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二流的軍事家,一流的外交家

小凡讀史 發佈 2020-05-23T07:40:09+00:00

喜歡三國歷史的,大部分都喜歡劉備或者曹操,對於孫權則有些看不上。固然,孫權的軍事水平可能確實有些問題,率十萬大軍結果被張遼八百人差點活捉,從此「孫十萬」這個外號就刻在孫權身上了。孫權軍事水平可能沒法和曹操、劉備相比,也就是二流水平,但他的外交水平卻是一流!

喜歡三國歷史的,大部分都喜歡劉備或者曹操,對於孫權則有些看不上。固然,孫權的軍事水平可能確實有些問題,率十萬大軍結果被張遼八百人差點活捉,從此「孫十萬」這個外號就刻在孫權身上了。孫權軍事水平可能沒法和曹操、劉備相比,也就是二流水平,但他的外交水平卻是一流

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第一個不得不說的就是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此時天下一統的趨勢似乎已經無可阻擋。當時能夠抗衡曹操的只剩下孫權的江東,劉備剛剛經歷當陽潰敗,要地盤沒有地盤,要人沒人,不被人看重,孫權卻認為「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他採納了魯肅和諸葛亮的建議,毅然與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計劃。這其實只是第一步,更令人欽佩的是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把妹妹嫁給劉備,穩固孫劉聯盟共抗曹操。據史書記載曹操聽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正在寫字的筆都驚得掉在地上。

請降曹操,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進攻濡須。第二年春天,「孫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至此,孫權的外交政策再次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由孫劉聯盟而向曹操請降。孫權的外交策略為什麼出現了這麼大的變化呢?因為他感受到了來自劉備的威脅。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一直是吳強蜀弱,但是隨著劉備攻取益州,並且開始用兵漢中,處在吳國上游的劉備讓孫權坐立不安。所以他決定要奪回荊州,解決身邊的威脅。後來的事情發展大家都清楚了,219年關羽北伐,孫權寫信給曹操「乞以討羽自效」。關羽被擒殺,荊州全部併入吳國,後來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也是「投降曹操」的延續。

稱臣曹丕,爭取時間

襲取荊州,斬殺關羽的消極後果就是需要面對劉備的怒火。此時的孫權又做出了重大的戰略決策——稱臣於曹丕。從東吳奪取荊州,到夷陵之戰結束,前後三年的時間,孫權全力對蜀,沒有受到兩線夾擊。而劉備在討伐東吳的同時,還要防備曹魏,這是孫權靈活的外交手段的展現。孫權稱臣於魏,其實是頂著很大的壓力的,曹丕向東吳求索各種奇珍異寶,孫權一一貢納。東吳大臣都深以為恥,徐盛等涕淚橫流,認為曹丕索求過甚,孫權反而勸導大臣們審時度勢。

曹丕多次要求孫權派子為質,孫權使出渾身解數,推脫拖延,當最終曹丕忍無可忍,派兵來攻之時,夷陵之戰已經結束。孫權已經可以騰出手來抵抗曹魏,曹丕只好望江興嘆!可以說曹丕被孫權好好戲耍了一番。《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孫權「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是對孫權稱臣於曹丕最好的註腳。

吳蜀復盟,三國鼎立

夷陵之戰後,蜀漢收縮到益州,且蜀吳聯盟的障礙——荊州之爭已結束,所以吳蜀關係開始解凍。孫權聯合蜀漢的外交由於劉備去世、諸葛亮的努力取得了極大進展。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蜀派鄧芝出使吳國。孫權曾與諸葛亮書高度評價了鄧芝的出使,「和合二國,唯有鄧芝」,也是由鄧芝的努力,孫權「遂自絕魏,與蜀連和」。自此之後,吳蜀聯盟徹底穩固下來,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最終穩定下來

孫權的外交手腕玩的實在是非常溜,我們再簡單梳理一下:公元200年,剛剛接過江東基業時,內部非常不穩,孫權示好曹操,平定李術叛亂;公元208年,面對曹操泰山壓頂之勢,孫權聯劉抗曹;公元216年,請降曹操,為奪取荊州做準備;公元220年,稱臣曹丕,贏得夷陵之戰時間。

三國是一盤大棋,孫權從容周旋於三方之間,因勢利導,靈活外交,時刻都在爭取己方利益最大化,終於立國江南,建號稱帝。孫權對於關鍵時刻歷史走向的把握,定下的外交策略,即使是曹操、劉備也不得不佩服,所以孫權絕對稱得上一流的外交家!

參考:《三國志》、張大可《三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