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與社會心理學

中科壹心理 發佈 2020-01-11T11:30:52+00:00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學問題,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無處不在。它讓我們能夠根據社會生活建構知識體系,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很好地理解、解釋、預測和控制社會行為;同時,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





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UPsyS)的調查表明,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反映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文明發達程度。這足見心理學的重要性,雖然心理學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但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心理學的重要。


一個聰明的人,不會讓負面情緒把自己困住,不會讓自己沉浸在壓力的漩渦里無法自拔。這時,心理學的存在就顯得尤其必要。


而真正聰明的人,在人生的一些重要時刻,會用心理學給自己指導,也與自己和解。


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自己的《當尼采哭泣》一書中提到:「所謂心理學,就是用艱深晦澀的說法,來解釋生活中簡單的道理。」


真正的心理學是要告訴我們:

尊重每個生命的差異,更鼓勵每個人去挖掘自己的潛能和特質。


心理學的存在,能讓我們更理智地去應對壓力和抑鬱情緒,並找到合適的方式去應對它們。




社會心理學

占據心理學怎樣的位置?


在林琳種種的心理學大家庭中,能夠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轉型做出重要貢獻的分支學科,首推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學問題,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無處不在。它讓我們能夠根據社會生活建構知識體系,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很好地理解、解釋、預測和控制社會行為;同時,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



是不是聽得有點雲裡霧裡的,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三則小知識!




社會心理學知識三連發?


1

為什麼有時候跟別人說話會緊張?

跟人說話會緊張,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只不過有的人面積小了點,只在面對某些特點的人的時候會緊張。有的人面積大了點,泛化到了跟陌生人、權威、權力者、重要場合等說話都會緊張,甚至跟同事、計程車司機、一面之緣的陌生人都緊張。


緊張就像是個老朋友,如影隨形了很多年。可惜的是,你一直不怎麼喜歡它,不肯正眼看它一眼。其實緊張是個正常、必要甚至很可愛的現象。


想像一下,你要做這樣一件事情:

■ 事情難度大,有點超出你現有的能力,你並不確定自己能否做到。

■ 任務很重要,重要到了你一定要去實現,沒有任何退路等其他選擇。

■ 目標要求高,過程中你不能犯一點錯誤,一點細微的錯誤就會導致非常大的危險。


面對這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怎麼去應對呢?你會不會把自己搞得很緊張?很想逃,卻硬著頭皮也要上?


緊張是個好東西,緊張可以讓人處於應激狀態,調動起所有的能量來讓自己全身心的應對這件重要且困難的事,好讓自己最大化的完成任務。


跟別人說話緊張就是這麼回事。當緊張來光顧你的時候,如果你靜下來跟它呆一會兒,聽聽它在說什麼。你就會發現緊張其實挺可愛的,像個在撒嬌的小姑娘一樣。


緊張在說:

■ 我想取悅你。

■ 你對我來說很重要。

■ 但我不自信我能做到。



在別人面前說話緊張,是一種想取悅別人的行為。你想做但不確定自己能做到,所以就緊張了。緊張其實是來幫助你更好的完成你的目標的。你會發現緊張就是這樣一個忠誠的好朋友,它從來不懷疑你的需要和想法是對是錯,它只在你有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過來幫助你。


所以,當緊張再來的時候,記得跟它說聲:謝謝你幫忙。


你不需要把緊張趕走,它只是來幫助你的恩人。


你需要反思的是:你為什麼一定要有取悅別人這樣的目標,為什麼一定要把這個目標看得很重,為什麼這麼害怕取悅別人失敗。


2

點讚和集贊的背後都反映出了什麼?

知乎一個關於「點讚黨心態」的問題,答案有以下幾種:

■ 心地太善良,很難對朋友的新裝修或新旅行視而不見,表示下「朕已閱」;

■ 好久不見,無話可說,但我還在關注你,不用回復了;

■ 確實說得不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的看法更加樂觀。他在《點讚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一文中寫道:每天數小時沉溺在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數次「小啜」式地與人溝通,就像喝水一樣,一小口一小口,次數多了,饑渴仍然會得到緩解。


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有人發現,點讚行為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了解並不起作用。點讚式的社交里,親密感並不完整——因為它並不一定能轉為現實中的人際聯結。


數據分析專家也有類似的發現。《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寫道:利用點讚按鈕去跟朋友溝通,能夠有效地增加社交資本。但這種滿足感不如組合式的溝通方式:點讚加評論。擅長用組合溝通的人,能有效地減少孤獨感。相反,只喜歡點讚的人,孤獨感並無減少。



人們總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證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戀者每天在社交軟體上逗留1小時以上。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以及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研究組發現,用戶們會比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獲得多少個「贊」,點讚現象也成了引發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朋友圈的社交資本甚至會轉化成社交壓力,點讚的按鈕成了證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證。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點讚,你也忍不住點了——提醒大家你也是這個圈子的活躍分子。


你發現自己不得不點讚。一位用戶在知乎上問:「如何減少微信朋友圈帶來的焦慮?」她發現,一旦有領導在朋友圈髮狀態,下面點讚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讓人覺得自己不合群」,這個小圈子讓她崩潰。


3

為什麼我們討厭套路?

套路是臉龐之前的面具,是軟肋之上的盔甲,也是讓你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如果按照心理學科普文的套路來看,此處應有"進化心理學"的出場,凡是那些看起來不太有趣,有一點點污,有一點點小邪惡的存在,似乎總能跟進化心理學沾點邊。


"套路"也是人類在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適應性行為選擇,恰如鳥兒整飾羽毛,變色龍穿上保護色一樣,"套路"幾乎是一個應然性的結果,其目的同樣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生存下去。



人際交往過程比很多東西來說要複雜得多,以魔方來做比擬,也不能完全盡表其意,每一次角度轉過,便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沒有套路,固然是缺少了對自我的保護;但如果套路玩得太深,那就沒有"走心"的空間了,實際上是將人際交往壓縮到一個無限小的範圍里去。


人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地受到這些套路的蠱惑,也藉助套路來進行自我保護,例如:

■ A誇讚B:"你今天很漂亮呀!"B擺擺手:"沒有啦。"——"否認"的防禦機制,從而避免吸引關注。

■ 老師說這一次的數學考試難度很大,讓同學們認真備考。小明在考試前一夜通宵玩遊戲,成績出來之後分數很難看,小明寬慰自己:"反正我也沒有好好複習。"——"合理化"的防禦機制,為自己失敗的經歷找到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

■ 男朋友臉一板:"你怎麼遲到這麼久?"女生撅起小嘴,撒嬌道:"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退行"的防禦機制,以便爭取對方的同情與照顧。

■ 父親工作繁忙,無暇陪伴孩子,於是塞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乖,你自己買糖吃。"——"儀式與抵消"的防禦機制,以一件事來彌補另一件事的過失。

■ 小張失戀後,蹲在角落裡唱起:"無所謂,誰會愛上誰;無所謂,誰讓誰憔悴……"——"隔離"的防禦機制,將不愉快的感覺隔離出去,從而減少對自己的影響。


套路嫻熟之後幾乎會進入人們的無意識領域,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看似不帶走一片雲彩,實則已經擾動了說者甚或聽者的心緒。所以,少年們多些真誠,少些套路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