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職場「七年之癢」來襲,你怎麼應對?

職場 發佈 2020-01-11T09:34:22+00:00

「七年之癢」屬於舶來品,是人們對婚姻到了一定年限就慢慢失去激情,只是過過日子的一種形象比喻。在職場上,很多30歲之前的年輕人,因為走入職業瓶頸期,也常常出現「七年之癢」的境況。

「七年之癢」屬於舶來品,是人們對婚姻到了一定年限就慢慢失去激情,只是過過日子的一種形象比喻。在職場上,很多30歲之前的年輕人,因為走入職業瓶頸期,也常常出現「七年之癢」的境況。當初離開校園時的豪邁逐步被周而復始的朝九晚五所取代;無限的嚮往也沉浸在上下班的枯燥與鬱悶之中;工作仿佛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剛剛30歲的周州是某公司的區域採購經理。在做採購員的時候,就連年獲得嘉獎。以他的資歷和業績表現,職位應該遠遠高於現在。但他一直不願升職,覺得升職之後的工作對自己來說沒有意義。升職意味著管更大的區域,開更多的會,出更多的差,更大的壓力以及更少的個人時間,這些對他都沒有吸引力。

在公司的第七個年頭,周州的處境卻尷尬起來。升職,意味著他將過上自己不喜歡的生活,而不升職,他強勁的業績表現和資歷,讓他和自己的老闆及下屬之間的關係變得難以處理。他的老闆覺得他功高震主,他的下屬覺得永無出頭之日。他喜歡這家公司,也熱愛這份工作,但又覺得自己在公司難以待下去,有時甚至「希望」公司能夠主動把他踢出去。

發生在周州身上的情況正是典型的「七年之癢」,「七年之癢」首先是一種感受。心裡不舒服,但又沒有那麼的不舒服;心理不滿意,但一時又不知道怎樣才能更滿意。處於七年之癢中的人,大多心態焦躁,情緒低落。

有媒體調查,目前在我國,30歲之前的人,有三成人仍是單身,四成人無房,六成人恐懼家庭責任,七成人無車,八成人有「七年之癢」的困擾。這其中,職場七年之癢無疑讓這一人群雪上加霜。有資料顯示,30歲之前的城市白領跳槽最為頻繁,6年內人均跳槽2.4次。同樣在30歲之前的人群中,只有32%在從事第一份工作,68%換過工作。以上數據足可看出,30歲之前的人是「七年之癢」的主力。因此,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在焦慮、迷茫狀況下做出的決定多半是衝動而欠缺理性的。不管這樣的決定之後會不會讓人懊悔,在「癢無可忍」的當口選擇離開,一定是有很大風險的。另外,「七年之癢」其實是提示職場人審視自己,嘗試改變,如果處理得當,「七年之癢」可能正是「七年之躍」的契機。

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這樣幾方面下手,「撓痒痒」。

一方面是學會適應職業角色的變化。入職七年,不管你願不願意,大多數人可能都會面臨著職業角色轉換的問題。你可能開始從一般員工轉為管理者,從一般的管理者變成中高層的管理者;或從這個領域的新人變成資深的專業人士和老手。意識到這些職業角色所需要的能力和肩負的責任不同,並主動地適應職業角色帶來的挑戰和變化,對30歲之前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有專家認為,對工作或職業產生疲倦感,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工作到了一定程度,程式化的模式本身很容易在人類「求新求異」的本能心理需求中被厭倦和拋棄。通常情況下,能力大於期望值和期望值大於能力的人都容易產生工作厭倦心理。

一般說來,導致工作厭倦或疲憊的原因主要有:不喜歡所從事的工作,但由於某種原因而不得不繼續幹下去;工作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肯定和回報,以至於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工作出現了一些挫折,比如受了老闆的批評而感到委屈,等等。

事實上,人對工作的熱愛比婚姻更缺乏維繫的基礎。出現「七年之癢」症狀的人不必因此而背上心理負擔,關鍵在於如何找到癢症的來源並積極去預防和治療它。

「七年之癢」的核心,是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所以作為30歲之前的人,應該儘早主動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時時反思自己目前的職業發展狀態。而不是等到「七年之癢」時才開始做這樣的工作。只有真正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和職業優勢,才能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目標工作和行業,自己也就越容易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和滿足度。

另一方面是常常充電,學習新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七年之癢」有時恰似一個困局,身處其中往往感覺一潭死水,動彈不得。這個時候主動地充電學習,引入新的元素和刺激,小小的改變可能最終造就大大的不同。

因此,「癢」的時候多學學撓的技巧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轉移你的注意力,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同時也為你儘快走出職業瓶頸創造條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