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堂」縱隔解剖 + 縱隔疾病X線診斷要點

放射沙龍 發佈 2020-01-10T12:41:10+00:00

有多個半圓形、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密度均勻,無鈣化、囊變及壞死,呈均勻輕中度強化者,應診斷為髓外造血組織增生。

來源:庖丁解剖學


四分法:以胸骨角平面為界,將縱隔分為上、下縱隔。下縱隔又以心包的前、後面為界分為三部:心包前面與胸骨之間為前縱隔;心包及大血管所占據的區域為中縱隔;心包後面與脊柱之間為後縱隔。


↓ 上縱隔結構(上方為背側)




瀰漫性縱隔增寬常見病因有哪些?

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①血管;②外傷;③腫瘤;

④炎症;⑤脂肪過多症;⑥其它。

(1)外傷後急性縱隔增寬,而且主動脈弓或降主動脈的清晰度消失,應懷疑主動脈橫斷。

(2)動脈硬化性主動脈迂曲在老年很常見。主動脈大小和清晰度的改變應想到有夾層。CT增強、MRI或主動脈造影可確診。

(3)主動脈和大血管的迂曲可掩蓋縱隔腫塊。

(4)侵犯縱隔淋巴結的腫瘤可使縱隔瀰漫性增寬。

(5)細菌性和肉芽腫感染、食管穿孔和胸腔外膿腫的擴散可導致縱隔炎。

(6)脂肪過多症是縱隔增寬的一個良性原因。


縱隔腫瘤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應如何進行X線分析?

縱隔腫瘤包括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

轉移性腫瘤較為常見,並多為縱隔淋巴結轉移,而血行轉移非常少見。

原發性縱隔腫瘤種類很多。

  • 前縱隔:胸骨後甲狀腺、胸腺瘤和畸胎瘤;
  • 中縱隔:淋巴瘤、支氣管囊腫和心包囊腫;
  • 後縱隔:神經源性腫瘤。

縱隔腫瘤常見的症狀有:

①氣管壓迫症狀,如乾咳和氣促;

②食管壓迫症狀,如吞咽困難;

③上腔靜脈壓迫徵象,如面部、頸部和上胸部浮腫和頸靜脈怒張;

④神經壓迫症狀,如膈肌麻痹、聲音嘶啞、肋間神經痛和交感神經受壓徵象;

⑤胸骨後的不適和隱痛。

X線檢查和分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腫瘤的位置;

②腫瘤的形態;

③腫瘤的輪廓;

④腫瘤的密度;

⑤腫瘤與周圍器官的關係。


縱隔腫塊與肺內腫塊如何鑑別?

(1)透視下:肺內腫塊隨呼吸上下移動,以下肺野尤為明顯。縱隔腫瘤則無此征。

(2)多軸位透視如發現腫塊內緣與縱隔邊緣之間有透亮區,表明腫塊在肺內。縱隔腫塊始終與縱隔不能分開。

(3)選擇腫塊突向肺野最顯著的位置攝片。縱隔腫塊的最大上下徑在縱隔內,基底部較寬。腫塊外緣與縱隔的夾角呈鈍角,可見胸膜反折線。肺內腫塊最大上下徑在肺內,基底部較窄與縱隔的夾角呈銳角。

(4)縱隔腫塊常伴有食管或氣管壓迫徵象,或有骨質改變。而肺內腫塊則無。

(5)肺內腫塊與縱隔腫塊粘連多見於肺癌。

(6)按一般規律正位在肺野內帶的病變,而側位貼近前胸壁或後胸壁,不按肺段分布,應考慮到縱隔腫瘤。

縱隔腫瘤與主動脈瘤如何鑑別?

(1)主動脈瘤在任何角度觀察皆不能與主動脈分開。縱隔腫塊在某一角度觀察,往往可與主動脈分開。

(2)縱隔腫瘤緊貼於主動脈上者,優質過度曝光片或高KV片見腫瘤區主動脈邊緣。主動脈瘤可見主動脈局部向外膨出,不能見到正常主動脈邊緣。

(3)擴張性搏動是主動脈瘤的特徵。縱隔腫瘤顯示傳導性搏動。

(4)梅毒性主動脈瘤常合併主動脈炎,顯示升主動脈擴張,往往伴有鈣化,可並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徵象。

(5)升部和弓前部主動脈瘤的瘤體常不如縱隔腫瘤貼近前胸壁。弓降部和降主動脈瘤可顯示多個胸椎前緣受壓徵象。

(6)無名動脈瘤與胸內甲狀腺比較,前者僅壓迫氣管向左移動,示擴張性搏動,但無隨吞咽動作上移徵象。

常見的前縱隔腫塊有哪些?如何分析前縱隔腫塊?

(1)前縱隔由上至下最常見的腫塊有:

①甲狀腺病變;

②胸腺病變;

③畸胎瘤;

④心包囊腫、心包脂肪墊及脂肪瘤。

(2)位於前縱隔內胸廓入口處的病變,在成人強烈提示為甲狀腺病變,在兒童為囊狀水瘤。此外,在成人必須考慮到淋巴瘤和轉移性淋巴結增大。

(3)前縱隔腫塊必須與升主動脈擴張相鑑別。

(4)胸腺瘤常發生於40歲以後。胸腺瘤與胸骨的關係密切。惡性胸腺瘤向鄰近擴散,但從不侵犯胸腔以外。

(5)發現牙齒和骨骼可診斷為畸胎類腫瘤,但與盆腔內皮樣囊腫相比罕見。

(6)邊緣性鈣化提示為囊腫。

(7)淋巴瘤通常在側位片上表現為界限不清的腫塊,可能與它易於經縱隔播散浸潤有關。

(8)播散徵象是懷疑惡性的唯一可靠徵象。

(9)右心膈角腫塊見於心包脂肪墊、脂肪瘤、心包囊腫、胸骨旁裂孔疝、其它前縱隔腫瘤、肺腫塊、橫膈病變等。

(10)縱隔囊性病變,尤其前縱隔皮樣囊腫可破入胸膜腔,出現胸腔積液等表現(臨床起病急驟)。


中縱隔腫塊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①腫瘤性淋巴結增大:轉移性最常見,還有淋巴瘤、白血病等;

②炎症性淋巴結增大:如結核、黴菌病、結節病、病毒性肺炎(特別是麻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百日咳肺炎、藥物反應、結締組織疾病、細菌性肺膿腫;

③塵肺引起的淋巴結增大;

④支氣管源囊腫及食管囊腫;

⑤原發性腫瘤如氣管癌、肺癌、食管腫瘤;

⑥血管病變:如動脈瘤、靜脈擴張;

⑦巨大裂孔疝、食管憩室、食管擴張及其它縱隔腫瘤。

如何分析中縱隔腫塊?

(1)淋巴結增大是中縱隔腫塊最常見的病因。

(2)由支氣管肺癌所致的中縱隔腫塊是區域淋巴結的轉移。

(3)中縱隔淋巴結增大合併肺葉實變,在兒童是原發性肺結核的典型X線表現。

(4)淋巴結鈣化一般提示為陳舊性炎性疾患如結核、組織胞漿菌病、矽肺或罕見的結節病。淋巴瘤放療後有時可鈣化,還有縱隔淋巴結成骨性轉移的個別報告。

(5)主動脈瘤常位於中縱隔。必要時需行CT增強掃描等檢查。

(6)氣管癌是中縱隔腫塊罕見的病因,且易於漏診。患者有喘息病史時應該想到該病可能。

(7)支氣管源性囊腫最常表現為一光滑、均勻的中縱隔腫塊,常發生於無症狀的年輕患者。

(8)食管囊腫與支氣管源性囊腫均起源於原始前腸,且組織學表現類同。

如何分析肺門腫塊?

(1)按原因分類為淋巴結增大、血管增粗及支氣管肺癌。投影於肺門上的其它部位的腫塊不能列入其內。

(2)肺門腫塊最常見的X線表現是肺門密度增加。

(3)肺動脈擴大瀰漫光滑和周圍血管突然變細。肺門淋巴結增大則呈凹凸不平的結節狀。

(4)肺門增大的絕大部分患者是肺門淋巴結增大。肺門淋巴結增大經常伴有中縱隔淋巴結增大。單側肺門淋巴結增大的最常見的原因是原發性肺癌、轉移、淋巴瘤和感染(包括結核和真菌感染等)。

(5)雙側對稱性肺門淋巴結增大的最常見原因是結節病。然而轉移性疾病和淋巴瘤及白血病亦可有類似表現,應注意排除。

如何分析後縱隔腫塊?

(1)後縱隔腫塊的常見病因有腫瘤、囊腫、淋巴結增大、炎症、血管病變、外傷、發育性病變、某些腹部疾病、膈疝、貧血髓外造血等所致。最常見原因是神經源性腫瘤。

(2)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大部分發生於成年人並且是良性的,在兒童少見。不滿1歲患兒的後縱隔腫塊幾乎可肯定是神經母細胞瘤,10歲以後罕見。而神經節母細胞瘤通常發生於1~10歲。

(3)神經源性腫瘤尤其是神經鞘瘤因含脂質而密度可低於肌肉,並可發生壞死囊變而緻密度不均,甚至可呈厚壁(或厚薄不均)囊腫樣表現,偶有鈣化;神經纖維瘤多密度均勻。神經源性腫瘤良性者邊緣光滑;惡性者邊緣毛糙,周圍有浸潤表現。

(4)腫塊內遍布鈣化則提示為實性腫塊,但不能鑑別良、惡性。動脈瘤和囊腫可見邊緣薄層鈣化。

(5)良性神經源性腫瘤表現為單根肋骨的侵蝕和邊緣硬化;而惡性者表現為單根或多根肋骨的、邊緣無硬化的溶骨性破壞或椎體及附件破壞。椎間孔擴大提示為神經源性腫瘤。

(6)半椎體、蝶形椎等畸形,加上後縱隔囊性腫塊可診斷為神經腸源性囊腫。胸內腦脊膜膨出,其椎旁水樣密度腫塊與椎管直接相連有助於鑑別。

(7)椎旁膿腫以及椎間盤破壞是典型的結核病,骨質破壞位於前中柱甚有特點。但亦可沒有或僅有輕微骨骼異常。

(8)貧血患者脊椎旁(骨膜有潛在造血功能)有多個半圓形、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密度均勻,無鈣化、囊變及壞死,呈均勻輕中度強化者,應診斷為髓外造血組織增生。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影像內容請下載放射沙龍APP,免費讀片線上交流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