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第二期得了帶狀皰疹怎麼辦

李乘醫生 發佈 2020-01-10T01:29:30+00:00

其中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併發症,好發於老年人,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感染後病毒持久地潛伏在相應神經元中,並在誘因的作用下被激活,侵犯神經節發生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傳播到皮膚,引起復發性感染,在皮膚上產生特有的節段性水皰。其中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併發症,好發於老年人,疼痛劇烈,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及後遺神經痛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臨床醫學對帶狀皰疹的認知:

臨床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而致。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有兩種途徑,一是原發性感染,二是復發性感染。

原發性感染多見於免疫力低下的兒童。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傳播的最可能途徑是呼吸道,隨後在一定部位進行複製,而後病毒接種在網狀內皮系統,並進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繼而出現水痘。

間歇性的病毒血症與皮疹分批出現一致,病後1~4日血液中開始出現抗體,病毒血症逐漸減輕,症狀亦逐步緩解。水痘痊癒後機體可產生牢固的免疫力,使患者終身不再患水痘,但病毒並不能徹底地從機體內清除,而是長期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感覺神經節中,至成年後可引起帶狀皰疹。

復發性感染是指當水痘病癒後,病毒能以一種潛在的形式長期存在於脊髓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中。中年以後,可因某種因子刺激如冷、熱、壓迫、X線照射或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潛伏的病毒被激活、複製增殖,並沿感覺神經離心擴散、蔓延至相應的皮膚細胞,從而引起帶狀皰疹。

目前,造成帶狀皰疹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機制尚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本病僅發生於過去有水痘病史的人,且以成年人及老年人居多。而且,在帶狀皰疹的急性期,具有代表性的背根神經節的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出血、水腫和淋巴細胞浸潤的表現。

帶狀皰疹的病機:

沿神經分布的皮損和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主要症狀大多數帶狀皰疹患者起病較急,病初有低熱、疲乏、食慾減退等全身不適及局部皮膚灼熱、疼痛、瘙癢等感覺異常的前驅症狀。

帶狀皰疹的皮損可發生於人體皮膚的任何部位,但以胸背部最為多見,其次為腰部、頸部及頭面部。

通常帶狀皰疹皮損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不超過體表中線。典型的帶狀皰疹皮損表現為沿某一周圍神經分布區呈條帶狀排列的數片不規則紅斑,紅斑分布或密或疏,紅斑之間皮膚正常,部分紅斑可融合成片。

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成群的粟粒至黃豆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水皰,部分患者可出現大皰或血皰,皰壁緊張,皰液清亮或混濁,皰壁可因摩擦或自行破裂形成糜爛甚至潰瘍面。

患者可出現急性淺表淋巴結腫大、壓痛等,隨著水皰、膿皰、糜爛或潰瘍面乾燥結痂至痂皮脫落,局部留下暫時性淡紅色斑、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腫大的淺表淋巴結也逐漸消退。

大多數帶狀皰疹患者自感疼痛,疼痛的嚴重程度、性質及頻率因人而異,通常為陣發性疼痛,可呈針刺樣、刀割樣或燒灼樣,持續性或間歇性,尤其皮損受到摩擦時疼痛加劇。

一般情況下,兒童和青年患者疼痛較輕,老年患者則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嚴重影響飲食及睡眠。

少數患者無疼痛感或出現皮損處瘙癢不適、蟻走感等感覺異常。在皮損消退後,神經痛仍然持續存在,稱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許多高齡患者往往遺留局部神經疼痛,而且疼痛程度劇烈,持續時間長,有的病人可長達2~3年。

帶狀皰疹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目前認為帶狀皰疹病人也具有傳染性,通過直接接觸有傳染性的水皰可在易感者中引起水痘。但由於本病患者血中存在一定水平特異性抗體,在病毒排出環境中之前,體內部分病毒已被中和,而且,本病常發生在衣物覆蓋的軀幹、四肢部位,所以傳染性往往很小。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情志不舒,肝鬱氣滯,郁久化熱;或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兼感邪毒所致。而在中醫典籍中與之相關記載也很多,諸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之「纏腰火丹」,《諸病源候論》之「甑帶瘡」,《瘍醫大全》之「白蛇串」,《外科啟玄》之「蜘蛛瘡」等,其中論述,各有不同。

總的來說,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為肝膽濕熱、火毒蘊結所致。

其發病與心、肝、肺、脾病變和外感濕熱火毒有關。或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妄動,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蘊積肌膚而發;或脾失健運,肝脾不和,氣滯濕郁,化火成毒,濕熱火毒外溢皮膚而發。

熱毒蘊於血分,熱邪外越則發為紅斑、紅丘疹及灼熱、疼痛;濕熱壅結肌膚,則起黃白水皰;濕熱火毒蘊結肌膚,致使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或因年老體弱,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滯血瘀,而致病後疼痛劇烈,持續很久才能消退。但無論濕熱火毒起於何種因素,帶狀皰疹發病部位是在身體一側,沿某一周圍神經分布,也就是多在肝膽經的循行部位上,因此可將本病的病因病機總括為肝膽濕熱火毒導致的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臨床辨證時根據皮損的形態不同,又常有熱盛、濕盛之分。

臨床診療原則

(一)診斷依據

1.皮疹為單側性。

2.沿周圍神經分布而排列成帶狀、簇集成群的水皰。

3.可伴有神經痛。

(二)治療方案的選擇

1.抗病毒劑。

2.止痛:藥物治療。

3.物理治療。

4.神經營養藥。

5.糖皮質激素。

6.免疫增強劑。

(三)藥物的選擇與治療時機。

1.抗病毒劑:阿昔洛韋等,用藥時間為1周左右。

2.止痛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三環類抗抑鬱藥、卡馬西平、曲馬多、加巴噴丁等,用藥時間視病情而定。

3.神經營養藥:甲鈷銨、腺苷鈷銨、維生素B1等,用藥時間視病情定。

4.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等,用藥時間視病情而定,一般為3-10天。

5.免疫調節劑:胸腺肽、丙種球蛋白等,用藥時間視病情而定。

6.局部藥物:爐甘石洗劑、抗病毒及抗菌製劑、外用止痛劑等,用藥時間視病情而定。

7.抗生素:必要時使用,應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根據創面病原微生物培養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用藥。

8.物理治療:可選用氦氖雷射或半導體雷射、紫外線等,治療時間視病情而定。

古語云:「有諸內必形諸外」、「內治之理即外治之理,所異者法耳」。

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體表徵象為五臟六腑之外候。

中醫藥的特色外治,在皮膚科根據皮損的形態、顏色、溫度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外治方案,在臨床應用中收效明顯。

我們在治療各型帶狀皰疹及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時,也應根據各期皮疹的特點進行辨證施治,內外同治。

一、外洗

帶狀皰疹不論初、中、後期均可採用外洗法進行治療。初、中期宜清熱解毒、斂濕止痛,可用紅條紫草30g,野菊花30g,蒲公英20g,地榆30g,苦參30g,大黃30g,每天1劑,煎水待冷後洗浴患處。後期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用入地金牛、金粟蘭、徐長卿、白芷、大黃、丹參煎水微溫外洗。

二、外敷

(1)初起可以玉露膏外敷,或鮮馬齒莧、玉簪葉搗爛外敷。也可以二味拔毒散加用濃綠茶水調成糊狀,外塗,每日2次。

(2)病之中期如果水皰潰破,糜爛滲液明顯,宜用濕敷法治療。可選用紫草30g,野菊花30g,蒲公英20g,地榆30g,苦參30g,大黃30g,煎水進行濕敷。每次30分鐘,每天2次。也可用大黃甘草湯加味水煎濕敷,藥用大黃30g,枯磯15g,甘草60g,具有收斂水皰、減少滲出、清熱解毒之功,每次15min,每天2次。

還可用生甘草30g,枯礬10g,馬齒莧30g,黃連10g,水煎取汁,冷濕敷,每日2~4次。

(3)若水皰已破潰,滲液少,也可用青黛散、黃靈丹、二味拔毒散等麻油調敷,每日2~4次。

(4)化膿壞死者,九一丹摻布瘍面,蓋紅油膏。每日1次。

三、挑治

若水皰不破,可用三棱針或消毒針頭挑破,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但應注意預防感染。

四、毫針治療

以針刺療法為主治療帶狀皰疹,可達到消腫、消炎的目的,多局部與遠道取穴相結合,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近部取穴可改善病變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代謝,有利於消除或減輕神經根炎症、水腫,遠道與辨證取穴可加強鎮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狀。

對於帶狀皰疹的治療,針刺療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行氣止痛、抗炎消腫、扶正祛邪、加速康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