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經典的一首山水詩,字字珠璣,美的不可方物

慶余 發佈 2020-03-21T23:40:57+00:00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暮江吟》,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很經典的一首山水詩。與遭遇貶謫的悲憤不同,白居易這次完全是因為看透了朝廷的政治昏暗,尤其是激烈的牛李黨爭,所以他自求外任,在離開朝廷後,便懷著輕鬆暢快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所謂山水詩,就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經典的山水詩往往都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即用畫筆把山水風景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能夠獲得最直接的審美感受。如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暮江吟》,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很經典的一首山水詩。它就完全符合「詩中有畫」的特徵,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美的不可方物。正如清高宗《唐宋詩醇》中的評價:「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而「一切景語皆情語」,山水承載著古人悠悠不盡的情思。那白居易這首《暮江吟》寄寓了他的哪種情感呢?

據記載,《暮江吟》約寫於公元822年,也就是唐穆宗長慶二年,當時白居易正處於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與遭遇貶謫的悲憤不同,白居易這次完全是因為看透了朝廷的政治昏暗,尤其是激烈的牛李黨爭,所以他自求外任,在離開朝廷後,便懷著輕鬆暢快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暮江吟》除了美麗的山水風景外,還寄寓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所描寫的是夕陽晚照下的江水,即夕陽的餘暉照在江面上,呈現出半邊碧綠半邊艷紅的瑰麗畫面。雖然說白居易這裡描寫的畫面,在日常生活中不難見到,但是想要用語言把它細緻真切地表達出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比如,這裡的一個「鋪」字,便盡顯寫景之微妙。

因為是「殘陽」,便說明它已經接近地平線了,所以它的餘暉便是貼著地面照射到江水中的,自然用「鋪」字更為生動形象。同時用「鋪」字,也給人一種親切、安閒的感覺,這與白居易逃離了政治漩渦後心境也不謀而合。至於「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對江水因受光的多少,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進行了準確的描寫。它抓住的是殘陽照射下,江中光色瞬息變化的美妙景象。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即最可愛的還是這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亮似珍珠,新月形如彎弓。很顯然,白居易這兩句詩寫的是新月初升的夜景。結合前兩句詩來看,白居易無疑是被此處的山水風景所吸引,才會流連忘返,從夕陽晚照看到新月初升、滋生露珠。這也就說明了白居易心境的安閒。

從寫作手法來看,白居易這裡顯然是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露珠的形象,相信大家都曾見過,清澈晶瑩,圓潤飽滿,但除了形似珍珠外,它在色澤和透明度上是完全不像珍珠的啊,那麼白居易為何要這麼說呢?這便是因為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給人的印象就是像珍珠。所以「露似真珠月似弓」兩種景象結合在一起,便成就了白居易眼裡的「可憐九月初三夜」。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從黃昏時分到月上露下,它所展現的是美的不可方物的自然景象,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亦是遠離朝廷後的輕鬆喜悅之情。總的來說,白居易這首詩是山水詩中的名篇,值得一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