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玫瑾:上千例罪案,昭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閱讀第一 發佈 2020-01-11T10:36:55+00:00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擔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

本文來源 | 成都日報 記者 | 孟蔚紅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一個從小未感受過快樂的人,怎能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自小未被父母尊重過的人,又怎會自尊,繼而去善待別人?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同時也擔任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副會長。作為「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學學生中流傳,課上往往座無虛席。

她經常作客於今日說法等媒體,在馬加爵、藥家鑫案中的評論也頻頻出圈。立足於40年研究基礎,她一直致力於揭示: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

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從屢上報端的罪案中,總結出的關鍵觀點: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因此,人的心理特徵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係。

0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我們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所以關於家庭教育,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說的是,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

在乳兒期,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繫,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很多家長問我:我現在的工作很好,掙錢也多,但我的孩子還很小,我該怎麼辦?

我說,掙錢啊,你掙多少年都是掙,孩子呢,就那幾年關鍵期,過了這幾年就是一生的問題,你自己來權衡孰大孰小。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家庭中是不是要有成員的分工?孩子早年都媽媽管,那爸爸幹什麼呢?

我也講一個我的觀點:寶寶很小的時候,媽媽是全力以赴來照顧他,做爸爸的可以偶爾拍拍嗝,或者抱一會兒,哄一下。

但爸爸們一定要做到在孩子六歲之前,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媽媽——也就是說,不要兩個人都集中對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我是家庭的重點,你們都要照顧我,形成自我中心。

媽媽照顧我的時候,爸爸照顧媽媽,然後媽媽還要告訴孩子,咱們也要幫爸爸,所以家裡應該形成連結的一個關係,而不是形成一個中心的關係。

這個過程中,孩子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情感會發展:他先找准一個人,當情感得到滿足時,就開始關注一家人,包括爺爺奶奶、姑姑叔叔這些人,產生以親族為聯結的親情。

當他產生親情之後,會走出家門,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把身邊的小朋友發展起來,就是從同伴兒、夥伴兒到他的朋友,這個過程一直從小學到中學,建立起友情——這時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穩固的,因為他對朋友的情感依戀恰好到了這個高峰的程度。

當同伴發展好了,就到了性發育,12歲青春期,先是同性發展,再就是異性。再晚些時候,他戀愛了,戀愛的時候就又變成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了。

當一對一的情感穩定,就要組建家庭,這個家庭一形成,他就會有孩子。於是到了這個階段,他的情感抵達了什麼程度呢?

有上下關係叫父母跟我,有橫向關係叫朋友和愛人,然後還有向下的關係叫父母和孩子,所以這個人的情感已經是立體的了,處於我們常說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

所以我們說的「成熟」是什麼意思呢?他對人生的幾種感受都有了。

為人父母的時候,才知道父母不容易,當你這個有愛的關係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

02. 人的心理有發展順序

在我參閱過的諸多案件中,呈現的首要問題是: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表現的問題有滯後性。

通俗點表達,即很多案件表現在成年,但他的問題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我們講心理的問題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說,我們要讓孩子很好地發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是身邊成年人造就的。

我曾在演講中用了一段話來說明:我的胃口是餵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

經常有記者打電話問我:「李老師,該怎樣來教育這些孩子們?」

我說你錯了,現在不是教育孩子們,而是教育身邊的大人。

有一個老總,通過《今日說法》的記者找到我,他說:「李老師,我這兒子老偷錢,我想領他來見見你。」我跟他講,你兒子不用來,你來就行。

什麼意思?問題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03. 停下來,或許孩子還有救

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親自陪伴。

在珠海,有一個父親通過幾年打拚,存了家財百萬。但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逃學,惹是生非。

怎麼辦呢?父親開始管,但根本管不了。

這時,他聽說湖北有個專家叫何華彪,曾經把一個網癮孩子給治好了,於是馬上領著孩子到那兒去,並掏出10萬塊錢: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這個父親的行為當時被報導出來,我看到後還寫了一篇博客,我說:可憐的父親,這時應該把所有事都停下來,這兒子沒準還有救。你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04. 沒有人性的教育殺人不眨眼

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大家肯定會說:什麼叫人性?人性這詞太大,太複雜。

其實我講的是最基礎的人性,也就是情感。

馬加爵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真的很感慨,真的為他惋惜。他極其聰明,悟性很好。在逃亡期間,他在海邊錄了一些話,其中一段是給大姐的:

「大姐你一直這麼關心我,但我從來不跟你說太多,不願跟你說真心話,我這人就這點不好,心裡想的總不說出來,但現在我告訴你,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那就是人活著究竟為什麼?現在我明白了,人活著在於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我知道我錯了。」

馬加爵的話讓我感慨什麼?想想人這一輩子,愛是最基礎的。

你長大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給你提供支撐?你的吃穿用度都是爸媽做的嗎?不是,那是全社會很多人努力才有的,是整個社會支撐的。

整個社會的支撐就是一份情。人這一生沒有情的話,不就成為一個純粹的動物了嗎?馬加爵這番話,是到了絕境後的體悟。

二戰後有位中學校長,僥倖從集中營里逃了出來,他給所有老師寫了一封信:

「我親眼見到了人類不應該見到的事情,毒氣室由專業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高中生大學生槍殺焚燒,看到這些令我懷疑教育是為了什麼?」

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製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狂,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05.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所有家長總掛在嘴邊的無非是:我這孩子學習分數、我孩子上什麼學校...

其實這些問題沒有意義,因為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來的。那什麼是後天可為的呢?就是性格。

一個人成年後,在廚房裡做廚師和在實驗室里做科學研究,本質上沒有差別,都可以養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

差別是什麼?差別在於這個人是否可愛,能否幫助別人,對別人有無愛心,而不是他所到之處皆讓人痛苦。

很多罪犯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雖然我們需要聰明,需要分數,需要學歷,但那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很善良,這種善良既救別人,也是他自己的一個福分。

有些人很傻,傻得大家都可以占他便宜,但正因為大家都占他的便宜,大家發現你不用躲他,結果這個傻人身邊也有很多的人。

很多人很精,所有便宜都讓他搶先,周圍的人跟他在一塊都吃虧,所以大家都離他遠遠的,這個人身邊最後沒有什麼朋友。

06. 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會尊重別人

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要給孩子自主的選擇權。

我經常遇到很多諮詢,比如:我這孩子現在馬上要考大學了,你說他考什麼專業?哪個專業更有發展?

我說哪個專業再有發展也不見得適合他,你得問孩子自己想幹什麼。

很多家長從小在被管制的環境中長大,不懂孩子也有權利,等到孩子慢慢變得叛逆後又非常後悔,這類孩子一定跟父母的失誤有關,父母的失誤一定是獨裁。

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沒有感受快樂的人,他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怎麼會去善待別人?同樣他不被尊重,他怎麼會自尊?怎麼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給了他什麼,他就回報給成人什麼。所以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要去體會孩子的心理,這特別重要。

* 本文原載於「成都日報」,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