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韓信沒有背叛劉邦的一個冷門原因

棟哥歷史 發佈 2020-02-20T13:13:57+00:00

韓信平定齊國後,在齊國日子過得很滋潤,坐擁三十萬大軍,實力已經能與劉邦、項羽比肩。但韓信的選擇卻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韓信並沒有選擇中立,而是接受了劉邦分封的齊王之位,堅決站在劉邦一邊,消滅了項羽。

韓信平定齊國後,在齊國日子過得很滋潤,坐擁三十萬大軍,實力已經能與劉邦、項羽比肩。

項羽的使者武涉和韓信的謀士蒯通都來勸說韓信,只要韓信嚴守中立,就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韓信有更大的雄心的話,將來還可以趁項羽和劉邦鷸蚌相爭,都筋疲力盡的時候把他們一網打盡,一統天下。

但韓信的選擇卻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韓信並沒有選擇中立,而是接受了劉邦分封的齊王之位,堅決站在劉邦一邊,消滅了項羽。當然,後來韓信也為他的選擇付出了代價,被呂后滅了三族。

韓信為什麼做出這樣不太明智的選擇呢?

有人說,是因為韓信沒有造反的資本。韓信手下的兵是劉邦給的,他們忠於劉邦,而不是韓信。劉邦派曹參和灌嬰在齊國監視韓信,如果韓信造反,那曹參和灌嬰肯定會殺掉韓信。

這種說法毫無道理。太小瞧韓信了。

韓信是誰?漢軍這邊的二號人物,之前暗度陳倉,消滅三秦,帶著一支雜牌軍就連續滅趙國、代國、魏國、齊國。劉邦的天下一大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這功勞太大了,讓韓信建立了僅次於劉邦的威信,足以鎮住所有人。

劉邦的一幫老哥們一開始還看不起韓信,後來一個個都心服口服,對韓信心存敬畏。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舞陽侯樊噲見了都要下跪磕頭。可見韓信的威望有多麼高。

所以說,韓信的威望絕對能夠鎮得住手下的30萬大軍。更何況這些士兵是韓信親自訓練出來的,只有幾千老弱兵是從劉邦那裡帶過來的,怎麼會不聽韓信的?

至於負責監視的曹參和灌嬰,韓信如果造反,他倆恐怕第一時間就被祭旗了,哪還有刺殺韓信的操作空間。

所以,我認為只要韓信選擇造反,蒯通和武涉說的話並沒有錯,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必然能實現的。

還有人說韓信是軍事天才,政治蠢材。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垓下之戰後的情況,絕對比韓信想像的複雜多了。韓信以為自己可以在劉邦手下一直安穩的當個諸侯王,沒想到命都沒了。

還有人說,因為韓信的個人品質好,知恩圖報。感謝給他衣食,任命他為大將軍,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這種說法當然有道理,因為韓信本人就是這麼說的。

其實,大家還可以換個角度,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的人與當代中國人很不一樣。

比如太子丹好好招待荊軻一年,榮華富貴管夠,荊軻就捨命為太子丹去刺殺秦王,無怨無悔。高漸離與荊軻是好兄弟,荊軻死後,高漸離兩次行刺秦王,眼睛瞎了也要殺秦王。

豫讓只是智瑤手下的一名普通門客。晉陽之戰後,智瑤死了,腦袋被趙襄子做成了酒壺。豫讓三次行刺趙襄子,至死不渝。

趙襄子問豫讓:你曾跟隨過好幾個主人,之前的主人也死了,你為什麼不去為他們報仇,偏偏要替智瑤報仇?

豫讓回答:以前的主人只是把我當普通門客對待,所以我以普通門客的方式回報他們。智瑤給我國士的待遇,因此我就以國士的方式回報智瑤。

還有專諸刺吳王僚,要離刺慶忌,聶政刺韓王等也與此類似。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周朝秦漢時期的中國人特別重視報恩,有俠義精神。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

韓信是在戰國末期出生和長大的,早年流浪江湖,一方面受盡白眼,另一方面,也受俠義精神感染,功成名就後,韓信對過去的恩人都一一回報。這不僅是韓信的人品好,知恩圖報,而且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如此。社會上流傳著人們知恩圖報的事跡,知恩圖報者受人尊敬,忘恩負義者遭人唾棄。韓信就是被這種思維給害了,韓信不知道政治不講究報恩。

假如韓信晚一千年出生,知道玄武門事變,那必然造反,劉邦的皇帝就當不成了。

總結:垓下之戰前,韓信沒有選擇造反,不只是因為在政治上愚蠢和知恩圖報,還受到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當時流行知恩圖報的俠義精神,促使韓信做出不利於自己的決策。

一家之言,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