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萬盒保險套脫銷!疫情中的男男女女,性慾為何如此高漲?

德瑞姆心理教育 發佈 2020-02-27T03:02:22+00:00

上網一搜,這還不是個例,全國各地的超市,保險套都已經脫銷。就像二戰結束後,國外曾突發「嬰兒潮」,1946-1964年這18年間,新生嬰兒高達7600萬人;在美國911事件後,也迎來一小波生育高峰,大難不死和旁觀災難的夫妻,都不約而同意識到了親密活動的重要性。

作者:芒來小姐

來源:三點一彎鉤(zzdshg)


· 01 ·

賣脫銷的保險套

高漲的性需求


前兩天逛超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計生用品被「清空了」。


上網一搜,這還不是個例,全國各地的超市,保險套都已經脫銷。



有網友抱怨:搶米搶油搶雙黃連我都能理解,為什麼連安全套也搶光了?


面對災難,人們仿佛更加渴求伴侶的肌膚溫度。

且不說年輕情侶,乾柴烈火,宣洩著無處安放的甜蜜;


就算結婚多年,夫妻對彼此已經沒了激情,此時依然會渴望肌膚相親。



心理學家認為,感性感受總是走在理性前面,當事件發生,個體首先體驗到非理性的強烈生理感受,其次才會理性的為這份感受尋找原因。


每天刷著確診人數上升的新聞,我們內心不免感到恐懼,恰好伴侶在身邊,這份恐懼就轉化成了對伴侶的依戀。


而性是人類的本能慾望,突發災難面前,我們對生的渴望變強,和生存有關的性動力也會變強。


就像二戰結束後,國外曾突發「嬰兒潮」,1946-1964年這18年間,新生嬰兒高達7600萬人;



在美國911事件後,也迎來一小波生育高峰,大難不死和旁觀災難的夫妻,都不約而同意識到了親密活動的重要性。


情緒情感被不咸不淡的日常生活磨平,在生死關頭被激發出來,很容易為一成不變的親密關係帶來改變。


於是我們看到,有的夫妻明明早已沒有感情,但在疫情期間,相處於同一屋檐下,即使偶爾吵吵鬧鬧,但彼此之間的距離卻拉近了。


哪怕生命只剩一刻鐘,我們依然可以從伴侶溫暖的肌膚和柔情的眼神里,反覆確認自己的存在。



夫妻感情的升華,或許得益於這種感性的歸因。


儘管親密之後,這些原有的矛盾依然存在,但一碰到伴侶溫暖的肌膚,就覺得最難的坎兒已經過去了。


即使夫妻整天吵架互懟,也改變不了共生關係正在增強的事實。


畢竟沒有什麼是一次為愛鼓掌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次。


· 02 ·

「心跳加速」的甜蜜副作用


心理學家Byers研究發現,性滿意度和關係滿意度有關,越多親密的伴侶越快樂。


原因並非是活塞運動本身,而是親密活動時夫妻的語言和肢體交流。


就像「吊橋效應」所帶來心跳加速,當我們心驚膽戰走在吊橋上時,碰巧遇見一名異性,我們第一反應是把情景引發的緊張,理解為愛情,對異性產生生理反應。


同樣,當我們為災害感到心驚膽戰時,我們很容易把環境引發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伴侶的心動,進而重新燃起激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危難時期的愛情,格外令人刻骨銘心。



不同於過吊橋時一瞬即過的心動場景,夫妻的親密活動更容易在日後。


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耳鬢廝磨的溫柔言語、安全感爆棚的溫暖擁抱,這些與愛人之間的甜蜜回憶,往往被當事人反覆回味,直到某一情景下這種慾望被激發。


心理學家羅素認為:性是人類本能。但所謂本能,並不是一種先天就會大動作,而是一種學習後的衝動。


一個朋友跟我聊疫情期間的生活,聊到了自己的愛情。她說,疫情期間對她關懷最多的,不是父母,不是曖昧對象,而是分居很久的丈夫。


他們已經小半年沒有聯繫,都在等待著對方先提出離婚,但2月初,察覺到疫情,第一時間給她送來了一批口罩,並且囑咐她:


「這一袋給你父母,這一袋給孩子,其他你自己留著。」


而那個口口聲聲說等她離婚就娶她的男人,此刻像消失了一樣,反而平時見面就吵、差點吵成前夫的丈夫,此刻成了她最溫柔的避風港。



這讓她有些猶豫,我說:如果我是你,就不想那麼多,享受當下。


她問為什麼?我說:


或許你和老公已經很久沒見面,已經不愛了,但挂念彼此,對對方的關心也是真情實意的,這源自你們婚姻期間的共生關係。


分居可以解除生理上的接觸,卻無法解除情感上的共生。


你和老公之間有感情基礎,即使不夠愛,也會珍惜彼此的羈絆,這份比愛更強烈的感情叫做「回憶」。


雖然不能在衝動下做出決定,但可以再等等。


夫妻間的親密活動,意味著邊界的消失,原本因為隔閡而存在感強烈的個人邊界,在頻繁的親密活動中逐漸淡化。


這份記憶相當有分量,即使關係結束也會保留在腦海里。



這使得我們愛一個人,往往不是感覺上有多愛,而是越做越愛。


所以為什麼有的人即使分居兩地、結束關係,即使心存芥蒂、爭吵不斷、彼此折磨,仍然對彼此念念不忘?


因為精神上的共生關係是非理性的,因此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 03 ·

第三方「壞客體」的出現

強化了共生關係


疫情是一面照妖鏡,夫妻之間共生關係有多強,在一起待1個月就知道了。


因為焦慮感會緩和夫妻間「壞客體」的投射,夫妻放下對彼此的矛盾,收起指責和不滿,調轉矛頭一致對外。


生物學家對此給出了更有說服力的結論:親密活動時,人體會分泌「催產素」,這會讓男女產生精神上的依戀。


「催產素」會隨著性行為次數的增加而增加,頻繁的性關係會加深夫妻間的羈絆,而朝夕相處的夫妻有更多的性行為,雙方的共生關係更強。


但這不僅僅體現在更多的親密活動上,疫情帶來的焦慮恐慌,使我們本能的向最親近的人尋求安慰,渴望一個擁抱,一個親吻。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中,黃渤扮演的中年男人已經進入「婚內倦怠期」,和妻子親密時就像「例行公事」,毫無新鮮感。


男人在親友面前假裝夫妻恩愛和諧,隱藏貌合神離的事實,直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抓走了小城裡所有相愛的夫妻、情侶。


剩下的人被扣上一個帽子:不是真愛,沒有愛情。



遮羞布一旦被揭開,藏在裡面的人就會一涌而出。男人開始燥動,他渴望和女同事來一場婚外情,可當女同事真的赴約了,他卻猶豫了。


他意識到,自己此刻內心的燥動起源於災難激發的強烈緊張感,並非真的對女同事抱有感情。



坐在酒店的床上,他思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妻子。


黃渤離開酒店,來到妻子身邊,一遍遍說著「對不起」,夫妻的共生關係最終打敗了一時的慾念燥動。


曾經我們看伴侶不順眼,是因為我們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缺點。


如今「更壞更糟糕」的病毒來了,疫情就成了催化劑,給予夫妻更多親密相處的機會。


· 04 ·

相愛的時光里

且以溫柔相伴


2003年非典結束後,有人統計了離婚率和結婚率,發現並沒有顯著的增降,因此斷定災害容易觸發兩個極端:


"相愛的夫妻越來越愛,不愛的夫妻走向陌路。"


但這並不嚴謹,總體來看,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趨於「抱團取暖」。


除非夫妻存在無法解決的根本性矛盾,比如出軌、家暴、賭博,否則我們依然會樂於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災害本身並不會改變夫妻感情,它改變的更多是夫妻間的相處模式。



原本朝夕相處的愛人,因為疫情只能隔窗相望,就會產生「渴望給彼此一個擁抱」的強烈衝動;


原本各忙各的、很少溝通的愛人,因為疫情朝夕相處,也會從耳鬢廝磨中找回對彼此的尊重和欣賞。


如果你並沒有從這場疫情中重新認識伴侶,不妨問問自己:


「我是否強烈反感感情回暖,無論對錯,就是渴望把伴侶隔離在生活之外?」



這種可能性是有的,伴侶時常是我們內心「壞客體」的投射。


我們對自己缺點的不滿、對父母創傷的恐懼、對自我無處安放的迷思,會投射到伴侶身上,形成一種「推鍋他人」的置身事外。


這種模式有時會隨著災害發生改變,我們對伴侶的嫌棄會變成對災害的過度恐懼,一天吵三次架變成一天洗三十次手。


而伴侶重新從「壞客體」變成了可以支持、溫暖我們的愛人。


但有時不會改變,尤其是對偏執者而言,隨著災害增強的焦慮和不安,他們往往更加恐懼與人親密,堅信除了自己之外他人都不值得信任。



但既然走進了一段親密關係,即使心懷恐懼,更多的親密活動、更頻繁的朝夕相處和抱團取暖,依然會改變偏執者對配偶的看法。


就像那句話:在關係中,我們不止不被傷害,還需要被滋養。


災害帶來的死亡威脅面前,個體的存在感變得無比強烈,對生的渴望刺激了我們的情感「觸角」,使我們有意無意的向伴侶靠近,尋求更多的能量注入。


婚姻,不只是相處,更是不斷學習如何相處,並從中獲得養分。


結婚或許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但伴侶卻是非常時期最可靠的人。



就像一艘小船,風平浪靜時意識不到槳的重要性,暴風雨來臨時,才發現一起划槳的夥伴的可貴。


這樣的婚姻,即使生活中充滿矛盾,也是強大而穩固的。


因為非常時期從婚姻中得到過滋養的夫妻,也同時學到了重要的一課:


千言萬語,不如珍惜眼前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