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寫下《帝范》,教後人治國齊家平天下的人生經驗

南星讀歷史 發佈 2020-01-13T14:34:36+00:00

李世民在晚年寫下一本政治文獻《帝范》,在賜給高宗李治的時候,他曾告誡說:「你應該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我並不是你學習的榜樣。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即位以來,也有許多不足為訓的地方」。

李世民在晚年寫下一本政治文獻《帝范》,在賜給高宗李治的時候,他曾告誡說:「你應該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我並不是你學習的榜樣。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即位以來,也有許多不足為訓的地方」。

《帝范》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管理和統御之道,毛主席曾評價說:「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勞民損兵;不貪圖遊樂,每早視朝,用心聽取各種建議,出言周密;罷朝後和大臣們推心置腹討論是非;晚上同人高談經典文事。

《帝范》一書是李世民一生執政經驗的高度濃縮,是一代英主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悟,是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上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經驗的總結。

01 君體篇:加強自身修養氣度的學問

「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

作為一位君主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這樣他才能包容宇宙,涵容萬物。如果一個帝王小肚雞腸、器量狹窄,他怎麼可能有容人之量,胸中怎麼能裝下整個天下呢?

同時作為帝王,如果能讓自己修養到平心靜氣,公平的對待天下人和事,那麼做事就能正確決斷。

《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評價袁紹,說袁紹「外寬而內忌」。這句話非常準確的描述了作為一路諸侯的袁紹的性格。袁紹缺乏包容天下的海量,而他的失敗也是因為他性格上的這一致命的缺陷。他氣量狹窄,不能容人,像許攸那樣的謀臣也是因為猜忌而不重用。

曹操正好與他相反,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的手下從袁紹府的柜子中搜出一大摞信件,都是在官渡之戰前夕,朝中大臣以及曹操部下私通袁紹的證據。曹操看都不看,直接下令全部燒掉,然後他對將領們說:「決戰之前,連我都不能自保,我怎麼能保護得了他們呢?」

曹操的這種通情達理、寬宏大量的氣度讓人佩服,而他的做法正好籠絡了人心,比去處罰那些私通袁紹的人效果要好百倍。

唐朝的繁榮昌盛,至今都是中國人的驕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年間,國內海晏河清、路不拾遺,遠近外族聞風畏服,爭相朝貢,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給當時的世界產生很大的影響。還因此被周圍的諸多少數民族國家尊崇為「天可汗」。

不光是帝王要有涵蓋宇宙的志向、包容天下的海量,即使是普通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有這樣的氣度。如果沒有胸懷天下的氣勢,最終也不會成為佼佼者,只能掙點小錢,取得一點小的成功而已。

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縱觀古今中外,大多數成功的人,都具有這樣的修養,如果不能容人,就會失去有用的人,就會失去機會。

02 納諫篇:學會聽取別人意見的學問

「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

如果他說的話有道理,即使是個草民奴僕,也不能因為他沒有身份和地位而不去聽他說的話;如果他說的話沒有道理,他即便是王侯卿相,也不能因為他出身高貴就採納他的意見。

《三國志》中有一點記載,魏文帝想把冀州的百姓十萬戶遷徙到河南,但是當時趕上連年蝗災,老百姓都在挨餓,朝廷中的有關部分都認為此時遷徙人口不妥當,但是皇上非常堅決的要遷徙。

這是大臣辛毗和其他朝臣一起去見皇上想要阻攔皇帝,皇上感覺非常生氣,其他大臣都不敢說話,只有辛毗苦勸皇上,為此還拉扯皇帝的衣服,這在古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萬一皇帝一氣之下可能會有掉腦袋的風險。但是辛毗還是這麼做了。後來皇帝終於聽從了辛毗的勸誡,只遷徙了一半人口。

在聽取別人意見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模範人物了。他在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就經常提醒手下的大臣,如果發現皇上的決策失誤,一定要敢於直諫。

當時的名臣魏徵就是敢於犯顏直諫而聞名於世,唐太宗和魏徵也被後人讚譽為「明君直臣」。現在也流傳了許多魏徵和唐太宗進諫、納諫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

有一次唐太宗要納一個官員的女兒為嬪妃,詔書已經發出,只是還沒有派出使者。魏徵知道這件事後,馬上出面阻攔,說這個姑娘已經許配給別人家了,如果現在要納為嬪妃,會影響皇上崇高的品德。唐太宗聽完後,大吃一驚,馬上下令停止冊封,其他大臣勸說已經下了詔書,何必半途而廢呢,但唐太宗堅持停止納妃,把冊立詔令作廢了。

唐太宗一生都保持著虛心納諫的美德,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十分難得。在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十分痛惜的對大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只得失。魏徵去世,朕少了面鏡子啊!」

03 求賢篇:學會使用人才的學問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堯命四岳,舜舉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贊欽明之道。」

濟時匡世,輔佐君王,必須有品德高尚的傑出人才。國家倘若任用了正直的忠臣,天下自然會大治。所以堯帝任命了「四岳」為臣,舜帝任命「八元」來治理天下。舜舉八元而任之,所以能成恭己之隆;堯命四岳而任之,所以能贊其欽明之道。

韓信是淮陰人,最初在項羽手下,項羽不看重他,於是他就跑到劉邦軍中了,但劉邦也不看重他,於是韓信就又從劉邦的軍中逃跑了。

劉邦手下的蕭何與韓信交談後,知道韓信是個智謀出眾的人,聽到韓信走了的消息,沒有來得及稟報劉邦,就去追趕韓信了。過了幾天蕭何把韓信帶了回來,然後極力向劉邦推薦,說:「像韓信這樣的人,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如果大王想要爭霸天下,那麼非得到韓信不可。」蕭何又勸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劉邦按照蕭何的話做了。

等到拜完將,劉邦向韓信請教爭霸天下的方略,韓信分析了項羽和劉邦的力量對比,然後告訴劉邦應該怎麼辦。劉邦聽完後,按照韓信的計劃施行,最後果然大敗項羽,取得了天下。

得高人者得天下,這幾乎成了大家公認的真理,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看到,大凡有些作為的帝王,手下肯定有一個或幾個高人在為他謀劃。商朝有伊尹,周朝有姜子牙,漢朝有韓信、張良、蕭何。唐太宗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還指出對於人才要「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對於真正的人才,要以禮相待。

現代社會要經營好一家大公司,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也需要招攬人才,事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繁榮發達的地方,必然人才濟濟;落後愚昧的地方,肯定缺乏人才。

要學會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重視人才,這也是現代社會有所作為的人必備的素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