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阿里巴巴拿了國家技術發明獎 據說還和「雙11」有關

經濟日報 發佈 2020-01-10T15:02:16+00:00

這些問題背後,是全球IT界和網際網路界都曾面臨的技術難題:面對網絡流量洪峰,傳統IT及雲計算技術呈現出雲中低算力節點負載高,調度不均衡;存儲設備擴展故障劇增,恢復不迅速;服務鏡像倉庫網絡擁塞,分發不及時;專家經驗演進和查詢慢,分析不智能等四大問題。

提起阿里巴巴,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平時常用的淘寶、支付寶等平台,但其實阿里巴巴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一個擁有諸多「黑科技」的硬核科技公司。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阿里巴巴應對流量洪峰的雲計算技術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阿里巴巴此次獲獎,是網際網路巨頭第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

「雙11」不只是買賣這麼簡單

「雙11」和國家科技大獎有什麼關係?相信大家抓破腦袋也不一定能想明白。

記者了解到,阿里雲此次獲獎的項目是「面對突變型峰值服務的雲計算關鍵技術與系統」。突變型峰值,即網絡流量洪峰導致的用戶請求驟然增長,這會導致用戶請求響應慢、系統崩潰等問題,常見於「春運搶票」、「秒殺」以及「春晚」、「雙11」、「跨年」等大型場景。

這些問題背後,是全球IT界和網際網路界都曾面臨的技術難題:面對網絡流量洪峰,傳統IT及雲計算技術呈現出雲中低算力節點負載高,調度不均衡;存儲設備擴展故障劇增,恢復不迅速;服務鏡像倉庫網絡擁塞,分發不及時;專家經驗演進和查詢慢,分析不智能等四大問題。

也就是說,為保障大家能順暢在網上買買買,阿里在背後要做不少工作呢。

可提高全球網絡「抗洪」能力

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介紹說,此次發明獎背後的核心技術主要是「阿里雲百萬級規模容器的集群管理能力」,包含:突發流量下的極致彈性能力;世界第一的雲原生鏡像分發技術;以及大幅提升數據中心資源利用率的混部能力。

「雙11」是阿里雲各項核心技術的集中能力體現,包括混部能力,極致彈性,大規模的鏡像分發能力等。其中以混部為例,通過內核隔離,資源調度融合以及數據能力建設,實現不同的業務進行混合部署,做到數據中心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在2019年「雙11」,阿里雲承載的訂單創建峰值達到54.4萬筆/秒,而實現如此高峰值背後,通過阿里雲的混部技術能力以及雲的極致彈性能力,做到了「雙11」大促資源成本減半。

張建鋒表示,成功解決了這些難題的阿里雲不斷刷新網絡峰值的世界紀錄。剛剛過去的2019年「雙11」,阿里雲承載的訂單創建峰值達到54.4萬筆/秒,是2009年第一次天貓「雙11」的1360倍,是國際零售支付網絡之王Visa峰值處理量的8倍有餘。目前,阿里雲應對的峰值超過包括亞馬遜在內的國內外所有同類系統至少一個數量級。

目前,這些技術已由阿里雲賦能給各行各業與世界各地,提高了全球網絡「抗洪」能力。例如,中國郵政核心系統上雲後,承載了超平時5至10倍的業務「洪峰「,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拉扎達)則在「雙11」活動期間承載了超平日15倍的峰值。

這些技術也推動了雲基礎軟體的國產化,開源化,由此衍生開源4項雲基礎軟體,全球最大開源軟體社區GitHub加星關注數34631次,國內第一,並以開源形式服務數十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助力了「網際網路+」發展。

該技術僅是阿里「技術庫」冰山一角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說:「這個項目正好體現了我國科技創新的一種特有模式:超大規模市場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技術挑戰,而且很多技術只有通過大規模應用的經驗及敎訓反覆疊代錘鍊才能百鍊成鋼,而且量變的過程必然會伴隨質的飛躍,期間無疑會內生出不竭的科技創新動力。過去大家可能對網際網路企業有偏見,覺得他們沒有硬體廠商技術含量高,但能滿足全球最大規模用戶群的需求,背後一定是有全球最頂尖的技術能力支撐的。」

事實上,此次獲獎的技術,僅是阿里「技術庫」的冰山一角。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平台型高科技公司之一,目前,阿里在多個科技領域全面開花。除了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雲計算之外,近年來,在機器智能、區塊鏈、量子計算、自動駕駛、資料庫、晶片等基礎技術領域共斬獲四十多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阿里不斷斬獲國家級的科技榮譽。2017年,阿里雲飛天作業系統獲得了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2019年,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國家工程院院士,成為民營企業院士第一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