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障礙到心理學家:經歷過痛苦的人,才會知道人怎麼能快樂

德瑞姆心理教育 發佈 2020-04-07T22:59:22+00:00

沒有一個領域像心理學界這麼魔幻。 別的科學家,都是從學霸發展來的;而心理學家,都是從病人發展來的······病得越厲害,研究得越深刻。


沒有一個領域像心理學界這麼魔幻。

別的科學家,都是從學霸發展來的;而心理學家,都是從病人發展來的······病得越厲害,研究得越深刻。


2011年,68歲的瑪莎·林內翰,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研究院教授,DBT療法的創始人,在一群朋友、家人和專業人士的面前,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她也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

林內翰創立的DBT療法就是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而這位心理學家本人,竟然也曾是個患者。



· 01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特點和形成


先來科普一下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江湖人稱「諮詢師殺手」,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般來說,心理治療都是諮詢師主導患者,患者主要聽諮詢師的;但是邊緣人格的患者能「反殺」,帶著諮詢師狂跑,把諮詢師都給整奔潰了。


能搞定邊緣人格的諮詢師,相當於民間的專業認證。


邊緣型人格障礙到底有多難治?給你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根據專家的推測,希特勒就是邊緣型。說推測,是因為他肯定不願意就醫,不能當面診治就沒法下最終定論,但是他的種種表現和邊緣型人格的特徵十分吻合。



你覺得,他這樣的能被治好嗎?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所以被稱為「邊緣」。它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核心特點:難以調節的情緒


這類人會通過很多衝動或者自殘的行為來表達憤怒和攻擊性,也有很多人會用賭博、吸毒、不安全性行為、暴飲暴食等來發泄情緒。

他們最受不了的就是被拒絕的感覺,一旦感到了被拒絕,他們就會非常憤怒,但又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因為感到受傷而生氣。

心理學家認為,瑪麗蓮.夢露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她曾經紅極一時,但後來當觀眾的熱度轉向新當紅的伊莉莎白.泰勒時,她受不了這種被「拒絕」的感覺,所以憤而一搏,在新片中全裸演出,但是最後她還沒等到電影公映,就選擇了自殺。



根源:內在不穩定

他們的自我形象極其不穩定,缺乏身份認同,甚至連性取向都可能是不穩定的。

他們常常在「全好」和「全壞」的兩極搖擺,有時是溫暖的太陽,有時是暴烈的北風,而且轉換非常迅速。

和他們在一起,可能前一秒還在天堂,後一秒就墮入地獄,讓人無所適從。

這種內在不穩定,是他們情緒和關係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他們和諮詢師也很難建立長期的關係,所以直接導致了他們不太容易被治療。

成就:有不少獲得了事業成功


邊緣型人格者有很多是聰明、有能力的人,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甚至獲得了事業的巨大成功,比如好萊塢明星瓊·克勞馥。

她的養女寫了一本書揭發她對自己養育過程的情感虐待引起了轟動,而這正是邊緣型人格者經常會做的。



來源:通常有悲慘童年經歷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怎麼形成的,至今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普遍存在的:他們通常都有悲慘的童年經歷,比如父母死亡或分居、被忽視、虐待或者目睹暴力等等。


· 02 ·

我不能像懦夫一樣死去


瑪莎.林內翰在青少年時期就備受邊緣型人格的折磨,她曾經反覆用菸頭燙傷手腕、用頭撞牆、割傷手臂和身體的其它部位。

17歲,她就住進精神病院,接受殘忍的電擊療法,但這絲毫沒有減輕她內心深處的痛苦。

那些把孩子送去給楊永信電擊戒癮的父母,是不是也應該反省一下?孩子的痛苦是怎麼來的,用殘暴的外力真的可以消除嗎?



瑪莎住院長達26個月,是醫院裡最重的病患。在第一次出院後,她又企圖自殺並且再次被送了進來。

那段黑暗而漫長的經歷,和地獄無異。但就在地獄裡,瑪莎許了個願,「如果有一天我能出去,我一定要回來把其他人也救出去」。

這個信念支撐著她,她最終真的做到了。

瑪莎上了大學,並獲得了臨床心理學學位。她結合自身的經歷,創立了DBT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辯證行為治療)。

這個療法的關鍵,是集中在對現在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而不是像精神分析流派那樣更關注童年的經歷。

無論你過去經歷過什麼,你都可以通過現在的努力獲得重生。

辯證行為療法(DBT)中的辯證,來源於古典哲學,意思是把辯證雙方的觀點都考慮在內,在矛盾中尋求改變和找到平衡。

辯證行為療法(DBT)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認知行為治療和正念冥想。



認知治療主要是識彆扭曲的想法,比如認為自己是糟糕的、無助的,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這些想法和情感怎麼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學會通過認知行為來調節情緒,找到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新方法。


正念冥想起源於古老的東方哲學,是近年來比較受認可的身心調整方法,通過身心練習,培養覺察、接納和順其自然的能力,達到管理和調節壓力的目的。


DBT療法不僅僅可以應用在邊緣人格障礙者身上,根據英國媒體的報導,著名歌星賽琳娜也在接受辯證行為療法(DBT)。

她在2018年8月接受第一次治療,感覺效果很好,於是在10月又進行了第二次治療。治療的主要內容包括增強主觀認知能力,調整情緒,駕馭人際關係,容忍痛苦等。



· 03 ·

知道了為什麼痛苦

才會知道該怎麼快樂

2019年初,李雪琴爆紅了。紅到什麼程度呢,連春晚都要蹭她的熱度,在小品里用那句著名的梗,「李雪琴,你吃飯了嗎」。

給觀眾帶來笑聲的李雪琴,是一個抑鬱症患者。

由於家庭的關係,她從上中學開始就要做媽媽的精神後盾。無論她怎麼努力學習、做個懂事的好孩子,依然會被媽媽無緣無故地指責、謾罵,而她自己難受了也不敢表現出來,只能在外面哭夠了再回家。

這樣的壓力終究不是一個孩子能夠承受的,李雪琴抑鬱了,她不止一次用刀割腕。治療,再反覆,直到現在情況依然不是很穩定。

但是,抑鬱的李雪琴卻知道怎麼逗別人笑,甚至那些平時很少笑的人看了她的視頻,也會一展久違的笑顏。

沒有人知道她那些平凡的、有些絮叨的話,為什麼能有這樣的魔力。


她這樣解釋,「知道了人為什麼痛苦,才會知道痛苦的人怎樣才可能開心。」

為什麼那麼多傑出的心理學家,是從極其慘烈的過去中走出來的?

因為心理學家和受心理疾病困擾的人,可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是敏感的、聰明的。這個特點,可以讓一個人成為心理病患,也可以讓一個人成為心理學家。


這就是人生的雙刃劍,你能承受多少痛苦,就能成就多少輝煌。

蘇格拉底說,人只有兩種活法,要麼選擇做快樂的豬,要麼選擇做痛苦的人。但他遺漏了第三種可能:那些從痛苦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最終變成快樂的人。


體驗過地獄烈火,才能達到那些有幸不必承受痛苦的人,無法達到的境界。



曾經被看做是「無可救藥」的患者,瑪莎.林內翰不僅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還變成了一個很快樂的人。

瑪莎.林內翰們,還有李雪琴們,似乎在用自己的經歷,對尚在痛苦中掙扎的人這樣說著: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

我不要像個懦夫一樣生活,你也不要做個懦夫。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