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豎掃把、寫日記都很好,一線醫護心理健康要特別重視

新民晚報 發佈 2020-02-14T13:43:28+00:00

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上海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督導專業委員會主任徐光興。救援者不管他們自己是不是覺得心理健康,都要干預!


災難和危機中的各色人等,都面臨著一場的心理挑戰。醫護人員、患者、疫區群眾和少年兒童誰更需要心理援助,如何援助?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上海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督導專業委員會主任徐光興。


救援者

不管他們自己是不是覺得心理健康,都要干預!


徐光興介紹,參與災難和危機干預的醫務人員、警務人員和其他救援者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問題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國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大量研究顯示,初期疫情爆發期,救援人員出現高昂的鬥志,易產生責任感和興奮感,身心資源投入較大,此時尚不需要心理干預。但前期消耗的情感越多,對後期越不利。



進入中期,疫情得到緩解,救援者高昂的鬥志消退,相反繁重的任務,環境的壓力、生活的簡陋和身體的消耗等不利因素集中反映出來。在救援過程中經歷的悲劇容易使他們產生間接性和替代性心理創傷,有時會產生移情,將自己的人格與對方同一化,產生「救援不及」的負罪感,出現殉職或自殺的極端案例。因此,中期心理學家和精神衛生人員介入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救援者的輪崗休息和營養補充,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同步展開。


後期任務完成,救援者回到各自的崗位。鬥志消退,突然放鬆,他們見到的種種場景歷歷在目,易產生創傷後遺症。因此,不管他們自己覺得心理是否健康,單位都要為其安排輪休和心理調整。政府和單位也要儘量多表彰,對衝到第一線的全體表彰,不宜在當中做選擇;在物質、待遇和今後的培訓、職稱等方面予以補償。只有這樣做了,才能避免將來大規模出現心理問題,那時心理干預難度更大。


疫區人

別疏忽孩子的不良情緒,傾聽,並記錄


疫情中的武漢人承受著生命危機、健康危機和日常生活三重壓力,待疫情過去之後,可能會出現較多的精神疾患,如強迫症、癔症、焦慮症和幻想症,由於不信任感和憤怒感導致的憂鬱症也可能會出現。平時要注意多關注正能量信息,相互鼓勵。生活安排得好的可將自己的生活如做的菜、書法繪畫作品等曬到網上,互相鼓勵。但如果發現自己情緒已經控制不住了,還需要尋找專業幫助。


相比之下,封城後的武漢少年兒童的心理更應引起關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兒童和青少年承受了失去至親的痛苦。與此同時,被封閉在這座城市裡也會使他們產生恐懼感和無力感,未來可能不想繼續生活在那裡。這種心理恐慌一旦沾染上,若不及時疏導,容易引起精神混亂和抑鬱。兒童和青少年是武漢的未來,必須要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武漢的心理諮詢機構應儘早注意到對這一人群的心理救援。等到疫情平復之後,建議武漢的中小學生集體心理輔導後再開學。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徐光興教授曾率團隊對都江堰市所有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目前在疫情中,家長能做的是如果青少年和兒童有不良的情緒反應,要注意觀察、傾聽和接納,不能用簡單的說教壓抑和消除;二是記錄下孩子的異常表現,以備未來心理輔導介入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對兒童的心理治療也不能套用成人的方式,要多用音樂、遊戲、繪畫和情景劇等豐富多彩的表達性藝術療法進行。


隔離者

豎掃把寫日記都是好辦法,注意不要地域炮


在家自我隔離的人們因長時間封閉在狹小、單調的生活空間裡,每天接受大量疫情信息,日常生活用品也時常處於短缺狀態,且購買困難,容易累積不滿情緒,出現居家抑鬱。另外人無聊了會睡懶覺,導致生物鐘紊亂,易患抑鬱症。疫情還會引發地域歧視,將城市居民按戶籍所在地分成三六九等,這種盲目歧視和排外情緒非常不利於心理健康和城市和諧。



人們可以用表達性的藝術療法,如繪畫、書法、唱歌,或與朋友微信、電話聊天,也可以像網絡上有些人那樣,記戰疫日記,或趁機學習,排遣、消除不良情緒。實在無法自我排解的可撥打心理援助電話。但是,徐光興認為,現在心理熱線焦點大都集中在武漢的抗擊疫情上,其實武漢的情勢還沒到心理救援這一步,應該聚焦居家抑鬱和地域排斥。

TIPS:


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台聯合國務院客戶端推出了「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查詢服務」。目前該服務覆蓋了31個省區市,涉及300餘條心理援助熱線。熱線將陸續全部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服務。關注「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點擊「政民互動」專欄後再點擊「心理援助熱線」,即可進入「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查詢服務」頁面;或打開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首頁,點擊「心理熱線」查詢。好大夫在線、壹心理網、新浪微博@微博心理等均開通了抗擊疫情心理諮詢平台。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姜燕

圖片 | 網絡

編輯 | 顧瑩穎 施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