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亦菲《花木蘭》中的「花黃妝」,看魏晉南北朝女子的妝面

文物考古聊歷史 發佈 2020-02-09T12:37:13+00:00

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已經發布了多支預告片,在預告片中,有幾個鏡頭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原因是裡面「神仙姐姐」劉亦菲的扮相實在是有點讓人不忍直視。

由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已經發布了多支預告片,在預告片中,有幾個鏡頭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原因是裡面「神仙姐姐」劉亦菲的扮相實在是有點讓人不忍直視。甚至有網友評論說:確定這不是在黑花木蘭嗎?

  • 電影《花木蘭》中的一個鏡頭截圖

根據預告中的情節,花木蘭的父母有意為她安排一樁婚事,這應該就是花木蘭的「相親妝」了。難道是花木蘭不想相親,所以故意扮丑?其實,這就是【當時】女子常見的妝容。那麼問題來了,劇組參考的是哪個時代的女子妝容,這個「當時」是指的什麼時候?

花木蘭究竟是哪個朝代的人?


只有明白了花木蘭是哪個時代的人,才能去討論電影《花木蘭》中木蘭的「相親妝」到底對不對。正史中並沒有關於花木蘭的記載,花木蘭這一人物最早是出現在北朝敘事詩《木蘭辭》中。在《木蘭辭》中有「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其中「可汗」是北魏皇帝的稱呼,北魏是鮮卑族建立起的政權。「花木蘭」的「花」字明顯是後人加上去的,相當於一個形容詞,木蘭才是姓氏。而「木蘭」恰好是鮮卑族姓氏。

並且,根據《木蘭辭》,可知道因為所有的軍書上有老父親的名字,家裡又無兄長,所以木蘭不得不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還需要自購裝備。這樣的設定也符合北魏的兵制,即「府兵制」。

府兵制中有一條硬性規定,被劃分為軍戶的家庭可以享受免去人口稅的待遇,平時就在家種地,一旦需要出征,就必須派出一名男丁出征,否則就要受到懲罰。並且府兵制中還規定軍戶服役時自備衣糧軍備。所以,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背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發生在北魏。既然如此,電影《花木蘭》中木蘭的相親妝符合北魏的妝容嗎?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花黃」是什麼?


在《木蘭辭》中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描述。「花黃」是什麼?其實,電影中木蘭額間的黃正是「花黃」。不過它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額黃」。額黃妝自漢代就有,魏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據傳是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的啟發,所以也稱「佛妝」。

額黃的畫法有將整個額頭塗滿的,也有隻塗半額的。比較特別的是塗半額的,或上或下,在額頭間塗黃,後用清水暈染,至髮髻處漸漸消失,花木蘭的造型就是半額。《北齊校書圖》中的女子額間也是塗了半額的額黃。

  • 《北齊校書圖》

畫中圈出的部分不是脫色,而是當時女子畫得額黃妝。

額黃有染畫法,也有粘貼法。染畫的鵝黃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沒有考古的實物參考,但若依據唐王涯的《宮詞》「肉里松香滿殿開」可知,當時有用松樹的花粉製作鵝黃的。電影中劉亦菲的鵝黃是染畫的,但若依據「對鏡貼花黃」,粘貼法會更恰當。並且花黃一般由黃色硬紙或金箔製作完成,其形狀多為星、月、花、鳥的形狀,所以才有「花黃」之稱。


額黃上描繪的紅色花蕊形狀叫「花鈿」。花鈿也叫花子、額花、眉間俏。花鈿在先秦時已有,隋唐時最為流行。額黃一般只用一色,而花鈿有多種顏色,這主要是與花鈿豐富的製作材料有關。雲母片、魚骨、絲綢、金箔、鳥的羽毛等等都是製作花鈿的材料,其中比較珍貴的是「翠鈿」,由珍貴的翠鳥的羽毛製作。由以上材料製作的花鈿需要用膠水粘貼在額頭上。在古代有一種膠叫「呵膠」,由魚鰾製作,用的時候只要輕輕呵一口氣就會與黏性了。除了可以粘貼的花鈿,花鈿同樣可以通過染畫,唇脂就是一種常見的染畫材料。木蘭的花鈿就是染畫的朱色唇脂。所以,木蘭的「花黃妝」基本是符合魏晉南北朝時女子的妝容的。

除了額間的花黃,木蘭的「丑」還體現在紅彤彤的臉蛋。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的唐代女俑都有這樣的妝容,實際上這樣的妝容自魏晉時就有了。電影中的由鄭佩佩飾演的人物角色也有類似妝容。並且與劉亦菲的木蘭妝相比,這一人物的妝面上還多了太陽穴處的「月牙」及酒窩處的「黑點」。下面就來說說一個完整的魏晉南北朝女子的妝面是怎麼化出來的。

  • 《花木蘭》電影預告片中截圖

一個完整的魏晉南北朝妝面都包括什麼?

整體來說,當時的女子化一個完整的妝面需要敷粉、抹脂、畫眉黛、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的步驟。其中敷粉、抹脂、塗唇脂是基礎。敷粉就相當於現在的打粉底,當時的妝粉有米粉、鉛粉等。北魏賈思邈的《齊民要術·卷五》中有米粉的製作方法:「梁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

而鉛粉的流行或許與秦漢時期煉丹術的流行有關。鉛粉塗面的流行使得漢魏時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了一個新詞「鉛華」。不過,含鉛的化妝品用多了可不好。最值得稱讚的妝粉是一種「紫粉」。這是一種淡紫色的妝粉,相當於現代的紫色隔離霜。有一點美妝基礎的人都知道,紫色與綠色的隔離有均勻膚色的作用,魏晉時的女子已有這樣的美妝基礎,實在是讓人驚嘆。

敷完粉就可以抹脂了,也就是抹「胭脂」。從魏晉到盛唐的女子,塗的胭脂都比較濃郁,整個臉蛋都是紅彤彤的,這就是當時的審美。最早的實物胭脂為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梳妝奩中的胭脂。古代用於製作胭脂的材料為一種名為「紅藍花」的花,據說由匈奴傳入,胭脂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的記載。在北朝末年,出現了胭脂膏,由胭脂粉與豬胰等物調和而成。膏狀的胭脂會比粉質胭脂更易上色,所以也不好洗。

基礎妝容基本上無差別的,能體現個性的是在畫眉黛、 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上。比如電影中劉亦菲的眉形是漢魏時流行的廣眉,比較粗獷,而鄭佩佩的則是柳葉彎眉,看起來就有很大的不同。電影中鄭佩佩飾演的人物妝容更具個性化。酒窩處的「黑點」也就是前文說的「點面靨」,最初就是這樣點在酒窩處的點。魏晉開始,點靨的位置就不僅僅局限在酒窩處了,而是臉上的任意部分都可以,統稱為「碎妝」。並且面靨的形狀還有錢幣形,叫「錢靨」,花卉形狀的叫「花靨」,此外,還有鳥獸等形狀的面靨。太陽穴處的「黑月牙」叫「描斜紅」,狀如傷痕,有種殘破感。 所以,描斜紅與後來的面靨實際上並無太明顯的界限,都是面飾的一種。

由於有些出土文物受年代限制,相比於魏晉南北朝時,唐代女子的美妝我們會更熟悉一些,但實際上唐代的許多美妝都是魏晉南北朝時玩剩下了的。魏晉南北朝時被稱為是「古代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但同時也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的一個時代 。與這種社會動盪、思想解放相適應的便是服飾文化中的個性化特徵。



參考:《中國歷代女子妝容》李芽;《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朱大渭、劉馳等;《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吳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