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陽剛、暴力美學,還得看張徹這部經典武俠

邑人電影院 發佈 2020-04-26T10:20:50+00:00

瞬間腦門一熱,手滑了,就被順奸了,乘勢看起了蹦到眼裡的《獨臂刀》。從古裝的《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到《十三太保》,再然後又看了《上海灘十三太保》《大上海1937》《過江龍》。

本文作者:李嘯天

引子:看與寫的緣起

原本,想重溫兩部楚原的古龍劇,過過癮。

結果,在視頻網站上先刷到了張徹。瞬間腦門一熱,手滑了,就被順奸了,乘勢看起了蹦到眼裡的《獨臂刀》。至於楚原與古龍,對不住了,暫且往後擱一擱。

結果,一下沒打住,連著看了好幾部張徹。從古裝的《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到《十三太保》,再然後又看了《上海灘十三太保》《大上海1937》《過江龍》。

還就《上海灘十三太保》寫了篇小文《劉德華1984年的這部爽片,出演6分鐘,卻讓他回憶一生》,承蒙大家看得起,閱讀量達到了16W。

今天,乘勢再寫下《大上海1937》,算是為這波觀影做個了結。

之所以寫這兩部,一是因為童年觀影的印象過於深刻,二來《上海灘十三太保》是張徹集前五代弟子的最後的合唱,《大上海1937》則是張徹整個電影生涯最後的輝煌。展開說下這兩部,基本上可以把張徹給概括完了。

一、70/80後的露天電影記憶

說是資深香港動作片迷,我還談不上。畢竟,資格都不夠。香港動作片的風潮,也即新派武俠的崛起,源自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正是張徹開了一代先風,然後蔚為大觀,掀起了一個熱血的時代。

這一時期,差不多維持了20年之久,到1980年代中後期就已式微。

而我,那時候才是一個小屁孩,僅僅趕上了一個尾巴。儘管跟著大人也看過一些當時的動作片,但限於理解力,幾乎還看不懂,更不知道張徹是何許人。

現在重溫兒時看過的影片,會發現留在記憶深處的一些片段,終於溯源對上了出處。於是,一邊看,一邊驚嘆。

哇,原來小時看的是這個;窩草,小時候看這裡時嚇死了;特麼,原來記憶中的情節安排是這樣子的;咦,那時候怎麼沒發現女主這麼撩人......諸如此類,分分鐘回到童年。

一邊觀影,一邊回憶童年,這算是一種額外的享受。

乾脆,先說下幼時的觀影記憶,小記上一筆,來補充下回憶。

兒時,因為家在農村,去縣城電影院觀影的機會寥寥無幾,大部分看電影的記憶,還是來自農村的露天電影。待年齡稍長之後,又多了些錄像廳的觀影印記。那時候,錄像廳一般就開在電影院的邊上。相對於電影院裡1塊錢只能看一部片,錄像廳同樣的1塊錢卻可以看上三四部,經濟上肯定更划算。

不過,相對於錄像廳那種憋悶的環境,污濁的空氣,露天電影帶來的記憶更深一些。

看露天電影,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本村放映的,另外一種是別的村放映的。

如果是本村,作為小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去占座。一個人要來回幾趟,將家裡能坐的座位,全抱到即將播放電影的地方,一一擺開,將位置占好。同村裡的孩子比較多,就得看誰的速度更快,更能占到好一些的位置。

有的人喜歡靠前一些,有的人喜歡靠後一些。靠前的,就搬小凳子,在銀幕與電影放映機之間,一排一排擺好。喜歡靠後的,就搬高凳,基本上是在放映機的邊上或者稍後的位置。我喜歡靠前一點,總是去霸放映機前的位置,那種離放映機不太遠的位置才算好,前可以用很舒服的姿態看電影,後可以清晰地看到放映員的操作細節。

占好了位置,就等家裡大人收拾停當之後,也來到位置上,安座了,等待電影的播放。

至於外村來觀影的人,則只能站著,形成外圍群體。密密麻麻一大群,里三層外三層。

放電影的時候,總會來一些小攤販,賣上一些小吃,像瓜子、米糰、麻糖、煮蠶豆之類,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盛宴。加上看電影的迫切心情,基本上當晚的晚飯都會省掉,買些平時難有機會吃到的零食,那情景簡直就像過年。大人們也會寬容一些,會給點零錢,隨便孩子去造。

放電影前的一個小高潮,就是放映員在銀幕上調鏡頭的時候,光打上去,還沒有播放。於是,這個短暫的時光就成了孩子們的狂歡期,紛紛在上面打各種手勢。因為這時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銀幕之上,誰的手勢打得好,那簡直是一個絕佳的展示機會。

然後,燈光暗下去,電影正式開始。

露天電影,不像電影院所有的膠帶都連在一起,一次性播完,而是要分成二次操作,播放完一半,然後停下來,燈光再次亮起,放映員進行換帶。

那時,往往一個晚上,會放兩部片,放映員也會選擇兩個村子同時播放。至少需要三個人,一個人守一場,然後還需要一個人在兩個村子之間奔波,去換帶子。等到帶子拿到手,還得從結尾倒到開始的部分。

趁這個時間,就是一個中場休息的時間。人們可以去到一邊找個黑暗點的地方進行撒尿。而受邀而來的村長,則開始了講話,一般都是講豬牛羊啃青的事。提醒或者教訓村民,看好自家的牲畜,不要跑出去啃食別人家田裡的莊稼。有時候,是個人結婚請來的電影場,或者是為老人祝壽請來的,村長還需要念一些祝福的話,並把所有祝賀人的名單全讀一遍。

一遍,識相的村長,會把這個時間儘量縮短,有些愛顯擺的村長,則會把話講得又臭又長,搞得怨聲載道。

慢慢的,會有一些副產品出來,就是打架。在觀影中還好,尤其是中場休息時分,在領導庸常乏味的講話中,就是閒得蛋疼的各村小青年們各種耍帥充愣的時機就到了,誰瞪了誰一眼,或者誰碰了誰一下,或者誰瞄了一眼誰的姑娘,一言不合,都會引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群毆。

「你瞅啥?」

「瞅你咋滴?」

「你再瞅一眼試試!」

「就瞅你咋了?」

「窩草,不服啊!」

「草泥馬,就不服咋滴吧?」

哎呦臥槽、乒桌球乓、噼里啪啦......

架,很容易就會打起來了。

這種毒瘤,直到後來電視機時代的開啟,露天電影時代的終結,才算告一段落。再加上,外出打工成為主旋律,掙錢才是硬道理,才算徹底終結。那時候,即便沒有露天電影,成群結隊的小青年們在街邊偶遇時也隨時可能挑起架來。

那時候,因為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屁孩,打架這種事還輪不到我輩。只有羨慕的份兒。是的,就是徒有羨慕。畢竟,那個時代的農村,小青年孔武有力的英勇形象,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能打架、能打贏架基礎上的。叢林社會裡,要生長,要建立威望,要泡最靚的妞,靠得就是拳頭。

回到電影上,畢竟打架的事都發生在外圍,對於內里的兒童來說,還是老實看電影最實在。等電影放完,之後的幾天之內,電影播放的內容,都會成為兒童之間熱議的話題。或者模仿台詞,或者模仿小片段,不亦說乎。

如果,是去外村看電影。頂著皎潔的月光,看完之後邊回家邊激烈推演劇情的時光,分外回憶。如果沒有月亮的夜晚,至於誰不小心,掉進了路邊的井,或者掉進溝里去,時常發生。

有時候,可能信息存在偏差,明明聽說某村有電影,結果興沖衝去了,卻發生上了當。這種時候,回到村來,便會有人問:放了什麼片?答案總是《英雄白跑路》或者說《磨鞋底》,很幽默地調侃自己白白跑了一趟。

一眨眼,二三十年的光景就過去了。

說是舊時的的時光,再也找不回了,也不正確。就在現在住的小區里,還經常會播放露天電影。小區物業,會在廣場上搭上一塊小小的幕布,然後拿了投影,在上面免費放一些時興的動畫片。於是,孩子們就很高興地擠在一起看。

物業也會將小區里的山楂樹上的果實做成糖葫蘆,或者將他們買的棉花糖機器拿出來,做些小零食,免費發給孩子們。這種的做法,多少保留了一些儀式感的形式,也挺好的。

對孩子們來說,在自家看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看,感覺是不一樣的,而且還有小零食。等他們長大之後,大概也有會一些記憶。儘管不同於我的那個時代,但各有各的時代樂趣。

二、《大上海1937》的歷史背景

看露天電影,除了看電影,很大程度上它還是一種社交行為。全村人聚在一起,加上鄰村的人,集體沉寂在同一個故事裡,然後會在未來數天內,提供一個話題,使得農民們從單調的農活中暫時脫離出來,去討論一個生活之外的話題,形成社交氛圍。

即便現在,看電影也是典型的社交模式。情侶之間共同去看場電影,是加深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

話說,在童年時期看過的諸多電影中,張徹執導的《大上海1937》就是其中很經典的一部。

只是,那時候我尚未到追星年紀,壓根不知道張徹是誰,也不在乎影片的導演是誰,只在乎電影是否熱鬧、好看。

前文講過,張徹貴為大佬,卻喜歡跟風。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眼看李連杰的《少林寺》大火之後,香港導演紛紛到內地拍片,諸如劉家良拍攝了《南北少林》,徐小明拍攝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樓》,李翰祥拍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等等。張徹也坐不住了,趕著也到了大陸,打算開創一個新局面。

《上海灘十三太保》,就是張徹在去大陸之前拍攝的最後一部港片,而且糾集了他的前五代弟子,很有些「最後的晚餐」的意思。不過,也算爭氣,《上海灘十三太保》大火,為事業嚴重走下坡路的張徹打了一個痛快的翻身仗,掃了一個漂亮的尾。

攜《上海灘十三太保》餘威,張徹到了大陸之後,第一部影片還是繼續講述上海灘的故事,即《大上海1937》。而且,還有一個真人真事的框架。

只是,張徹沒有再用之前的弟子,擔綱主演的演員是他從內地京劇學院挑選的,像董志華、徐小健、杜玉明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這批人也構成了張徹的第六代弟子。

至於《大上海1937》的故事,講述的「上海灘三大亨」之一的張嘯林被刺一案。「三大亨」是指: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這三位都市大佬組成了上海灘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新式黑幫集團。他們都是教父級別的人物,在上海灘隻手遮天,縱橫一時,在全上海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位大佬,擁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性格,這也決定了他們以後的命運。

1937年,日本人發動「八一三事變」,擴大侵華戰爭,將戰火直接燃到了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上海。經過「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儘管延緩了日軍全面侵華的時間,但不得不接受戰爭失利的局面。面對時局,蔣介石為防止三位大亨落入日本人的手中,邀請他們南下,前往香港避禍。

黃金榮,出生於1868年,至1937年已年逾69歲。身為蔣介石的拜業師傅,黃藉口年齡大了,不願來回折騰,自願退避到租界之中,閉門不出,甘心做寓公。當日本人找上門來,希望利用黃金榮的威望,為日本人做事,先是許諾讓他做上海市市長,後來又許諾黃任偽浙江省主席,但黃一直裝傻充愣,堅辭不授,維持住了基本的做人尊嚴,守住了底線。

杜月笙,作為三大亨中聲望最高的人物,他對日本人一向沒有好感,接到蔣介石的邀請後,就欣然從命,於1937年11月遷居香港。而且,到了香港之後,他還利用幫會的關係,繼續活動。他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賑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上海黨政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情報、策劃暗殺漢奸等活動,後來偽上海市長傅筱庵就死於杜的策劃之下。在之前的「淞滬會戰」中,杜月笙的表現就很不錯,他參加了上海各界抗敵後援會,任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他參與勞軍活動,籌集大量毛巾、香菸、罐頭食品,送到抗敵後援會。他弄到一些軍中急需的通訊器材、裝甲保險車送給抗日將領。他還應八路軍駐滬代表潘漢年的要求,將從外國進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贈送給八路軍使用。

至於張嘯林,則包藏禍心。原本,「三大亨」 地位的排列,原本是黃、張、杜,結果後來變成了杜、黃、張。張嘯林出道時間比杜月笙早,資格也比杜高一輩,他還曾救過杜的命,對杜當老大,心中一直不服。現在,他看到蔣的正面勢力撤出了上海,黃金榮閉門謝客,杜月笙南下香港,整個上海正好是他獨霸天下的大好時機。至於淪為漢奸與否,全然不在乎。

1937年11月上旬,上海淪陷。隨即,張嘯林就與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達成了協議,成為了上海頭號漢奸。他派他的手下門徒殺害抗日愛國人士,脅迫各行各業「中日共榮」。還巴結汪偽政府,以期得到更大的勢力,影響力遠超三巨頭之時。投敵、賣國、大發戰爭財,張嘯林成為了人人得而誅之的惡棍。

國民政府自然也容不下張嘯林的為非作歹。蔣介石對張嘯林下了鋤奸令,由軍統戴笠督辦,陳恭澍承辦。

陳恭澍,是「軍統四大殺手」之首。所謂「軍統四大殺手」,分別是陳恭澍、趙理君、沈醉、王天木,以暗殺、刺殺而聞名全國。 陳恭澍長期從事特工和間諜活動,有著豐富的鋤奸經驗,他制定了針對張嘯林的周密鋤奸計劃、建立了特別行動組。行動組長陳默接到任務後,摸清了張嘯林的生活起居規律,甚至對他外出時在車上的慣坐位置都清楚。

然而,張嘯林自知多行不義,樹敵太多,有各派人士都想要自己的項上人頭。所以,保護措施極其周密。

分別在1938年內及1940年1月,行動組針對張嘯林發動了兩次暗殺行動。第一次,打算在紅綠燈路口,張嘯林的汽車等紅燈時下手。結果,當天張的司機剛剛將車停下,尚未停穩,行動組就跳出來開槍射擊。結果,司機一腳油門,順利逃脫。後一次,是張嘯林是戲樓看戲,結果行動組等待戲快要結束,張一直沒來,只好開槍幹掉了張的親家俞葉封。俞同樣是一位黑幫大佬,在青幫內的地位僅次於三大亨,也變節成了漢奸,死而不冤。

張嘯林在兩次被刺事件後,更加小心,軍統一時也難以找到機會再做計劃。張一邊自保,一邊賣國的行為卻並未收斂,還於1939年出面籌建偽浙江省政府,躊躇滿志地欲出任偽省長。8月11日,張嘯林從汪偽政權和日本特務機關手裡捧回了「浙江省省長」的委任狀。但是,他的死期還有三天就要到了。

1940年8月15日,上海報界突然爆出了一條大新聞——張嘯林被槍殺於家中!一起被殺的,還有他的貼身跟班吳金桂。本條新聞由《申報》刊出,當時的標題叫「昨華格臬路血案,張嘯林遭槍殺」。

這一下,連軍統都有些震驚了。因為這次活動,並不是軍統發起的,無論是戴笠還是陳恭澍都不知情,而陳默還在為如何採取下一步的行動而挖空心思呢。

實際上,這次刺殺活動,來自獨狼行動,刺殺者叫林懷部,是張嘯林的保鏢。

林懷部,原本是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因為成功刺殺了張嘯林而被歷史銘記在冊。他早年系上海法租界一名巡捕,因違規被開除。後結識了杜月笙的大管家萬墨林,萬墨林又將林懷部介紹給了張嘯林的司機阿四,去張府當差。最初,林懷部只是一名門衛。由於張嘯林在多次被刺後急於尋找槍法好的保鏢。林懷部就脫穎而出,成為了張的保鏢。

8月14日這天,偽杭州錫箔局局長吳靜觀前來拜見張嘯林。二人正在二樓會客室交談,突然,樓下傳來喧鬧聲。原來是保鏢林懷部和司機阿四因小事爭吵。

張嘯林聽到爭吵不休的聲音,很生氣,跨步來到窗前,厲聲喝罵林懷部:「你這龜孫子,吃飽了不幹事,還吵架!老子多叫一個東洋兵來,用不著你了!」

隨後對司機阿四說:「把他的槍卸下來,讓他滾蛋!」

林懷部說:「用不著趕,我自己走!」說著,伸手去腰間拔槍。

所有人都以為林懷部是要交槍走人。不料,林懷部對著張嘯林抬手就是一槍,子彈正中張嘯林腦門,張嘯林當場斃命。

林懷部為了確認張嘯林已死,提著槍衝上樓,發現樓上的漢奸吳金桂正在打電話給法租界巡捕房報警,於是又將吳金桂擊斃。隨後,又對著張嘯林的屍體補了幾槍,確認張嘯林已死後,飛步下樓,準備逃離張宅。

剛到樓梯口,被張宅的保鏢攔腰抱住,另幾個保鏢跟著圍了上來。這時法租界巡捕趕到,林懷部把槍一丟說道:「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從容就擒。

法租界判處林懷部有期徒刑15年。抗戰勝利後,林懷部被無罪釋放。

林懷部到底是獨狼,還是奉了軍統的命令,一直是後世糾結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軍統收買了林懷部,但很難解釋在之後15年的鐵窗生涯中,軍統居然毫無動作。按說,如果是奉了軍統的命令,軍統一定會前往搭救的,不會等到抗戰結束後才自然釋放。即便不去監獄搭救,也會對其家人有所表示。但是,什麼都沒有,等林懷部出獄時,他發現在他坐牢的5年中,家裡由於缺少勞動力,只能靠妻子做傭人賺取微薄的收入,林懷部的兒子到十多歲都沒有讀過一天書。而且,五年中,雙親先後離世。

對於坊間流傳林懷部是軍統的潛伏人員的說法,在台灣安度晚年的陳恭澍在他的回憶錄《無名英雄》中談到林懷部,證實林懷部並不是軍統安排的人員,而只是一位愛國義士。

更有一種說法,是張懷部是奉了張仁奎的指示行事。張仁奎,是上海灘第一代大佬,是大佬中的大佬,黃金榮是他的徒弟,杜月笙是他的徒孫,張嘯林是他的師侄。有說,林懷部是張仁奎的徒弟,他被派去殺死張嘯林,是張仁奎在清理門戶。

也有說法,是杜月笙指使手下人,搞定了林懷部去刺殺張嘯林。但同為道上人物,他們是最講究道義的,杜月笙不可能會殺死自己的結義兄弟的,默許倒是有可能,直接發令絕無可能。

所以,更願意相信,是林懷部的獨狼行動,完全是出於義憤。按他的供詞,是說張嘯林給的工資太少,而且那天還罵他,於是氣急敗壞之下衝動殺人。

三、《大上海1937》講了些什麼

電影《大上海1937》講的就是林懷部刺殺張嘯林一案。前兩年國內的電視劇《遠大前程》里,其中的林老虎刺殺張萬霖一事,講的也是這個案件。還有《羅曼蒂克消亡史》里的杜淳,原型也有林懷部的影子。

這些作品裡,只有《大上海1937》里用的真人真名,主角就叫林懷部,被刺殺者就是張嘯林。而且,片中還出現了杜月笙、俞葉封、吳靜觀、吳四寶、佘愛珍等角色,都遵循了歷史上的人物。

只是,整部影片所展現的刺張的過程,就全是戲說了,改編的一塌糊塗,離事實有很大的差距。

在《大上海1937》中,林懷部不再是一個人,而是身在一個民間的「鋤奸隊」之中,是其中的核心成員。而且,他們的目標也不只是張嘯林一個人。

影片開頭,就直接呈現出來「鋤奸隊」刺殺漢奸尤菊蓀、俞葉封、任保安幾人的經過。

其中,刺殺俞葉封的事件,上文已經提過,是軍統刺殺張嘯林的副產品。原本那天是俞葉封邀請張嘯林看戲,結果張嘯林因故沒有來,一直等候的軍統特務不想空手而歸,就順帶著將俞葉封開槍刺殺了。這俞葉封是日據時期張嘯林之外,排名第二的黑幫大佬,原是「黃杜張三大亨」之外的第四大亨,死的一點不怨。

《大上海1937》中,刺殺俞葉封的人也是林懷部,而且林懷部身受重傷,他的同伴也血灑舞台,為了任務犧牲。就此,引出了刺殺漢奸不要用槍的討論。鋤奸隊認為,一桿槍是敵不過十桿槍的,但是用武功,一個人是可以抵擋十個人的,於是結論就是不必用槍。而且,用槍會分神,而用武功會更專注。這個理論也是沒誰了。反正動作片必須要要用動作,又不是拍槍戰片,總得需要一個理由的。

對於「鋤奸隊」,這裡有必要多提一嘴。那時候的「鋤奸隊」,一般有四種形式。

第一種是官方組織,即軍統及中統,他們沒有直接打「鋤奸團」的名義,但發布了多次「鋤奸令」,而且很多都由戴笠戴笠親自核發。由於是官方鋤奸,為了達成目標,可以調動各方資源,取得的成果最多,像片中提到的刺殺任保安,現實中就是軍統派出的殺手完成的。軍統的第一個刺殺令是被日本人任命為「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張敬堯。第二個鋤奸令的對象即張嘯林,結果軍統沒有完成,由林懷部自告奮勇完成了。第三個鋤奸令對象的偽上海市市長傅筱庵。

第二種是半官方的,由大型幫會組成,背依大財閥,典型像「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組織的「鐵血鋤奸團」,就建立在「斧頭幫」的基礎上。這種組織,因為有財力,還有嚴密的組織能力,取得的成就也不小,像日軍侵華最高司令長官白川義則大將就在上海虹口公園被送上了西天。

第三種是民間組織,但也得到了官方資助,像片中提到的刺殺尤菊蓀案,就來自民間鋤奸團,這個組織的領袖叫孫亞興,他們既與王亞樵的鐵血鋤奸團有一定聯繫,還與軍統有一定的關係,但總體上還是自組織。只是,現實中的尤菊蓀沒有死,只是重傷,死的只是保鏢。除此之外,在華北還有一個聲勢浩大的「抗日鋤奸團」,主要由天津、北京的一些學校里的學生組成,也有軍統的人士參加,但主要還是自組織,由於這個組織里都是社會精英,取得的成就也不要差。

第四種最不起眼的,是純民間的「鋤奸團」,像《大上海1937》里的那個就是。大家更熟悉的,是《色 | 戒》里「王力宏」組織的學生「鋤奸團」,這種組織無依無靠,就是純靠民間人士的一片熱血組成。而且,規模很小,組織非常鬆散。《色 | 戒》里的「王力宏」在活動開始前就表示,「再不行動,就要開學了」,這句引發笑場的台詞,其實背後的內涵很大。幾個熱血學生,壓根不是為了主義,不是為了遠大理想,就是想在假期了做點事而已,這種鋤奸行為實在是太過於隨性。但是,對於王佳芝來說,卻完全不一樣,別人只是一片熱血,是臨時的激情,但她卻靠投入全部,將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其中,任人宰割。最終,無法控制地愛上了鋤奸對象,面臨著巨大的悲劇。

《大上海1937》里的「鋤奸團」也是如此,很鬆散地組合在一起。不過,上文已經說過,這部影片是虛構的,是對刺張案的戲說。畢竟,這是一部動作片,劇情需要一波三折,還需要串起諸多動作戲,於是不得不如此編纂,好讓影片打得起來,變得好看。

就故事而言,《大上海1937》講的是林懷部所在的鋤奸團,在影片開始先後刺殺了尤菊蓀、任保安,然後在刺殺俞葉封時遭受失敗,鋤奸團團長被捕,多人傷亡,要想在公開場合刺殺張嘯林,已經不可能。由於林懷部在刺殺俞葉封時臨時戴上了面巾,並未暴露身份,於是決定由他潛入張府,從內部刺殺張嘯林。

由於張府組織深嚴,林懷部要想進入,就必須得有引薦人。這就帶出了另外一個漢奸吳四寶及他的媳婦佘愛珍。漢奸吳四寶原是黑幫大佬,後來投靠76號魔窟,任偽政權特務機構警衛隊總隊長,成為李士群旗下頭號打手。

《大上海1937》引入吳四寶,大概是現實中林懷部是由張嘯林府上的阿四引薦的。在編劇手中,不知名的小人物阿四,搖身一變就成了吳四寶,都帶有一個四字。

當然,編劇也看出由吳四寶直接來引薦林懷部,看似不太妥當。於是,這個人物就交給了吳四寶的媳婦佘愛珍來完成。似乎,女人家多處理家務事,比較合適。但實際上,這個佘愛珍可不是什麼婦道人家,而是上海灘鼎鼎大名的人物。她的養父是上海黑道人物季雲卿,這季雲卿也是比肩杜月笙的大佬。嫁給吳四寶之後,跟隨吳進入76號魔窟,並在其中擔任經理主任,主管財務。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捕入獄,判刑七年。1949年被保釋出獄,在香港居留三年後,前往日本。1954年,佘愛珍與大名鼎鼎的胡蘭成結婚,在日本定居。

《大上海1937》中為了讓佘愛珍承擔介紹林懷部的職責,又引入了杜月笙,而且作為影片的一條支線,將杜月笙的成長講得相當完整。就整個影片來說,其實就是兩條線索,一條是杜月笙成長記,一條是刺殺張嘯林案。這大概是抗戰時期,杜月笙避走香港,在香港也做出了不少事跡,留給香港人很多記憶,於是編劇藉由這片,趁機講了下杜月笙的故事。

無論怎麼說,林懷部成功進入了張府。還是那句話,作為功夫片,必須要有打鬥。林懷部與張嘯林進行終極對打,明顯不太現實。於是,編劇又給張嘯林按了四大保鏢。

這四大保鏢,有三位是武林高手,另外一位用的是雙槍。林懷部進入張府之後,展開的就是一個任務升級模式的打鬥了,與四大保鏢一一展開搏殺。最終,接近張嘯林,輕鬆搞掂。

不過,影片殺了張嘯林之後,儘管任務已完成,但故事並沒有完。而是把吳四寶的線進行了利用。影片設置成林懷部被吳四寶抓獲。按說,應該法律進行處置。

但吳四寶對林懷部按照黑幫規則,進行幫規處置。而且,還有日本武士進行旁觀。

於是,終極決鬥,就變成了林懷部臨時之前又與日本武士展開了一場搏鬥,一下將民族情緒給點燃了起來。編劇如此設計,也是夠雞賊的。

現在來看,《大上海1937》並不算太好看。但在上映當年,還是引起了巨大轟動。成為了《少林寺》之外,另外一部舉國欣賞的動作片。

只是,後來影史只記住了《少林寺》,對於《大上海1937》說的就漸少了。好在,CCTV6沒有忘記,總是隔三差五就會翻出來播一遍。

四、張徹第六代弟子們的後來

在《上海灘十三太保》那篇文章里,已經提到過張徹在拍攝時精力已經不濟,總是在拍攝的過程中昏昏然睡著,他們的弟子們怕驚擾到他,都躡手躡腳的在工作。

等到拍攝《大上海1937》時,張徹已經63歲,為了打響在大陸拍片的第一炮,也算傾盡心血,盡力收羅來的第六代弟子,表現都還不錯。成為張徹晚年最佳的作品之一,成為與《上海灘十三太保》並立的雙峰。

畢竟,之後的幾部片,張徹基本上都是在重複自己,抄襲自己。《大上海1937》之後拍攝的《西安殺戮》,改編自己張徹自己早期作品《五毒》,《過江龍》改編自己的《報仇》,《西行平妖》到底改編自《西遊記》,但非常拙劣,《江湖奇兵》《神通》則都是超級爛片,都是張徹之前的片子各元素的雜拌,亂拼一通,壓根無法直視。之後,就沒有之後了。

總體上,《大上海1937》即便在張徹所有影片中,只是中上水平。但對比往前與之後,這已經最後的絕唱了。

可惜,它只活在部分70/80後的記憶中。沒能如同《獨臂刀》那樣開一代先風。在大陸,這個榮耀只屬於《少林寺》。

張徹,終究還是老了。

更可惜的是,張徹的第六代弟子們,到最後沒有一個混出頭,可惜了一身好本領。

首先是徐小健,《大上海1937》中的男主角,飾演林懷部。論面孔,徐小健有稜有角,比李連杰還要更帥一些。這部影片之後,在張徹後來的影片里,基本上都有演出。甚至,還執導過兩部作品。可是,到了2009後,突然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董志華,在張徹第六代弟子中,最耀眼的一位,算得上一位被埋沒的天才。原本,他是京劇大師厲慧良的高足。結果,張徹來找演員時被相中。這時候,董正在厲慧良的戲中扮演角色。最後,厲慧良作了讓步。「來大陸拍片他是客,不必爭執,我讓!」厲慧良說。在《大上海1937》中飾演小刀楊藩,作為佘愛珍的保鏢,本該是林懷部的對手,結果英雄惜英雄,最後與林懷部聯手大鬧76號魔窟,血灑當場,死得其所,相當壯烈。

自《大上海1937》之後,董志華與徐小健就成為了張徹新一代的雙子星,接班狄龍與姜大衛,聯手出演了多部影片。但隨著張家班的散夥,聲譽也越來越衰弱。儘管作品比徐小健要多一些,但存在感依舊不多。後期,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周星馳《功夫》里的油炸鬼。

不過,儘管董志華自己聲譽不再,但他有一個老婆叫王京花,是演藝圈裡的大拿,眾多一線明顯的幕後大佬,他們的兒子叫董子健,更是年紀輕輕就獲得大獎,是新一代里最會演戲的一位。

杜玉明,在《大上海1937》中飾演了玉樹臨風的杜月笙,並在後面多部張徹作品中有重要演出。後來,離開張徹之後,杜玉明剃掉了頭髮,在眾多作品中飾演反派,至今仍活躍在影壇中,是難得的沒有糊掉的一位。

王正軍,在片中飾演的是大漢奸吳四寶。目前,仍在一些電視劇中有露出,算是沒有遠離影視圈。

好了,寫篇文章,就像攝護腺在發炎,斷斷續續,淅淅瀝瀝,滋出了這麼多。謝謝你陪著我,一起看完了。

五、最後的最後,附一下抗戰時期被刺殺的部分知名漢奸名單

承前面所云,抗戰時期,被各級暗殺組織刺殺的大大小小漢奸的有數百人,要盡數起來,實在很難,像那些由由純民間組織刺殺的漢奸,就難以被統計進來。像《大上海1937》里提到的尤菊蓀,就沒有被統計進來。

下面這個名單,主要來自當時軍統的名單,而且這些漢奸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張敬堯,偽平津第2集團軍總司令。

顧馨一,偽上海市民協會常務委員會主席、雜糧業同業公會主席。

陸伯鴻,偽上海市民協會委員、南市水電公司總經理。

范罡,偽上海特區法院院長。

周鳳歧,偽維新政府軍政部長。

唐紹儀,民國第一任總理,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後,策動其出任偽政權首腦。

余大雄,日本翻譯、文化漢奸、《晶報》社長。

王竹林,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委員,兼天津物資對策委員會委員長。

何纘,偽杭州市長。

陳籙,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

李國傑,李鴻章的孫子、輪船招商局董事長、傳將在維新政府中出任交通部長。

曾仲鳴,汪精衛秘書、鐵道部次長兼交通部次長,追隨汪精衛到河內從事賣國活動。

程海濤,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代理督察長、暗中投靠日偽。

季雲卿,青幫大流氓、汪偽特務頭子李士群師傅、暗中支持特務機關。

何天風,偽特工總部第3廳長,兼偽肅清委員會和平救國軍副總指揮兼第1路司令。

陳明楚,汪偽特工總部第1處處長。

錢人龍,偽特工總部機要室主任。

俞葉封,青幫大流氓,跟隨張嘯林投靠日本,為日軍搜購軍需物資。(《大上海1937》里刺殺他的戲份,即戲台大戰那部分,當然也屬於戲說,被套到了林懷部的兄弟身上。)

張若柏,偽湖北省財政廳長。

唐炳炎,偽湖北高等法院院長。

穆時英,偽《文匯報》籌備時期社長、《國民新聞》主編、國民新聞社社長。

吳菊痴,「北京文化漢奸領袖」、《新民報》社長、總編輯。

俞大純,華北政務委員會建設總署總務處處長。

張嘯林,青幫大流氓,「上海三大亨」之一,偽「新亞和平促進會」頭目、將任偽浙江省長。(《大上海1937》的反派主角)

吳靜觀,偽杭州錫箔局局長。(《大上海1937》里有提到他。)

戴秉清,偽中江實業銀行總經理。

傅筱庵,偽上海特別市市長。

楊輝庭,偽漢口社會局長。

季翔卿,偽中央儲備銀行上海分行專員兼駐滬推銷主任。

余玠偽,特工總部電訊處處長。

黃大偉,偽閩粵綏靖軍總司令。

譚書奎,偽杭州市長。

陳耀祖,偽廣東省保安司令、廣東省長、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廣州市長。

曹炳生,法租界捕房督察處長,與偽特工總部關係密切。

任保安,偽上海市政督辦公署秘書長。(《大上海1937》里有被林懷部刺殺鏡頭,即電梯裡被槍殺的那個。)

楊福源,偽上海市民協會委員。

周文瑞,偽上海財政局局長。

謝叔銳,偽清鄉委員會署長。

徐寶光,偽開封維持會長,兼開封聯防司令。

趙剛義,汪偽特工總部第1大隊長。

袁峴公,汪偽檢察院委員。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