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的辨證要點,各證型的症狀、治法及代表方藥

健康醫學苑 發佈 2020-05-23T07:41:34+00:00

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為臨床特徵的一種慢性內傷疾病,要及時辨別糖尿病的病位,病性及併發症,;

消渴病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甚高的一種疾病,尤以中老年發病較多。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為臨床特徵的一種慢性內傷疾病,要及時辨別糖尿病的病位,病性及併發症,;根據症候特點,辨證分型,分證論治,並做好預防和調養。那麼消渴病有哪些辨證要點?又如何辨證分型,開方用藥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給那些需要的人一份治療保障。#哆咖醫生超能團# #健康科普排位賽#


一、消渴病的辨證要點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於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虛,並可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3,辨本證與併發症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證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併發症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證與併發症的關係,一般以本證為主,併發症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併發症。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症等為線索,最後確診為本病。


二、中醫的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大法。

《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在治療上,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基本治則,對上、中、下消有側重潤肺;養胃(脾)、益腎之別。但上中下三消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繫,其病機性質是—致的,由於消渴易發生血脈瘀滯、陰損及陽的病變,及發生多種併發症,故應注意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

由於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並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症,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三、消渴病的辨證分型及方劑配伍

1.上消:肺熱津傷證

症狀: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玉泉丸中,以人參、黃芪、茯苓益氣,天花粉、葛根、麥冬、烏梅、甘草等清熱生津止渴。二冬湯中,重用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清熱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後者清熱作用較強,可根據臨床需要加以選用。

2.中消 胃熱熾盛證

症狀:多食易飢,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藥: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可加黃連、梔子清熱瀉火。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後,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煩熱,人參益氣扶正,甘草、梗米益胃護津,共奏益氣養胃、清熱生津之效。對於病程較久,以及過用寒涼而致脾胃氣虛,表現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於,脈弱者,治宜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朮散。方中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

3.下消 腎陰虧虛證

症狀: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乾唇燥,皮膚乾燥、瘙癢,舌紅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潤燥止渴。·

方藥:六味地黃丸。

方中以熟地滋腎填精為主藥;山萸肉固腎益精,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該二藥在治療時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滲濕,澤瀉、丹皮清泄肝腎火熱,共奏滋陰補腎,補而不膩之效。·

陰虛火旺而煩躁,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腎縮泉。氣陰兩虛而伴睏倦,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

4·陰陽兩虛證

症狀: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乾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苔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滋陰,補腎固攝。

方藥:金匱腎氣丸。

方中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並用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本方以溫陽藥和滋陰藥並用,至於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津,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人膀胱,正謂飲一升溲一升,飲一斗溲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灶底加薪」。對消渴而症見陽虛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氣化。本證見陰陽氣血俱虛者,則可選用鹿茸丸以溫腎滋陰,補益氣血。上述兩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等以補腎固攝。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變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藥。如丹參、川芎、鬱金、紅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參、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當歸、赤白芍養血活血,木香行氣導滯,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發生多種併發症,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積極治療併發症。白內障、雀盲、耳聾,主要病機為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補肝腎,益精補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對於並發瘡毒癰疽者,則治宜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用五味消毒飲。在癰疽的恢復階段,則治療上要重視托毒生肌。


消渴病常病及多個臟腑,病變影響廣泛,未及時醫治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常可並發多種病證,如肺失滋養,日久可並發肺癆;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能上承於耳目,則可並發白內障、雀目、耳聾;燥熱內結,營陰被灼,脈絡瘀阻,蘊毒成膿,則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煉液成痰,以及血脈瘀滯,痰瘀阻絡,蒙蔽心竅,則發為中風偏癱;陰損及陽,脾腎衰敗,水濕瀦留,泛濫肌膚,則發為水腫。綜觀消渴病的自然發病過程,常以陰虛燥熱為始,病程日久,可導致陰損及陽,血行瘀滯,而形成陰陽兩虛,或以陽虛為主,並伴血脈瘀阻的重證,且常出現各種嚴重的併發症。

「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標誌。早期發現、堅持長期治療、生活規律、飲食控制的患者,其預後較好。及早防治各種併發症。

四、預防與調養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調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人,忌食糖類,飲食宜以適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定時定量進餐。戒菸酒、濃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訂並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五、糖尿病的中藥治療總結

將糖尿病總結為七型進行治療:①陰虛型:滋陰生津兼活血,用沙參、麥冬、梔子、當歸、生熟地、丹參等;②陰虛火旺型:滋陰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黃柏、黃芩等;③氣陰兩虛型:益氣養陰活血,用黃芪、玄參、丹參、山藥、黨參、麥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氣陰兩虛火旺型:益氣養陰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黃柏、黃芩、龍膽草等;⑤陰陽兩虛型:溫陽育陰,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藥、山萸肉、丹皮、澤瀉、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陰陽兩虛火旺型:溫陽育陰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黃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氣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當歸、川芎、益母草、丹參、赤芍、葛根、生熟地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