歸了血濃於水的親情。雙方也開始放下偏見理解對方:徐伊萬學會了傾聽媽媽的心聲,了解她的經歷與夢想,盧小花也學會了對兒子放手,不再事無巨細為其操心。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答案,畢竟親密關係中的每個人都仍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在尊重理解基礎上的關心才不會變成控制。徐伊萬也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領悟了與妻子的關係,學會了尊重妻子的獨立性。

情感敘事中的過程缺失

能真實反映中國式母子關係的困境,也能提供相應的解答,《囧媽》本應是一部感動人心的影片,何以口碑不如人意呢?問題在於影片未能在故事的展開中刻畫出徐伊萬與盧小花的情感變化過程。

電影有兩條線索,一是故事線,一是情感線。情感是故事發展的基礎,故事發展則會帶來情感的發展與變化,兩者相輔相成,電影才能豐富飽滿、真實可信。

《囧媽》的故事線是徐伊萬與媽媽從中國到莫斯科的旅途,情感線則是母子關係通過這次旅途得到改變,由控制與反控制的對立式關係變為相互理解與尊重的和諧式關係。此一設置對故事的要求就是要能夠刻畫出兩人的情感變化過程。《囧媽》恰恰在這個過程上失語了。

徐伊萬與媽媽乘坐的是一輛六天六夜的列車,這個時間跨度足夠講述一個兩人從相互對立到理解的故事。《囧媽》前半部分也對此做了表現,但表現的都是兩人對立的部分,從盧小花對徐伊萬從泡腳到餵食等事無巨細的關心(控制)到徐伊萬扔番茄換包廂乃至對盧小花爆發,這些都屬於問題的展示階段。

在此之後,影片需要一個細膩的相處過程的來表現兩人的情感變化。但影片並沒有,相反,在徐伊萬對盧小花爆發後,影片讓兩人下車結束了列車之旅。片中真正展現盧小花與徐伊萬相互交流理解的情節只有林中談話和遇熊,但僅憑一番談話和近乎魔幻的遇熊就讓兩人的情感關係發生根本變化,實際是很難讓人信服的。這也是《囧媽》後半部分令人感到過於魔幻、脫離實際的原因。

電影誕生100多年,講述對立衝突的人物在共同旅途中發生情感變化的影片很多,如《一夜風流》《雨人》《完美的世界》都是其中的經典。而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在於能夠通過對兩個人物相處過程的細膩展示來令人信服地表現出人物的情感變化過程。

以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男演員的《雨人》為例,片中的查理在發現父親把所有遺產都留給患有數字症的哥哥後為奪回遺產將哥哥騙出療養院、兩人一起踏上了旅途,此時查理對哥哥的情感是對立的,但在旅途中,查理通過一件件小事發現了哥哥在數字上的天才,也了解到了哥哥對自己的關愛,最終查理恢復了對哥哥的親情,放棄了對遺產的爭奪。此一情感轉變過程有大量情節支撐,是令人信服的。

反觀《囧媽》,徐伊萬從上車後就一直在迴避與母親相處。從不斷找人換包廂到遇見俄羅斯女孩,他並未認真去了解母親的想法。而在他向母親爆發後,影片也並未給盧小花提供展現自己的機會,而是讓其下車了事。

下車是影片的一個敗筆,從情節發展看,它使徐伊萬母子失去了繼續相處與溝通的機會,情感轉變難以呈現;從人物性格上來看,盧小花去莫斯科是為了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她之前是在未告知徐伊萬的情況之下自己上的列車,現在也不會為了與徐伊萬賭氣而下車影響夢想的實現。

那《囧媽》有沒有改變故事缺陷的辦法呢?其實是有的。如果影片不是讓盧小花貿然下車,而是遵循人物行為邏輯,在她與徐伊萬的衝突之外也表現她對於歌唱的熱愛、對於演出的期盼與準備,讓徐伊萬在現實的相處中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母親,兩人的情感轉化就會有說服力得多。要做到這一點,編導不僅需要將兒子作為獨立的人來塑造,也需要將媽媽作為獨立的人來塑造。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近年中國電影在質量上也有了長足進步,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思想觀念上的提升,但好觀念並不直接等於好電影,《囧媽》再一次告訴了人們藝術表達的重要性。

(作者為廣州大學副教授、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