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還有一個不容小覷的政權,曹操都不輕易惹他

古今事 發佈 2020-02-12T04:26:54+00:00

再加上曹操剛剛擊敗袁紹,自己的兵馬也有所損耗,如果再對遼東用兵,那麼一來其他諸侯不會按兵不動,可能趁機偷襲,二來勝負難料,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得不償失。

從我國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這段時期,魏、蜀、吳三大勢力相繼興起並最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無數精彩的故事也在這一時期發生。

其實,當時除了這三個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政權,諸如南中孟獲、遼東公孫氏這樣的小政權也是組成亂世的重要部分。而在這些小勢力中,遼東的公孫氏實在是東漢末年的一朵奇葩。



從諸侯割據、群雄逐鹿,到曹魏最終一統北方,公孫氏始終能夠在遼東維持穩定的統治。東漢末年,襄平人公孫度被董卓封為遼東太守,他在那裡勵精圖治、苦心經營,最終使得公孫家根深蒂固,成為一股不可撼動的勢力。不過,和後來割據州郡的公孫瓚、袁紹、曹操相比,公孫氏不過占有遼東,實力並不算很強。那麼,為何面對實力不強的公孫氏,曹操卻一直不將其消滅呢?

原因之一,就像筆者剛才說的,公孫氏在遼東經營多年、根深蒂固。漢初平元年(190),在同鄉徐榮的推薦下,公孫度被董卓封為了遼東太守,此後的很多年裡,他用心治理和發展遼東。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公孫度對內整頓風氣、厲行法治,使得"郡中震慄",對外征討高句麗、烏丸,率軍"威行海外",得到了遼東人民的愛戴。

等到建安七年(202)曹操擊敗袁紹取得北方霸權時,公孫度已經在遼東統治十二年,有了十分穩固的基礎,所以此時曹操想要將其剷除並非易事。再加上曹操剛剛擊敗袁紹,自己的兵馬也有所損耗,如果再對遼東用兵,那麼一來其他諸侯不會按兵不動,可能趁機偷襲,二來勝負難料,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最終得不償失。

原因之二,是遼東的自然條件幫了公孫氏大忙。早在公孫度當上遼東太守沒多久時,他就仗著遼東地處偏遠,朝廷難以管轄而妄圖稱王,而在禦寒條件極差的東漢末年,如果不是遼東本地人,往往難以忍受和適應那裡的低溫、水土。

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楊廣,他在位期間就曾經三次派大軍出遼東攻打高句麗遭遇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裡氣候寒冷、很多地方還未經開化,作戰條件過於惡劣。

而且,遼東的地理位置也讓曹操覺得它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在東漢末年,遼東就是其東北邊境,再往北、往東,那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了,處在這樣的偏遠地帶,就決定了即使這裡出現割據政權,也沒辦法在中原王朝、遊牧民族包圍下發展壯大。因此對於曹操而言,公孫家在遼東的發展空間非常有限,無論如何也難以對自己產生威脅,反而如果奪取遼東,還得消耗不少錢糧,戰死不少士卒。

原因之三,是公孫家大部分時候在表面上都還算本分。自古以來,位於今朝鮮半島的各王國便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中原王朝之所以不將其滅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大多數時候還算老實,原因俯首稱臣。

將這一現象代入公孫家和曹操也能夠成立,只要公孫家本本分分,願意表示對曹操的尊敬和臣服,那麼曹操也不會吃力不討好地前去攻打。

早在曹操剛統一北方時,為了讓軍士得到休息,便主動向公孫度示好,上奏朝廷封其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

當時公孫度雖有稱王野心,但自己也清楚和曹操的實力差距,於是領受了官爵印綬,算是表明了接受曹操所代表的漢王朝的管轄。


建安十二年(207),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往遼東,當時接替父親統治遼東的公孫康將其殺死,把首級送到了曹操那裡以表示自己的忠心,被封襄平侯、左將軍。

公孫康去世後,因為他的兒子年紀尚小,群臣便推舉了其弟公孫恭繼位,公孫恭對曹魏保持著前幾代名義上恭順的態度,也得以始終讓遼東保持安定。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繼位的曹丕不久後登基稱帝,這位新君對於遼東仍然採取著安撫的政策,他將公孫恭封為車騎將軍、平郭侯,以示魏國與其交好的誠意。

最後一個原因,是曹操戎馬半生,始終沒有騰出時間對付遼東。曹操是個很有計劃的人,在擊敗袁紹避免同時受到南北兩方夾擊的窘境後,他便將目光放在了荊州、江東上,奪取荊州、兵敗江東後,他又馬不停蹄與西涼諸侯交戰,攻伐漢中,這些軍事行動的重要性當然是明顯大過消滅一個無關痛癢的遼東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