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六國因何而亡?趙國側重軍事,韓國敗於術治,楚國固守分封制

珂夢歷史人文 發佈 2020-01-12T22:28:13+00:00

魏國敗於人才制度,燕國固守王道政治,趙國側重發展軍事,韓國敗於術治改革,楚國固守分封制,齊國不作為戰國時代最大的勝利者是秦國,它的輝煌自然就不需要我們去多加評述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創造、書​同文、軌車同軌詔令的頒發,長城靈渠的修建…

導語:山東六國因而亡?魏國敗於人才制度,燕國固守王道政治,趙國側重發展軍事,韓國敗於術治改革,楚國固守分封制,齊國不作為

戰國時代最大的勝利者是秦國,它的輝煌自然就不需要我們去多加評述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創造、書​同文、軌車同軌詔令的頒發,長城靈渠的修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秦朝帶給中國古代歷史的貢獻,在幾千年之後,我們依舊不能夠忘記它曾經的輝煌。

戰國時代除了秦國之外,山東六國雖然獲得了比較悲慘的結局,雖然它們最終淹沒在了歷史的風沙當中歸於沉寂,但是這些國家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段,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些曾經無比輝煌的諸侯大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呢?它們分別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而滅亡的呢?

其實導致它們滅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國與國之間實力發展的差距,各個國家實行制度優越性的差距,以及一些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等等,而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導致山東六國各自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什麼地方?

魏國滅亡於失敗的人才制度
首先來看一下魏國,導致魏國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實際上是它的用人制度,也就是人才制度。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人才輸出地,魏國是當時最為發達的國家,它的一些資源是天下所有的學子們都想得到的;同時,因為魏國的強大,很多的人才都選擇到魏國去入仕為官,並且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謀求更好的前途。

魏國先後失去吳起,商鞅,孫臏,范雎,張儀,尉繚等人才

可是魏國從魏武侯後期,對於人才就表現出了一種極度的蔑視,首先是魏武侯趕走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吳起,之後又是魏惠王放任商鞅隨意出走,又受到龐涓的蒙蔽而迫害孫臏,再之後,范雎張儀相繼在魏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尉繚子也因為不受重視而遠走它鄉,甚至由它的王族所萌生的大才信陵君也是一生得不到重用,最終憤懣而死……。

我們回顧一下魏國的用人歷史,幾乎是一條僵直的黑線,它完全浪費了這個國家本身所擁有的資源。例如,商鞅是一個用驚世變法改變了天下格局的人,張儀的連橫、范雎的遠交近攻無一不為秦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讓山東六國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之下分崩離析。

尉繚對於政治方面的一些遠見意識影響深遠,不僅影響了戰國末期的秦國,甚至在後來秦朝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也可以看出他觀點的一些具體體現,而信陵君也是一個在軍事方面的奇才,竊符救趙事件不僅僅是保全了趙國,也為魏國的發展留出了一條後路,後來信陵君又帶領著山東六國的聯軍兩次打敗秦國的進攻,可以說是山東六國抵抗秦國進攻的一個堅強的支撐。

可是就是這些人,要麼得不到重視,要麼被束之高閣,要麼被迫害至遠走它鄉,魏國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了能夠讓它再度崛起的機會。

魏國成戰國初期第一強國,得益於李悝和吳起

實際上,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也是依靠李悝和吳起這兩位人才。如果後來的魏國能夠更加重視到人才的作用,能夠讓那些願意為魏國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得到更好的待遇,那麼相信它一定會有長足的發展。

魏國的用人其實沒有制度上的橫加約束的,在制度方面其實沒有對於人才招攬的阻攔,它可以任用各個國家的人才,只要對它的發展有用,可是它卻非常精準地錯過了所有的機會,導致最終風華的大梁王成淹沒在了茫茫大水當中,一個曾經鼎盛一時的諸侯大國就此滅亡。

楚國亡於分封制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楚國,楚國會滅亡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它國內分治制度對發展的阻攔。在楚國最後與秦國的對峙當中,這個國家因為秦國採取的不進攻形式而懈怠,後來被王翦所帶領的秦軍抓住了漏洞一舉擊潰。

都在惋惜楚國的這次失誤,但實際上楚國的這次失誤是必然會發生的,換句話說,這並不是失誤而是由它的制度所決定的必然結果。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說,那是因為分治制度對於楚國的發展阻攔由來已久,從春秋時代楚國自立為王之後,分治制度就一直沒有被改善過,它是將自己的權力劃分給國內的一些貴族,同時也將保護國家安全的重任分擔給那些貴族。如此一來,這些貴族在發展當中就會不斷地撤走,各大家族之間的勢力會相互敵對,這導致楚國並不能夠完全地凝聚起來。

楚國軍隊效忠並不是楚王,而秦王具有絕對的權威

雖然楚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雖然它擁有著號稱百萬的軍隊,但是這號稱百萬的軍隊裡面卻是無數的分支,它們共同效忠的人其實並不是楚王,而是個大貴族對它們的直接管轄者。

楚國與秦國不一樣,秦國裡面秦王是絕對的權威,貴族對發展的阻礙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可是楚國就是一個靠貴族的發展才能夠支撐起來的國家。

因此,以貴族為基本的分治制度是不可能被改善的,而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各個家族之間的掣肘也必定會存在,所以最終秦國和楚國長期對峙的情況之下,各大家族難免會重新回到那種掣肘的狀態當中,一旦掣肘爆發,軍隊的破綻也就一覽無遺,所以說其實楚國滅亡的最大原因並不是天時地利,而是它長期以來的根本政治制度。

這種制度其實對楚國的蠶食非常嚴重,讓楚王在楚國沒有絕對的話語權,各大家族可以說其實已經分割了整個楚國,因此才會導致最終不顧危機的掣肘,才會導致它最終的滅亡,一個大國因為這樣的原因而被消滅,可以說是非常悲哀的了。

燕國亡於固守王道
再一個我們來看一下燕國,燕國滅亡的最根本因素與楚國類似,都是因為政治制度的原因。燕國所實行的是一種王道政策,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之下,它不會去尋求國家發展的最好形式,也不會在國與國之間謀取實際利益,它只是秉承那一份作為西周正統諸侯國的驕傲而自生自滅,它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爭鬥其實都是被動的。

燕國在王道的影響之下,它其實是反對諸侯爭霸的,因此只有在不得不面對戰爭的時候它才會被動接受,所以燕國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一個被欺凌的對象,無論是對齊國的戰爭也好還是對趙國的戰爭也好,它都鮮有勝利。

太子燕丹指望荊軻刺秦王來改變中原局勢

哪怕到了最後危急存亡的時刻,太子燕丹就是將整個國家的重任都壓在了荊軻一個刺客身上,甚至它希望荊軻能夠劫持秦王嬴政讓其歸還秦國所吞併的各個大諸侯國的土地,讓整個戰國時代重新回到那個諸侯並立的環境當中,企圖讓整個中原的局勢再次回到分裂的道路上去。

此外,樂毅伐齊之所以沒能夠消滅齊國,也是因為燕昭王和燕惠王都萌生了那種做太平天子的念頭,天下聖王的理念在其心中揮之不去,所以哪怕齊國的都城都被攻破了,齊國依舊沒有滅亡。

這樣的燕國其實是非常悲哀的,它一直都活在一種居高臨下的自豪與驕傲當中,但是它卻沒有任何自豪與驕傲的資本,最終所有的幻想被殘酷的現實所擊垮,這個國家滅亡在血淋淋的社會現實面前被擊垮,可以說這種結果是殘忍並且不可奈何的。

齊國亡於不作為

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齊國,齊國滅亡的最根本因素,實際上是它不作為的行事方式。齊國因為距離秦國比較遙遠,所以在秦國的邦交政策當中,它一直都是需要交好的對象,到了後期,這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漸漸地演變成了齊國對秦國的依附。

這種依附讓秦國迷失了自身的發展方向,讓它對於其它五個國家面對的危險置之不理,一味的認為自己與秦國是盟友,認為自己只要不在秦國對其它國家的戰爭當中起到阻攔作用,秦國必定不會終結它的統治,所以它一直採取不作為的形式假裝沒有看到其它國家受到的危機,最終當秦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才發現它已經是孤立無援,所以那個時候的情況只能夠選擇不戰而降。一個傳承了幾百年的泱泱大國最終落得一個不戰而降的局面,可以說沒有比這個再難以讓人接受的了。

韓國衰落於對術治的崇尚

此外,還有韓國,韓國所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對術治的崇尚,其實術治的發展形勢並非是韓國最初的目標和願望,它只是想在國內實行一種改革和變法,讓韓國能夠在戰國時代崛起。

術治變法成為韓王單純的一種權力形式

可是申不害在韓國推行的法,卻是君主手中控制臣子的一種單純的權力形式,它沒有規定出一個明確的框架,沒有讓韓國的平民百姓們對於法有認知,反而是因為法掌握在了君主手中,而導致各路臣子為了謀求一個更好的前程而不遺餘力的去揣摩君主的心思,去謀求君主的青睞,或者謀求君主身邊紅人的信賴。

申不害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善於揣摩君主心思的人,為了自身地位的穩定,他其實能夠很恰當地去迎合韓昭侯的心意。因此,他的變法絕大多數都是服從於韓昭侯的個人思想的,這種行為其實是變法的大忌,因為如果一旦這個君主不能夠擔當統治國家的大任,那麼他的行為和思想必然會對國家的發展其阻攔作用。


而如果臣子和平民百姓們都去效仿和奉承這樣的君主的話,那麼整個國內的發展形勢就會顯而易見的糟糕了。到了最後,韓國已經無力再進行發展,只能夠沉浸在自身的術治當中無法自拔,韓國滅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為術治變法的失敗,而韓國通過這樣血的教訓也向我們訴說了術治變法的脆弱。

趙國亡於對軍事發展的側重

之後我們來看一下趙國,趙國是戰國時代軍事實力非常強大的國家,按理來說,這個國家是可以與秦國一爭高下的,畢竟戰國時代軍事實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可惜的是,趙國的滅亡也是因為這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

因為趙國為了發展自己的軍事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發展,這讓趙國的國家發展變得比較畸形,甚至可以說是頭重腳輕。因為雖然軍事實力是上去了,可是政治方面卻是一片混亂,經濟方面也是較為蕭條,雖然單個士兵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整個軍隊卻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也沒有比較高效的政治組團隊來為其規劃,所以這樣的強大的作戰實力只能夠用來接受被動的戰爭。

也就是說,在秦國發動對其的戰爭的時候,它可以採取比較有效的應對措施,但是它卻不能夠像秦國那樣主動出擊,不能像秦國那樣去謀劃一條統一的路線,我們說被動了就只能夠挨打,趙國在這樣被動接受改善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它最終的滅亡。

因此,這個國家頭重腳輕的發展是它滅亡的最根本因素,如果它能夠讓國家的發展變得更加均衡一些的話,相信這個國家其實是有著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的,甚至它也有著最終一統中原的可能性。

綜述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不能夠墨守成規,不能夠一直遵守著祖宗留下來的法則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地進行變革和完善,在此基礎上,也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均衡的發展,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不能夠忽略。

再者,在面對嚴酷的外部條件的時候,也不能夠單純的採用不作為不抵抗的形式來自生自滅,而是要通過自身對於發展的認知和改善,來扭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發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能讓這個國家有著更好的發展進程,才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歷史發展當中有著自己的地位。

就如同秦國那樣,哪怕它最初面對的是比它要強大很多的山東六國,哪怕它一直以來的發展進程當中已經幾近潰散,但是這個國家卻從來沒有放棄,並且在不斷的改善當中迅速的崛起,最終成為了中原地區獨一無二的霸主。所以歷史事件其實能給我們很多的借鑑,我們要吸收前輩們所留下來的精華用到自身的發展進程當中去。

參考文獻:《過秦論》、《左傳》、《戰國策》、《史記》、《國語》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