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時評:「大頭娃娃」悲劇不應重現

美國僑報網 發佈 2020-05-15T20:44:48+00:00

「大頭娃娃」事件並非劣質奶粉惹禍,但仍給中國社會敲響警鐘。近日,湖南郴州很多家長反映,在孩子長期服用一款名叫「倍氨敏」的「特醫奶粉」後,頭顱異常發育、體重迅速下降,已經變成了「大頭娃娃」。

「大頭娃娃」事件並非劣質奶粉惹禍,但仍給中國社會敲響警鐘。

【僑報5月15日四合院時評】十多年前,中國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中國民眾心中難以消逝的痛。然而多年之後,「大頭娃娃」悲劇再次捲土重來,而且仍舊和奶粉有關。

近日,湖南郴州很多家長反映,在孩子長期服用一款名叫「倍氨敏」的「特醫奶粉」後,頭顱異常發育、體重迅速下降,已經變成了「大頭娃娃」(佝僂病)。因為這些孩子都對牛奶過敏,家長們根據醫生建議購買了胺基酸奶粉。可實際上,這是一種固體飲料,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5月13日,官方將此事件定性為虛假宣傳,已對涉事企業下達處罰決定書;企業將聯合醫院按退一賠三的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賠償,已安排患兒進行體檢,涉事醫生停職一年。

2015年7月15日,湖南株洲三歲女「大頭娃娃」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湖南省腦科醫院)成功接受了全球首例「全腦縮小整形」手術。術後女孩即睜開眼睛並恢復了自主呼吸(中新社)

「大頭娃娃」悲劇的再現,瞬間點燃了人們那些沉重的記憶。2003年安徽阜陽發生的「毒奶粉」事件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很多嬰幼兒因長期食用而營養不良,長成了「大頭娃娃」。而5年後的2008年,因含有三聚氰胺而導致數萬嬰幼兒患上腎結石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轟動全國。系列醜聞使得中國國產奶粉公信力幾乎完全喪失,市場遭受重創。不過,之後12年間,在國際市場的鞭策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國乳業逐漸從困局走向破局,從信心低谷走向品質高地,消費者信心也大幅提升,國產奶粉市場份額逐漸反彈,以飛鶴為代表的中國國產奶粉正在殺出「洋奶粉」重圍。

雖然這次「大頭娃娃」事件並非劣質奶粉惹的禍,但也再次給中國的消費市場敲響警鐘。

此次事件中,一方面,固體飲料何以能當奶粉賣?是誰在引導家長購買?背後是否存在非法利益鏈?這些問題必須徹查;另一方面,民眾的食品安全如何保障?市場體系是否規範?法律法規是否健全?管理權責是否分明?政府要加強作為;此外,廣大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為何分不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區別,為何輕信導購的推銷?「新大頭娃娃」事件再次給全社會敲響警鐘。

愈發複雜的國際關係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深切地體會到,發展必須靠自己而且只能靠自己。關係到民生的「大頭娃娃」悲劇不應在中國重現,而這離不開中國產品的質量、國內市場的清潔,也離不開消費者的自我判斷。(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