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0》第6期唱評 |男歌手們的困境

麻辣音樂 發佈 2020-03-16T06:28:55+00:00

開聊每位歌手昨天的表現前,還是先說兩個總體感受:1.在代表整季節目疲勞的中間階段結束的本期中,不知是無意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亦或者是因為上一期奇襲歌手的成功導致這一期勢必有歌手淘汰,於是大家在戰術上有了默契的共通——除了堪稱全能全優、姿態恣意的MISIA,其他歌手們紛紛都選擇了在自

Hey,艾瑞巴迪:

又到了一周和大家見面的時候啦!

感覺這一周過得很快。

開聊每位歌手昨天的表現前,還是先說兩個總體感受:

1.在代表整季節目疲勞的中間階段結束的本期中,不知是無意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亦或者是因為上一期奇襲歌手的成功導致這一期勢必有歌手淘汰,於是大家在戰術上有了默契的共通——

除了堪稱全能全優、姿態恣意的MISIA,其他歌手們紛紛都選擇了在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里以最熟悉、最從容的面貌大展身手。

前幾期有些歌手在陌生而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這一期里也收起了腳,想著怎麼在熟悉的套路里玩出點花樣來。

於是有人唱美聲,有人加京劇,有人搬出未發表的、粉絲心目中的神曲。

套路的味道雖然熟悉,但依然是好番熱鬧,看點連連。

2.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關於華語歌壇男歌手們的困境。

這裡只是引出話題,聽聽大家的想法,先不展開討論。

我在思考的是:

之前我們提起過,在李玟和張惠妹出世之後的10多年裡,華語流行歌壇曾面臨女唱將斷檔的窘況。

一直到2010年之後才有一個個「鐵肺小歌后」出現。

而現在這個窘況似乎轉移到了男歌手們身上。

隨著聲樂技術的疊代,新生代男歌手們能越唱越高,也能駕馭更多風格的歌曲。但是唯獨卻沒有了堪當門面的唱將角色。

其實在技術上,「第四代」的男歌手們應該能在更省力的發聲模式和更大跨度的音域能力下,擁有比前一代更飽滿的聲音力量,至少不應該比再往前一代比較初級的模式下男歌手們本能的力量弱。

但是,新生代的男歌手們似乎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夠好,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像前輩歌手韓磊、騰格爾那樣氣象壯闊、內核剛毅只是形態更現代化的聲音了。

這是非常遺憾的。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再舉辦一次奧運會,有誰能代表」中國的聲音「演唱主題曲,莫非又要請出早已離開職業狀態許久的前輩們嗎?

大家有什麼想法,我們可以討論討論。

接著直奔主題,我們來回味昨天節目裡歌手們的表現。

| MISIA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前幾篇老師寫到MISIA的時候,用過許多溢美之辭,比如:

「一個沒有破綻的對手。」

或者:

「比全場歌手更高維度的存在。」 等等。

這些說法或許有點聳人聽聞,也不太好直觀地理解。而我自己覺得這些措辭中用來形容MISIA最最平和而準確的話是:

她是這些歌手中職業化程度最高的一位。

老師在本季每一篇文字中幾乎都會提到「職業歌手」這個詞,不厭其煩地說,是希望大家深刻記得這個概念——

先把歌手作為獨立的職業(專業)去評估,而不是和「會創作」、「會彈琴」這些本業外的事物混淆在一起討論。

為什麼說MISIA的職業化程度最高?

1.不拘於風格

6期以來我們可以看到MISIA的表演玩轉了幾種風格:抒情pop、搖滾、Hip-Hop舞曲、爵士......再去看她過往的演出片段,還會解鎖更多可能:R&B、日本傳統演歌等等。

重要的是,每一種風格她都能玩兒得「有模有樣」,不說血統純正,至少風味恰如。

與之相對的是,很多歌手雖然會嘗試不同風格,但僅是改變了配樂面貌,並沒有調整演唱的模式與內核。

可放可收、可急可緩、有重可輕,能夠依據音樂調整自己的演唱,這是對歌手樂感的檢視,更是對唱功的考驗。

2.不拘於形態

演唱、演唱,是「唱」也是「演」。

除了「唱」上的隨機應變、切換自如,「演」上的多形態也是對職業歌手的考量要求。

對於MISIA而言,可以點燃上萬隻蠟燭虔誠而澎湃地唱起禱歌,也可以呼朋引伴擺臀扭胯邊唱邊跳,更可以就著四人小管弦樂隊的輕拉慢彈悠悠而歌,恣意且享受。

沒有刻意的設計,沒有生硬的迎合,在不同形態要求的表演中都可以自然投入,這是歌手表演經驗豐富的職業寫照。

3.不拘於場景

大家有沒有發覺,MISIA的舞台越來越「小」了?

先從華麗麗的節目主舞台開始,接著「升級」到燭火輝煌的體育館,第4期開始突然「急轉而下」變成了一間小音樂廳,然後「每況愈下」,從上一期的迪廳直接「淪為」了昨天的小酒館。

這些形容詞都是打引號的玩笑話,因為職業歌手不會在意舞台的大小、觀眾的多寡,有的只是不同場景下不同的演唱面貌——

在大場景中展露更多磅礴力量,在小場景中流露更多細膩韻味。

有許多「大號的」歌手一旦放入「小號」的舞台,就會因為缺少演唱細節和氛圍烘托而顯得蒼白又束手束腳。

相反,有許多「小號」的歌手一旦放入「大號」的舞台,就會因為缺少寬闊聲場與龐大氣勢而顯得孱弱又無能為力。

(就像之前被淘汰而引得粉絲們強烈叫屈的歌手)

總地來說,職業化的歌手不會局限在特定的風格、形態或場景之中,反過來要求觀眾必須融入之。

「職業化」是能根據風格、形態或場景的要求調整表演,讓觀眾有更高漲的期待與更豐富的選擇。

當然這並不是說類型化的歌手絕對不可取。

只是職業選手同台較量的時候,往往是先比橫向(全面),再比縱向(精通),陷入單一類型就會落於下風。

這好比什麼呢?

打個比方,優秀的喜劇演員相信大家喜聞樂見。但如果喜劇演員去參加比拼演技的節目,勢必要能出演不同類型的劇目片段,否則很難取得靠前的名次。

再打個比方,古時候選武狀元,皆是拳腳、擒拿、兵刃、射箭統統考一遍,取總得分優先者為勝。今天的高考狀元似乎也不可能是個偏科的學生。

高水平的較量以此為前提,自有道理。

因此,大家從職業化的角度去審視參與節目的歌手們,不難發現資歷深厚的前輩MISIA在其中的絕對領先。

昨天的演唱里,在前面提到的「小場景「下,MISIA相比於前幾場更著重表現的是豐富的演唱細節:

一句一起伏的細膩口吻、收縮咽部的標準哭腔、慵懶纏綿的氣泡音、溫暖有力的高飽和哼鳴等等以及十萬分投入的情緒張力。

大有展示一本活體「聲樂訓練百科」的意思。

如果要說遺憾的地方,我覺得連續幾處的上行滑音給得有些過猛——

一來會有處理上的重複感,導致「細膩」程度減分;

二來影響收放的靈動。最後連升四段的滑音雖然彰顯功力,但收得有些吃力,也出現了換聲銜接上的斷層感。

如果是輕聲上揚,保持音色的醇厚與寬闊,相信會與場景更搭調。

當然,MISIA昨天的表演整體來說還是那句「瑕不掩瑜」,絕大部分細節都是教科書般的存在。

| 華晨宇-《神樹》

在做回「別人」後,花花同學終於又做回了「自己」。

「別人」打引號是因為這個區別於華晨宇慣常舞台形象的「別人」或許更接近於他真實的自己。

而「自己」打引號是因為這個華晨宇慣常的舞台形象代表著他在舞台上所一直扮演的「別人」(即角色)。

有點繞口,但很值得玩味,這也是藝術(包括文學、音樂、表演等等)最有張力與樂趣的地方——

嘗試變身不同的角色,允許不一的靈魂進入身體,從而將生活撕裂成不同側面,在一側天地里獲得極致的人生體驗。

所以人們常說藝術家與瘋子是一線之隔。

其實吧,瘋子就是藝術家的側面。因為極致,所以顯得瘋狂,也因為極致,所以有著催動人心嚮往之的強大力量。

相反,如果太沉醉於極致的體驗,以至於從舞台追求順延成生活追求,側面就會變成正面。

藝術家的悲劇莫不源此,卻也常常是宿命所在。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花花同學在生活中與在舞台角色中的狀態還是有很大區別,這是一個表演者的優秀特質——代表他的內心世界有著充足的兼容空間。

所以當很多人吐槽他「裝神弄鬼」,我們要分清神鬼莫測的是華晨宇,還是華晨宇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對於花花這樣表演型的歌手而言,神鬼也好,奇異也罷,如果是在完成角色使命,那就無所謂對錯之爭,而要關注完成度高低。

因此,老師也希望最近對華晨宇同學大量的質疑聲可以更理性一些。

觀眾當然可以質疑、抨擊、吐槽歌手,這是成為公眾藝術家的天然代價。但是至少要弄清楚自己在質疑、抨擊、吐槽什麼。

說會本場的表演,簡而言之,老師還是很欣賞花花的音樂才華。

這種歌劇式的搖滾總會讓我想到此類風格的鼻祖《Bohemian Rhapsody》——

既有率真粗糲的歌唱表達又有精緻華美的古典音樂特質,帶著些許迷幻風情和強烈的喻世意味。

這一類型的歌曲創作需要紮實的音樂功底和過硬的演唱素質,配樂工於外而恣於內,演唱拙於外而精於內,兩相結合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感,仿佛是一場玩世不恭的反諷劇。

因為難度門檻所在,這類風格在華語流行樂中不多見(周董有不少),眼下同時代的作品裡就更罕有了。

這是華晨宇的價值所在——有高度,亦有辨識度。

綱領性的表揚說完,要說說不足的地方。

首先前篇提到過的問題依然存在。

花花善用的咽腔反射(也有「激勵音」的說法)與擴張聲列的動作賦予他高亢而撕裂的音色,這個音色具有張力與記憶點,但會有兩個壞處:

1.猛烈的氣息衝擊與聲列擴張容易讓聲帶過度負壓,從而造成聲帶損傷。相比前些年,花花的聲帶邊緣明顯比前些年毛糙了許多,泛音也失去了高頻段的光澤與低頻段的厚度。

2.持續高明度的聽覺刺激會讓觀眾/聽眾迅速陷入疲勞,無法投入地享受表演。這也是許多人吐槽所謂「難聽」的原因。

其實本質上不是難聽,而是「不耐聽」、「不耐循環播放」。

這都是華晨宇同學需要直面改善的短板之處,就像我們上一期說的木桶原理:歌手的水準往往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這首歌曲雖然音樂性稱得上豐富,但拆解來看,和聲設計與許多過往作品雷同,旋律性上也顯得單薄了些。

這便是所謂「創作瓶頸」,還需要創作者自己耐心突破。

| 袁婭維-《月牙灣》

Tia同樣是場上「職業化」程度很高的一位歌手。

幾場下來,作品與MISIA一樣呈現出豐富的面貌——除了還沒有唱跳。

這些作品裡,雖然在大編排的歌曲表現中相比MISIA的功力還稍遜色些,但基本都能以高完成度收場,是能不折不扣展現大跨度的高能力歌手。

橫向的過關讓她能有機會走向台前,走進大眾視野。

同時於縱深的考量中,她又是自己所擅長的音樂類型(Soul、R&B)中堪稱國內女歌手裡最優秀的存在,有著自然純正的韻味展露。

橫向求全,縱向求精,是為職業歌手的風采。

然而說到昨晚節目中的作品呈現,老師覺得是有遺憾的。

首先這首歌曲的改編很有想法。

為什麼之前的排名一直不高?因為選曲的觀眾共鳴度低。說白了就是選的歌大家不熟,興奮不起來。

(當然這不是歌手的錯,只是客觀存在的無奈。)

什麼樣的歌曲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當然就是大家都熟,能跟著哼起來的歌。

於是Tia選擇了80、90後心目中的經典《月牙灣》,不知道大家聽的時候有沒有跟著哼哼,反正我聽一遍的時候是跟著哼了。

同時她也恪守了夥伴在節目中給自己的贈言:

「Tia是一個音樂人(musician)!」——

之中音樂人的價值操守:

可以呈現舊作,但絕不平庸地呈現。

於是她想到了把整首歌曲進行爵士化的改編,融入爵士的律動特徵與和弦色彩,同時還串進了一段京劇《蘇三起解》。

雖然《蘇三起解》這一出催人淚下的悲慘自述實在很難和憧憬美好的《月牙灣》扯上關係,這點在藝術層面上值得商榷。

但如果不是奔著成為經典流傳去,只是圖一場新鮮熱鬧倒也說得過去。

從最後結果看,這樣新鮮刺激的嘗試顯然成功了——Tia成為本場大眾評審票選第二名,之前從未染指的好名次。

但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我卻覺得有些遺憾:這一場較之前一場的驚艷表現要失色許多。

主要說兩點吧:

1.對歌曲不熟。

也許是磨合排練的時間有限,從進歌開始Tia就唱得不太堅定,不僅在一些字句的節奏上有猶豫,聲音與語氣也因為不敢放開唱而變得輕淺,失去了原本低音部分的醇厚色彩。

同時看錶演也會發現Tia一直在瞄提詞器,這會讓自己很難投入表演。

2.對風格執行地不徹底。

簡單說,從配樂來看這一版的編曲顯然有意圖地把原曲律動進行了拆解重組,希望能賦予歌曲新的面貌。

但從演唱任務執行上來看,Tia似乎是在贏取觀眾共鳴與執行風格執行特徵間游移,導致原本的旋律線條被切分但新的律動特徵又不明顯,沒能更「groove」起來。

從音樂性上來說,這是非常可惜的。

與其這樣,倒還不如之前保守改編的《月牙泉》、《阿楚姑娘》或徹底翻新的《開往春天的地鐵》來得成功。

| 蕭敬騰-《微光》

首先,這一場的表現可算是蕭敬騰自第一場的《皮囊》之後,水準最佳的一次表演了。

比如,一貫出色的關閉技術,讓聲音芯子集中、穩定,金屬感十足,在高亢的嘶吼部分爆發出適度的力量感,即沒有單薄失色,也沒有重複地、過度地、瀕臨失控地渲染。

(關於關閉技術大家可以複習一下上一篇,這裡就不展開了。)

前篇提到過,蕭敬騰很適合重表達、重細節而力量要求適中的歌,這首歌就可以列為其中代表。

這一篇唱評的標題里有提到:高手爭之毫釐,意思是在單一場次的高水平較量中,在拋開橫向比拼每個人都在各自最舒適的類型里出招時,細節決定成敗。

猛士蕭敬騰便是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先說說好的細節。

蕭敬騰為這首歌選取了一個特點鮮明的演唱基調——堅定有力的口吻搭配「氣勢大聲音小」的演唱動態,很符合歌名『微光」的寓意:

光芒雖然不強烈,但堅定執著,奮力而發。

另外他也在歌曲中呈現了豐富的演唱細節,比如:開口音轉閉口哼鳴、句尾音語感化的下滑(「血液都滾燙」)、撕裂音、氣假聲等等。

這些細節讓演唱更立體、更真切。

這一場的蕭敬騰更像是在「唱角色」,在舞台上扮演一個卑微卻自強不息的人物。而相信經常觀影觀劇的同學都會說——扮演角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角色落地,讓他立體、真實。

再來說說失敗的細節。

首當其衝的就是提過無數次的用賣習慣問題。比如這張截圖裡的麥克風與嘴的對位就是極其錯誤、南轅北轍的。

這種對位下,聲音傳送路徑與麥克風中心指向偏差明顯,尤其是當人還貼近話筒,聲音幾乎不會被清晰地收進話筒內,泛音、氣感、磁感等等細節損失嚴重。

恰恰蕭敬騰是一個發聲十分集中的歌手,聲音傳出後的指向性會更明顯,並且磁性、泛音正是他的特色,收聲不完整的代價尤其慘重。

蕭同學還有許多用麥的陋習,比如超遠距離拉麥,甚至橫向拉麥,完美避開傳聲路徑。

我們會聽到他在歌曲中的聲音里常常出現突然的波動、聲斷、飄忽、虛化,這正是錯誤的用麥習慣所造成,後期也不能完全彌補好。

那么正確的用麥方式是怎樣的呢?參見米老師和拉拉:

話筒中心指向上嘴唇的位置,並且保持1指(弱唱)到1拳(強唱)的有效收音距離。

話筒的使用知識應該是歌手的基本功,蕭同學真的該補一補這堂課。

第二個細節是噴麥。

在唱到一些聲母為爆破音的字時(例如「衝破圍牆」的『破「),我們能很清楚地聽到一瞬間「砰」的爆破聲,這就是噴麥。

突兀地噴麥聲會打破演唱原本的舒展、流暢,嚴重的還會引起聽感不適。

為什麼會噴麥呢?因為字頭唱得太重,咬牙切齒地「噴」了出來。

在歌者盟學習過的同學一定會知道,咬字有三原則:

字頭輕、字腹快、字尾歸韻,便是這個道理了。

蕭敬騰的咬字很有個人特色,可以引為一種風格,但不能違背基本的原則,否則就會出現細節上的事故。

第三個細節是換聲。

在第一段副歌部分hook句句尾的換聲處理中,聲帶有鬆動的痕跡,發聲點沒有穩定地維持著,導致換聲後的音色飄忽、虛化。

大家可以去仔細聽一聽,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總地來說,高手過招,毫釐即是勝負。在技術細節上蕭同學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 周深-《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達尼亞)

在講唱之前,首先要說的一點是:

狀態。

之前說周深的狀態好,好在演唱的過程中。但是——

表演是從燈光亮起,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的。

昨天登場時的周深肉眼可見的緊張,步伐急促、眼神遊移、大口地吸著氣。

對比一下上周吉克雋逸的登場,氣勢上已經輸了一大截。

歌手、演員、舞者、魔術師等等從事表演工作的藝人,可以緊張,但千萬別讓觀眾看出你在緊張;可以調整,但千萬別讓觀眾看到你在調整。

這反而會讓觀眾為舞台上的人捏把汗,不能盡情地享受表演。

不管內心如何波動,抬頭挺胸、身體正直、目光堅定、表情自然、步履不疾不徐,這是常規表演登台的準則。

再回來說說唱。

整首歌都在周深所擅長的發揮空間內,完成度非常高,是和朴樹的原曲風味但又合情合理的一個新版本。

尤其值得驚喜的反倒不是美聲演唱的段落,而主旋律部分的演唱模式多少與以往不同。

歌曲在定調要低於周深前幾場選曲的定調,於是在他的聲音內容里,少了過往柔和絕美的成分,而更多了沉穩力量的感覺。

如果說前幾場表演中,周深的聲音意象是超然世外的「海妖」,或者某種意義上的「反串」,那麼這一場中周深更像一個蹦蹦跳跳的少年,用熱情的口吻訴說著屬於少年的快樂與煩惱。

從聲音結構上來說,這要得益於「喉下氣團」的運用,讓他的聲音在喉腔膨脹的作用下聲場更寬廣、更沉穩、更有力量。

尤其是整首歌最後一句「夜」字的長音,力量感的維持尤其明顯。

這和以往的「周深」有著不同。

其外,周深的聲音好聽,除了因為天賦異稟的聲帶條件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

高位置通透。

周深的高位置腔體打得很開,口咽、鼻咽、鼻腔、額腔都保持著舒展通暢的狀態,這讓他的聲音充滿深邃的咽腔共鳴、溫暖的鼻腔共鳴以及明亮的額腔共鳴。

這樣的聲音泛音頻段完整而豐滿,聽覺體驗豐富而自然,沒有壓迫、阻滯的感覺。

相反,許多聲音條件相仿的高音歌手會有在高音部分壓迫腔體的習慣,因為這樣會更容易唱出高音,聲音也會更刺激,但同時也會變得「不耐聽」。

而說到特別設計的美聲部分,其實開場作為引子的《紅莓花兒開》唱得並不是很好,聲音位置比較淺,高音部分也有向喉結處用力的跡象。

我想這更多是狀態調整的關係,是登場時緊張的延續。

到了中段的吟唱以上問題就不存在了。一來是因為進入了狀態,二來和唱的是「wu(嗚)」音也有關係。

所以,wu音是個聯繫聲音位置的好動作。

整體來說,周深本場的表現有著前幾場所沒有展現出的特質,值得誇獎。

| 黃霄雲-《我用所有報答愛》

文章開頭提到,這一場歌手們紛紛選擇投入自己的舒適區,以期更從容不迫地、高水準地完成表演。

黃霄雲同學更是如此。

科班出身的她在昨天大有音樂學院學霸畢業匯演的氣勢,閃耀如一顆冉冉而起的明日之星。

也許是因為模式、場景、歌曲都很熟悉,黃同學這一場的表演要沉穩自然許多——

沒有刻意設計的起起坐坐,也沒有拿腔拿調的生硬口吻。

在這種模式下的得心應手對她而言是幸也是不幸。

幸的是,能撐得住「大歌」的女歌手並不多,嚴格來講這首歌的原唱張靚穎也並不適合「大歌」,聲音的聲場、力量、共鳴濃度等等都差了一些。

說得殘酷些,只是因為當時流行樂壇新生代女歌手的有生力量匱乏,才導致能撐起這類型歌曲的女歌手少之又少。

於是先圖有人能完成之,再圖有人可完美之。

而黃同學把這樣的「大歌」完成地很不錯,聲場寬廣、音色豐沛、情緒飽滿、動態起伏也有序而合理,尤其是最後一段的吟唱壯闊綿延、收放從容,足見功力。

看得出對歌曲很熟,想必經過無數的演練與打磨。

這樣的能力放到今天,在女歌手裡一樣是罕有的。

而不幸的是,如果專長這一類型,那麼她勢必會與流行樂壇之間隔有壁壘。

對於有野心成為明星歌手的她來說,這是必須要跨過的一到壁壘。

所以我們看到在這一季節目中她的幾次努力嘗試,試圖在時下流行音樂的表現上摸索出章法與辨識度,直到最後才亮出自己最擅長的底牌。

從這點上講老師還是想說早先說過的那句話,真的希望她能遇到一個高水準的流行演唱指導。

最後提一點問題。

很多人覺得黃霄雲唱歌不「動人」,這和她語感上不夠「親切」有關。

主要原因就是咬字不夠靠前,口蓋參與的音色太多,導致咬字有些笨拙、含糊。

在鏖戰六場後,黃同學用漂亮的收尾結束了此番征程。

我覺得這一段征程對黃霄雲來說是值得而寶貴的——

通過上佳的表現收穫了一批粉絲;

通過高水平的對決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

通過大舞台的表演積累了常人所不可得的經驗。

至於一些本是無端的攻擊與謾罵,就像在說花花的部分里提到的,這是成為公眾藝人天然的代價。

意圖淹沒他人非議,得先調整好自己,以擲地有聲的實力與作品代替口舌之辯。

且當作成名路上的一次提前的歷練吧,祝黃同學此後星途順遂!

| 徐佳瑩-《不難》

這是Lala在2012年發表於專輯《理想人生》重的一首歌。

講分手,講療傷,講重新開始。

我們在第2期的樂評中曾經提到,發專輯與發單曲最大的區別是:

專輯會有統一的概念,每一首歌曲都是概念在不同主題與風格下的延伸與具象化。

Lala的專輯便是如此,甚至在專輯與專輯之間都會有理念高度上的共性順延。

無論是這張就專輯也好,還是最近的一張《心裡學》,或者中間的《尋人啟事》,似乎每張專輯都在從宏觀的人生履歷中找值得細膩解說的片段,組成一本主角視角貫穿的聲音日記。

早期以講感情得失居多,間或有人生迷茫與青春志向,宛如一個有著憧憬與感懷的妙齡少女躍然歌曲中。

到了《心裡學》,徐佳瑩想表達的主題明顯要成熟而深刻地多。著眼點亦從人與人間的關係上升到人與自己間的自省以及人與社會間的共省,一位觸角敏銳的知性女子呼之欲出。

說回到這一場的演唱本身。

唱功上的標準、穩定自不必再多說,前篇已經有褒獎過無數次。這一次想說說的是:

口吻。

徐佳瑩唱歌時咬字親切、自然,口吻柔和又不失力量,很讓人聽得進去,這點值得樓上的黃霄雲同學學習。

而對比原曲,我們會發現節目中這一版的口吻要比原曲更深沉也更溫暖堅定一些,不僅聲音位置更低,還有多處語氣的下行與嘆氣感的處理。

原曲中的口吻像一個剛經過感情失利的小女生在自我寬慰,說服自己這一切「不難」,既有難掩的傷懷,也有擦乾眼淚站起來的憨直,率真而輕靈。

在節目這一版的口吻里,漸漸成熟的Lala更像一個姐姐在安慰感情失利的妹妹,哄著對方這一切「不難」,卻因為深知其中苦澀而又充滿愛憐,也因為要寬慰勉勵而更溫暖堅定,語氣深沉且有力。

而我個人也更喜歡節目中的這一版。

這就是歌手在不同階段、不同心境下對歌曲重新演繹的魅力,也是帶著藝術思考去演唱的表現。

| 胡夏-《張三的歌》

開個玩笑,不知道胡夏為什麼會奇襲自己的星光「學姐」徐佳瑩?

作為「星光隊」的代表,不應該奇襲「好聲音」隊嗎?怎麼窩裡鬥了呢?不知道徐佳瑩和蕭敬騰會不會悄悄埋怨「豬隊友」哈哈哈。

不過話說回來,理性地講胡夏奇襲徐佳瑩的確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原因很簡單,兩人的類型有些相似,都是以情緒細膩的抒情歌路見長,音色也都有乾淨通透的特質。

在同類型的歌手較量中,誰能做到更精專、更極致,誰就更容易勝出。

相比較自己的學姐,無論是技術細節(後面會說到)還是表達的細膩程度,胡夏都還差了一些修煉,要想戰勝優秀的學霸學姐可不那麼容易。

而比較明智的方式是乾脆選擇一個不同類型的歌手來挑戰,因為類型不同,無法縱向比較,所以觀眾往往會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那一個。

這時候胡夏這一類型的親民度就發揮作用咯!

好了,不說這些題外話。

因為只有一場表演,不能多評判高低,只簡單說說這一首歌里觀察到的優缺點。

首先是優點:

1.平衡。

和學姐一樣,胡夏的聲音狀態非常平衡,高低音區間都沒有刻意著力的痕跡,喉位始終保持著自然、穩定。

2.邊緣化。

胡夏的發聲有著邊緣化的特徵,我們把這種特徵也稱為「提前換聲」。

就像是把假聲的狀態通過下行延續到了原先真聲的音域內,這樣的發聲狀態輕巧、省力,能讓歌手把高音唱得更自然靈動。

接著說說缺點:

1.掩蓋。

有時也稱為「提前染色」。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胡夏在咬字歸韻的時候會習慣把韻腳歸到「yi」這樣一個閉口音上,例如「沒有」的「沒」會唱成「沒一」,並且伴隨而來一個齶弓(上口蓋後沿)壓迫的明亮音色。

很多高音歌手會貪圖類似的明亮音色,包括咽部與齶弓的反射,比如大家熟悉的孫楠。因為這會增加高音的穿透力。

試一試,是不是發「一」比發「啊」的時候聲音更明亮,似乎也發得更輕鬆一些?

那麼為什麼這個動作要叫「掩蓋」呢?

因為它會用不真實的力量感掩飾歌手真正的演唱問題所在。

首先這種明亮音色的力量感是單薄的、刺激的,還是那句話——「不耐久聽」。而什麼是真正的力量感呢?

是如同MISIA、徐佳瑩那樣飽滿、穩定的喉下支撐。

歌手把音色塑造的重心放在口咽腔的反射,就容易忽略喉下空間和發聲模式的進一步塑造,因此又引來第2個問題:

2.發聲點缺失。

從前一篇提到過的關閉技術上說,胡夏做了一半,忽略了另一半。

他做到的一半是邊緣化,讓發聲更輕巧。

他忽略的另一半是「點的壓縮」,讓發聲更集中。

簡單說他的聲列比較大,缺少發聲點的收攏。在遇到一些需要寬度的高音唱段時,聲帶就無法承受較大氣息力量的衝擊。

就像颱風天裡,關住一扇小門要比關住一扇大門要容易地多。

我們可以聽到在「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這一句句尾的長音,胡夏就唱得有些緊張,聲門有鬆動的趨勢。

因此我也很擔心胡夏在演唱快歌時發聲效率能不能達到演唱速率的要求。

對於只參與了一場的胡夏同學,更多演唱表現還有帶日後機會再觀察。

學姐徐佳瑩可以說是一個優秀的職業榜樣,不僅僅精專自己所擅長的類型,唱起快歌來也是毫不怯軟。

希望胡夏同學也能繼承星光傳統,歌唱技藝上精益求精,畢竟就像標題所說,高手對決往往決勝於毫釐。

此外有機會還期待在橫向上展露更全面的演唱能力哦。

今天就寫到這裡了,感謝大家耐心賞讀,希望有所收穫。

不僅更了解歌手,自己也能每天唱得更好些!

最後照例列一下本周老師心目中的排名:

1.MISIA、徐佳瑩(很標準)

2.周深(有驚喜)

3.蕭敬騰、黃霄雲、華晨宇(總體優秀,略有遺憾)

4.袁婭維(有遺憾)

5.胡夏(有較重要的缺陷)

期待在留言區見到你。(記得我們說好的,不要口吐芬芳,也不要人身攻擊歌手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