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完成了以南統北的歷史奇蹟?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2-21T12:35:41+00:00

圖/朱元璋01.堅定的全局意識 首先,從宋金對峙時期開始,我國的經濟中心就基本完成了向南方的轉移,北方地區在長時間的戰火洗禮之後經濟社會逐漸停滯甚至出現了小範圍的倒退,因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南北對峙局面中的優勢。

文/王凱迪

自華夏帝國肇始之日起,從北方統一南方的歷史規律幾乎無時不刻不在應驗。從秦漢沿至宋元,統一的中華帝國在1500多年的歷史中無一例外都是從北方拉動統一的引擎,此後的清朝直至近現代,統一全國的發動機依舊在北方。在這兩個時代的中間環節,來自南方的大明王朝確是十足的奇蹟,它面對的是統一的北方蒙古帝國,卻從南京起步一路打到北京,又橫掃蒙古高原,完成了以南統北的偉業。是什麼給了朱重八創造奇蹟的力量?

圖/朱元璋

01.堅定的全局意識

首先,從宋金對峙時期開始,我國的經濟中心就基本完成了向南方的轉移,北方地區在長時間的戰火洗禮之後經濟社會逐漸停滯甚至出現了小範圍的倒退,因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南北對峙局面中的優勢。公元14世紀中期,朱元璋在紅巾軍起義之時趁勢而起,並沒有馬上與元政府進行直接對抗,而是選擇「高築城廣積糧」的低調發育模式,他選擇利用當時紅巾軍的「大宋旗號」,隱藏企圖逐漸鞏固自身根據地,韜光養晦為圖後舉。

圖/混亂的元末局勢

在當時的局面下,南方大量的漢族地主割據政權各為其政,北方的元政權雖然因為天災戰禍而暫時無法南顧,但是軍事硬實力依舊不可小視。因此,朱元璋縱覽全局,明確選擇了穩固根據地以待天下之變的舉措,以紅巾軍之年號為軍隊之號令,從而防止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局面,為其擇良機而動提供了契機。

圖/紅巾軍北伐

02.天命與時機

當朱元璋於公元1361年與公元1367年相繼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政權之後,朱家的地盤已經擴張到整個長江中下游區域,掌握了蘇浙,江西,安徽與湖廣等地,甚至掌握了淮河以北的部分河南地區。雖說此時朱元璋已經掌握了南方大部,但是福建、兩廣與西南之地仍然沒有歸附,他相對於歷史上其他的南方政權依舊不如,隨時可能遭到北方政權的碾壓式攻擊。然而,此時北方的元帝國卻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尷尬局面。

北方的蒙古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在平定中原的紅巾軍以後,非但沒有利用朱元璋、陳友諒等人在江南大戰的時機麾兵南指,將南方的起義軍撲殺於搖籃之中,反而開始不遺餘力地參與元朝內部黨爭。

當時元朝所依靠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兩支北方武裝,分別是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與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這兩支部分漢化的蒙古武裝在國家危機面前繼承了漢人內鬥且養寇自重的優良傳統,自至正二十、二十一年(1360、1361年)以來就互相攻伐于山西一帶,搶奪地盤,完全放任朱元璋在南方的瘋狂發展。

圖/王保保的勢力範圍

03.曠世北伐

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發兵北伐,其具體戰略部署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以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為我掌握。這一由西向東的戰略與當年劉裕北上之計如出一轍。當年劉裕北上便是氣吞萬里如虎,如今朱元璋掌握了大運河的南北運糧便利,僅用三個月便平定山東,接著西行攻占汴梁宋都,隨後又克潼關,不到半年就盡收河南與陝西腹地。

從淮河到黃河,明朝軍隊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戰略推進,從而讓元朝毫無反應之力。緊接著,朱元璋作為帝國領導人親臨前線汴梁督戰,選擇了擒賊先擒王的閃擊戰術,從當年五月開始令諸軍會師德州,沿大運河北上直搗大都,最終於當年八月初二順利進入今天的北京城中,完成了對蒙古人的反向北伐。

在朱元璋的帝國建立過程中,他本人與麾下軍政集團的才能和元帝國的內部紛亂導致了雙方力量的對比的逆轉。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軍事集團的強大軍事戰略與迅速的機動性依靠大運河的水運得到了無限力量加持,再加上劉伯溫「「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強烈民族感情渲染,朱元璋所率領的團隊最終完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從南向北的統一。

參考文獻:1.明史

2.元史

3.徐渭濱:《論朱元璋滅元建明的方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