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三個月後仍閉館核查,舉報者收律師函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0-01-09T14:35:35+00:00

2020年1月9日,南都記者向重慶大學宣傳部門了解調查進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學校仍在調查中,「暫時沒有新情況可以同步。」

發酵於2019年10月中旬的「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已過去三月。2020年1月9日,南都記者向重慶大學宣傳部門了解調查進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學校仍在調查中,「暫時沒有新情況可以同步。」

1月9日,重慶市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暫時不回應」。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單位暫時沒有接到相關信息,「建議還是先向學校了解情況。」

在這三個月里,主要捐贈者吳應騎被指「假教授」「賣假畫」,起訴前同事林木侵犯名譽索賠百萬。林木則回應稱將在1月16日前向法院提交相關證據。

重慶大學博物館。

三月後調查進展:仍在閉館核查中

據南都此前報導,2019年10月14日,微信公眾號「江上說收藏」發布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指出,館內陳列「多了兩匹馬」的秦始皇陵銅車馬、「使用電鍍工藝製作的迷你版軺車」、標示商代獸面紋牛鼎的紋飾「似獸非獸、似牛非牛」。

10月15日,重慶大學通報稱,目前已成立專門工作組,將對前述文章反映的問題進行核查,核查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隨後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和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均向南都記者表示已介入調查此事。

1月9日,重慶市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向南都記者表示「暫時不回應」。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體育衛生藝術教育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單位暫時沒有接到相關信息,「建議還是向學校了解情況。」

南都此前實地走訪發現,10月28日,一位正在重慶大學博物館附近教室上自習的學生向南都記者表示,半個月前他出於好奇曾來參觀,當時有工作人員告訴他「上午不開放,只有下午才能進。」不過,此後這個博物館再也沒有對學生開放過。

12月31日,博物館主要捐贈人吳應騎的女兒吳曉妮向南都記者表示父親也仍在等待重慶大學調查結果,「我們也還在等學校的調查結果,一切以校方為準。」

2020年1月2日,「江上」告訴南都記者,他也在等待調查結果,「我已經收到了捐贈者吳應騎的律師函,不過我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2020年1月9日,重慶大學宣傳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回應南都記者,「暫時沒有新情況可以同步。」

捐贈者:起訴前同事侵犯名譽索賠百萬,仍在等待校方調查結果

2019年12月31日,博物館主要捐贈人吳應騎的女兒吳曉妮向南都記者確認,10月底父親認為前同事、四川美術學院原教師林木實施對自己的名譽侵權行為,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賠禮道歉並賠償100萬元,「所謂『假教授』和『賣假畫』的說法都是造謠中傷。」

10月20日,博物館展品主要捐贈者吳應騎的前同事、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林木教授公開表示,1997年前後吳應騎的畫廊售賣傅抱石假畫,被買畫者告發。他為此寫了《假教授賣假畫》一文,「在包括我在內幾十個教授聯名舉報的情況下,吳應騎被免去主編職務,後來去了重慶大學」。

林木收到的民事起訴狀。

12月30日,林木向多家媒體表示他已於12月29日收到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寄來的司法文書。應訴通知書顯示,該法院已受理吳應騎訴林木名譽侵權糾紛一案。

起訴狀顯示,林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以及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其「賣假畫」、「因賣假畫被就地免職」、「有前科」、「假教授」、監守自盜名畫等言論。該言論與事實不符,使得吳應騎的社會評價降低,名譽權受到侵害,造成了精神損害。對此,吳應騎要求林木刪除在微信號上發布的《林木聲明》,在微信號及報刊中向原告吳應騎賠禮道歉,以及賠償因名譽侵權而產生的損失100萬元等。

舉證通知書要求林木在2020年1月16日前向法院提交相關證據,他向媒體表示,「是因為有證據才會說,沒有證據我也不會亂說。目前正在進一步收集證據,但由於事情是二十年前,搜集上還需要時間」。

教育部:8年後再發文要求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展品應避免簡單拼湊

2019年11月中旬,國內多所高校博物館均收到了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意見》。這是時隔八年之後,教育部再度就高校博物館工作下發文件。

本次《意見》要求做好內容設計,其中提到「各地各高校應主動發掘特色領域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客觀條件,博物館規劃要有自身建構體系和邏輯特色,避免藏品簡單拼湊展覽、鋪張浪費等現象。努力實現形式設計與內容設計和諧統一,突出文物、標本主角地位和觀賞性,突出陳列展覽的真實性和知識性。要充分發揮藏品資源以及高校專業力量優勢,做到對其發展脈絡和背景情況的全面系統掌握。」

南都記者注意到,《意見》新增要求避免展品簡單拼湊展覽,突出陳列展覽的真實性和知識性。同時對博物館工作人員任職要求做了細化,需要「配備適當的專業人員」。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高校博物館只有三成備案,核心問題在定位、保障和體制

2019年11月20日,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一個月後,第五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暨2019京津冀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展示活動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會上提出高校博物館建設的三個核心問題:定位、保障和體制。

「首先,定位不准,到底是「公」是「私」?高校的博物館到底是為自己的科研和教學服務,還是要承擔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定位不大清晰。另外,保障不充足,「錢」從哪來?還有,體制不順暢,現在高校的博物館,教育部沒有相應的主管部門,而高校博物館又不去文物部門備案。」

據關強介紹,目前高校博物館大多由高校自主開辦、自主管理,教育部門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統一歸口管理。與此同時,大量高校博物館因不能依法履行博物館登記備案程序,也難以納入文物部門的有效監管和業務支持。截止2018年底,在文物行政部門備案的高校博物館僅95家,但實際數量已經超過了300家。

而據央視此前報導,重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嚴小紅曾在10月16日表示,重慶文物局尚未收到重慶大學博物館的設立備案申請,也沒有收到舉辦展覽的備案申請。

專家觀點:「選業界真正有聲望的人,一件一件來」

多位知情人士曾向南都記者確認,重慶大學博物館主要捐贈人吳應騎和館長吳文廈系父子關係。公開資料顯示,吳應騎和兒女名下公司眾多,共同經營文化藝術生意。這一點也頗具爭議。

高校應該如何建設和管理博物館?一位有著二十多年中國古陶瓷鑑定研究經驗的高校研究員向南都記者表示,首先是不要把重要的館長職位讓出去,選業界真正有聲望的人;二是館藏來源應該主要來自校友捐贈,「一件一件來,要是真的,要有公信力」。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的一位資深教授認為,高校博物館作為公立博物館,在接受這類外部捐獻時一定要謹慎,收到捐贈品後,要找多方專家進行諮詢鑑定。「文物管理部門有要求高校博物館和私立博物館需向文物局備案,但實際不具強制性。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接受捐獻的單位謹慎從事了。」

對於目前的風波,重慶大學一位相關專業教師認為,「學校不僅需要吸取教訓,更重要的是需要重建程序,博物館的策劃和藏品的徵集應加強公眾參與,同時應完善藏品的專家鑑定程序;另一方面,博物館需要有公藏的理念,捐贈者不可以用文物來換取博物館的工作或其他利益。」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第五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上強調,「尤其要秉承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辦館理念,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徵集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升陳列展覽質量,豐富教育活動內容,夯實科學研究基礎,自覺地接受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門的行業指導和支持。」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諸未靜

南都此前報導:

大學「贗品博物館」再調查:師生都說建館太低調,仍在閉館核查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