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解區塊鏈」從網際網路演變史看幣圈盈利路徑

迅解區塊鏈 發佈 2020-03-15T02:06:54+00:00

這幾個月來被問及最多的兩個問題:區塊鏈怎麼落地?區塊鏈怎麼盈利?第一個問題,我簡單提一下。網際網路落地,也是到了人們普遍認識到了,用騰訊聊天比手機發簡訊更快捷,用搜狐看新聞比用雜誌更方便,用支付寶比用現金更好。

這幾個月來被問及最多的兩個問題:區塊鏈怎麼落地?區塊鏈怎麼盈利?

第一個問題,我簡單提一下。

網際網路落地,也是到了人們普遍認識到了,用騰訊聊天比手機發簡訊更快捷,用搜狐看新聞比用雜誌更方便,用支付寶比用現金更好。

這一方面是要網際網路底層設施的不斷完善,包括電腦硬碟容量不斷增大,網際網路帶寬不斷提高,但是,站在2000年的角度,你不能說因為電腦硬碟普遍只有幾個G,網絡只能支撐幾十K的下載速度,你就說,對不起,吃雞是什麼,that is impossible. 技術會進步,這需要時間。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人們認知被逐漸滲透。這,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銀行並不是唯一的金融中介,我們為什麼非要持有現金才可以從事交易轉帳,從二十年的角度來看,這個演變很快,從二十年前的角度來看,這個演變,慢到讓你絕望。

區塊鏈應該用不了二十年。

區塊鏈落地,將會是人們普遍認識到了,亞馬遜的中心化資料庫在物聯網時代隨時會毀掉你的家庭甚至生活,Facebook一直在偷窺並利用你的隱私,跨境轉帳為什麼要那麼長的時間,遊戲憑什麼不能由玩家來定義。

在當下這個關口,你可能看不清未來區塊鏈的底層設施是怎樣的,不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幾萬甚至百萬級TPS的公鏈,不知道數據存儲怎樣會從雲存儲遷移到去中心化存儲環境,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區塊鏈系統,以後跨境轉帳實現秒達,根本不用考慮T+1還是T+2了。

但是,這一天終將到來,等到這一天實現,回過頭,過去的幾年,或者十幾年,其實是非常短暫的一段時間。

我想重點談談第二個問題。

因為盈利模式的合理性不僅僅意味著能賺錢,更意味著達到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我給出的方案是第三方做市商。

把時間倒回二十年以前。

世紀之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時,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們紛紛尋求盈利,在當時不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體系下,如何完成線上向C端收費成了巨大的難題。更為致命的是,當時的網際網路服務,難以進行標準化界定,似乎並沒有合適的收費場景。

SP業務的出現拯救了中國網際網路。

2001年,中國移動推出其網際網路服務「移動夢網「,這是一個手機上網、彩信服務,而在移動夢網中,中國移動引入了SP(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這些服務提供商為移動夢網的消費者提供服務,移動實現向消費者扣費,中國移動則和這些公司分帳。

以騰訊為例,在2002年,騰訊推出了「移動QQ」業務,在手機和QQ號綁定以後,便可以從QQ向手機,或者從手機向QQ發送消息了。手機綁定並不收費,但發送消息收取正常的信息服務費。雖然騰訊強調費用是由運營商收取,但其實騰訊從中也獲得大量分成。移動QQ讓騰訊進入了真正的盈利時代。除了移動QQ,騰訊另外一大服務騰訊會員,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手機訂閱SP服務實現的。

騰訊移動及通信增值服務部分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2002年為75.6%,2003年為63.6%。毫不誇張的說,SP業務將騰訊帶入了盈利時代。

這個情形和現階段區塊鏈項目的困局何其相似。現階段大量項目試圖通過To B業務實現正現金流,再利用回購代幣銷毀的手段試圖實現通縮,從而保證代幣上漲的內在邏輯(至少根據白皮書,現金流被要求用來回購或分紅)。

但問題在於,B端用戶的購買節奏完全是非連續性的,無法持續有效在二級市場提供買方力量。可行的方法是立足於To C端的營銷和產品功能設計,通過吸引用戶買幣,然後「token化付費」購買項目方服務,這樣一來,用戶買幣的現金流是進入了二級市場,並未進入項目方口袋,現金流入和流出渠道的不對等,長期將會給項目方積累極大的現金流壓力。

因此幣圈最大的矛盾出現了:項目方團隊成本開銷和保證二級市場購買所要求的的現金流二重局面。所有的現金流被用來投入二級市場,項目方團隊怎麼養活?除了燒融資款,沒有其他生路了麼?

別忘了區塊鏈項目所擁有天然的金融場景。

現在圈外用戶參與圈內業務的門檻主要還在於買幣流程複雜。同時,大部分持幣用戶都集中於頭部交易所,而大部分的競爭幣(尤其對於早期知名度一般的項目)則分散在各小交易所,對於新用戶少量購買的需求,不可能通過註冊新交易所——KYC驗證——轉入BTC/ETH/USDT——購買競爭幣——轉入競爭幣項目錢包這一系列複雜流程所實現,這在無形中阻礙了絕大多數的潛在買盤。

而引進做市商後,一方面,B端客戶非連續的現金流入可以平穩化,如「每筆企業客戶的大額營收將由做市商在一個月內完成二級市場購買」,防止純手動操作帶來的暴漲暴跌。另一方面,對於有購買意願的C端客戶,讓用戶將ETH等通貨匯入平台開設的用戶子錢包,代為操作購買項目方代幣。項目方可以給出根據交易所代幣價格信息而即時變化的官方報價,如給出一系列交易所代幣價格的加權平均值。

但是實際購買將會在價格最低的交易所上進行,甚至可以模仿銀行外匯兌換給出不同的買入/賣出價,從而在這方面實現「影子交易所」自營,實際上通過用戶的交易行為實現自盈利。

所以說,做市商之於區塊鏈項目,即運營商之於網際網路公司,兩者都是既創造了盈利模式,又打通了購買途徑。區塊鏈相對於網際網路的革新是:從大規模流量/信息創造價值到參與即創造價值。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項目方有合適的代幣使用場景,無論是娛樂、權益、實用性。一個好的代幣,一定是擁有一定的功能屬性,增值的內在邏輯和其使用功能的廣泛性成正比。

現在大部分的代幣購買行為不具有使用動機,是一種純金融行為。未來,在交易所上購買代幣,會逐漸趨向於金融行為,而通過項目方渠道購買代幣,會趨向於使用場景。甚至項目方可以圍繞其自主開發的錢包設計一系列金融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做市商而言,除了在各交易所開戶並且在手續費減免上達成協議外,錢包的適配性也很重要。對於DAPP項目而言,只需要調用所在公鏈所集成的錢包即可,如EOS的meetone錢包。而對於自主開發鏈(注意,我這裡說的是鏈,不是公鏈)的項目而言,需要的是自己開發一個新的錢包,那麼做市商錢包和項目方錢包之間的轉帳可能就比較複雜,尤其對於異構鏈之間的轉帳,還需要依靠跨鏈協議完成。②一般而言,做市商為了保證邊際成本最小化,必須要在潛在客戶所部署的公鏈上建立自己的錢包和相應的智能合約,實現用戶錢包到做市商錢包的同構轉帳。

從這一點看,未來大部分有普適性的做市商服務,應該只能集中於幾條最主流的公鏈,通過做市商的導流行為,會出現強者恆強的局面。

或許這也是推動未來大部分公鏈走向衰敗的因素之一。

這樣帶來的結果是,用戶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做市商通過運作賺取手續費差價和買賣差價,並且和項目方分成。大量被傳統購買路徑所阻擋的小額購買需求,在這裡能被進一步集合,帶來極大的增量效應。

簡單做個算術,如果不同交易所間項目代幣短期最大價差能夠達到1%,同時項目方在官網上掛出的即時買入價相對於賣出價有1%的升水,每天1000萬人民幣的交易量,平均能帶來每天10萬RMB的做市收入,和做市商分成以後,每年自己好歹也能有個兩三千萬凈收入,這部分費用養個中等規模的團隊應該說是完全夠用了。

說了這麼多,項目方一拍大腿,要什麼第三方做市,我們自己干不就行了?

為什麼不呢?

如同十幾年前拯救了網際網路的SP業務,在愈發精細化成熟化的網際網路企業運營團隊面前,已經日薄西山。

未來,由區塊鏈項目自營做市服務,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務爭取更多用戶,完全是可預期的。

不過,這需要一個合理的機制,包括第三方審核、基金會監督等,防止項目方監守自盜,讓自己的團隊在可信、透明的環境下進行相應智能合約的設計,同時,也要確保自己在交易所上的操作能力,將交易風險降到最低。

至於系統性風險,那是無法迴避的。OFO最近又被曝出押金退還無限期延長,還沒有官方解釋。這不是幣圈的問題。

最後總結三點:

(1)可預見的未來,運營性現金收入+融資支撐+上市退出的企業發展路徑會轉變成金融性現金收入+用戶需求買幣支撐+隨時在幣圈變現退出。

當免費成為網際網路的另一張名片,網際網路企業只能通過不斷燒錢上市來實現創業家們的股份變現,在傳統金融估值體系下,很容易出現很多不怎麼賺錢但PE令人瞠目結舌的上市公司。

幣圈估值體系,可能因為企業發展路徑的更迭而被重塑。

(2)全民coding到全民金融。過去的二十年間,能夠使用電腦從一項專長變成了必備技能,設計師、產品經理、運維等一系列崗位湧現,程式設計師幾乎成為了每一個公司的標配。未來的二十年間,基於項目自身市值管理以及做市操盤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放大,操盤手和金融產品設計師(我指的是基於自身項目金融屬性設計的金融產品)可能也會成為主流。

(3)現在很多人鼓吹STO。STO只是變革了融資模式和合規方式,在盈利模式的改良上並無法直接帶來推動力,長期來看,救不了幣圈③。同時,STO是否適用每個國情,本人持懷疑態度。

順帶說一句,我正在密切關注二級市場交易手人才,嘗試建立全新的幣圈現金流入口。如果有興趣,歡迎加入智科商學院空中學堂討論。

①參考:鈦媒體,《80後的互聯成長錄:拯救網際網路的電信運營商》

②感謝浙江大學區塊鏈協會主席楊奕輝先生為本文所提供的建議。

③對於STO在商業模式的變革,部分專家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在此我僅強調盈利模式中「現金流的創造」,並非廣義的商業模式。若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