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朝:我一個歷史記者,採訪秦始皇一些敏感話題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24T08:00:31+00:00

「秦王掃六合,一統中原,北擊匈奴,南撫夷越,統一文字和貨幣,奠定禮邦治國基礎。為了更加真實地了解秦朝,我一個歷史記者,穿越到秦朝去採訪一下叱吒風雲的秦始皇,採訪一下世人關注的敏感話題。

「秦王掃六合,一統中原,北擊匈奴,南撫夷越,統一文字和貨幣,奠定禮邦治國基礎。」這樣的功績其實比較歷代君王,始皇帝對中原文化的功勞都是極為龐大的,只不過始皇帝留下的功績都被漢朝給撿漏,這也導致了漢朝成為名副其實的「漢」文化發源朝代。

但歷史中的始皇帝,真的只有殘暴統治和壓迫底層百姓嗎?其實不然,縱觀始皇帝一生,雖說性情殘暴無情,但其政治理念和國家藍圖目標都是十分的深遠的;或許我們是真的誤解一代偉大的君王。稱之始皇帝為「偉大」其實一點不為過,沒有嬴政的一統,或許現今的華夏文明是多國家彼此競爭狀態。

歷史是否誤解秦始皇而同情六國

秦代殘暴統治下的政治局面其實是令人堪憂的,嬴政是知道國內六國貴族勢力錯根交綜的,雖說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還是無法真正的統一思想;歷史上總是對六國給予同情,卻對​秦始皇則是抨擊。為了更加真實地了解秦朝,我一個歷史記者,穿越到秦朝去採訪一下叱吒風雲的秦始皇,採訪一下世人關注的敏感話題。

歷史記者請問秦始皇,為何非得動用武力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是結束天下大亂的最好方法,自春秋戰國以來,各自為政的局面應該結束了,只有統一,百姓才能真正安居樂業。中原天下看似一盤棋,你看看,齊國以自己是齊國人為榮,卻並未以自己是中原人為榮,楚人以楚王為至高無上的君父,卻從未把周王室帝王奉為主君;這種禮法綱紀的崩壞,直接讓中華文明陷入了百花爭鳴的分散文明思想。

歷史記者報導:如果你誕生於那個年代,你或許會認為,秦王的做法是對的;華夏文明從夏商周三代諸侯制的發展以來,文明被分裂為多個政治中心,多重治理體系;這種諸侯制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華夏文明的分裂和不統一。

歷史記者對於以法治國、以德治國你怎麼看?

秦始皇哪家對統一有利,就應用哪家?

法家認為以「法」為治,道德是次要考慮、陰陽家認為國家統治者應該至剛至柔,要平衡權力和思想;多種學說學派的建立,其實都是從華夏原本統一思想的理念中演變而來,但是恰逢亂世割據,這就導致了原本統一的華夏「禮與法」整體,被分割成為多類別學說,而這些學說建立的基礎就是分裂的華夏大地。

秦始皇為何不實行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

秦國一統天下後,不可能再施行分封制度,那麼對後世帶來的惡果,春秋戰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秦國施行的「郡縣制度」就是最先進的科學治理手段;然而,秦國故土還好施行,但是到了六國故土,制度的推行就極為困難,六國子民在國破之後,依舊以自己是哪國人自處,所以秦初的國家社會整體上是蘊含極大的風險的,那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統一思想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但如果你緩慢的統一思想,那麼或許等不到百年,這個國家就會在六國故民的內亂中土崩瓦解,因此,思想統一要快、要准也要狠;假設劉邦是嬴政,漢朝在秦朝之前,那麼劉邦就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勉力維持不長久的帝國,等二代、三代後,漢朝就被覆滅。

另一個選擇就是強力統一思想,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國家制度不容你多質疑,你照做就行,出現問題也是王朝來承擔,並不是臣子們承擔;可想而知,秦王做出這一步也是有極大的壓力,如果不保持一個暴君、一個狠人的角色,那麼下面的故國舊人就會覺得帝王好欺負,一呼百應,那麼帶來的後果也是極為嚴重的。

歷史記者:後世人都說您殘暴、冷血,對此你怎麼看?

秦始皇:答案只有一個,還是為維護一個統一大帝國,殘暴和冷血只是手段而已。

我在位期間,為何六國舊人不敢造次,因為誰敢冒頭,那麼兵鋒所指就為那裡;我的魄力是相當的大,開國帝王就應該用雷霆、壓迫的手段讓天下歸心,就算不歸心,也要營造自己一個暴君、昏君的形象,好為後來的帝王鋪路。

歷史記者總結:用人類心理學來講,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上頭的領袖是一個暴君,那麼你會一直唾棄和討厭他,恨不得殺了他,但是一旦第二代帝王是一個仁君,你就會感受到鬆了一口氣,未來有盼頭了;秦始皇嬴政無疑是擔負了這個角色,因此殘暴和冷血只是他無奈用來治理天下的一個手段。

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

歷史對秦王焚書坑儒和消滅百家,限制人文思想頗有不滿,認為這是在毀滅華夏文化。但是大家縱觀整個中華歷史,中國人的文明消滅了嗎?華夏文化就沒了嗎?並不是,秦王限制人文思想,其實也是因為,儒術之中是百家中對華夏文化繼承最好的一家,華夏文化盤根錯節,使得最純粹的文化文明慢慢被百家爭論而消亡殆盡。

不走出這一步,那麼對統一思想和統一文化是極大的障礙,百家的消亡只能說一定程度上各家的思想並不夠完美,依舊存在許多的瑕疵;那麼不主動走出這一步,那麼國家的文明建設該是遙遙無期,百家依舊存在,江山社稷不保。

歷史記者焚書坑儒是一個敗筆、錯筆嗎?

秦始皇不得不承認,你所謂的「焚書坑儒」,我當初採取的時候,其初衷和想法是好的,但現在看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差錯,確實是一個敗筆。

焚書坑儒在歷史上是始皇帝的一個錯筆。他為什麼要焚書坑儒呢?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人們少讀點書,少議論朝政嗎?其實不是,文人的筆頭往往也是具有殺人誅心的能力,特別是一個剛建立的統一王朝,還是歷史第一個,那麼沒有前代作為借鑑的秦王朝,什麼事都需要慢慢摸索,始皇帝是真的摸著石頭過河。

換做其他人執政,或許還沒到二世就滅亡了,也因此,始皇帝的雄圖偉略還是十分高明的;坑儒的起因就是因為這些儒生們,聯合進諫要求秦王廢除那些制度,保留原來六國的文化。這一舉動就惹毛了秦王,六國都滅了,怎麼還要去保留六國文化,難道你們還想重建六國?於是坑儒舉動就產生了。

  • 「焚書坑儒」初衷沒錯,儒生也沒有錯

坑儒後,秦王也思考,如果單純的殺掉這批人,下一批人依舊還會進諫;於是直接乾脆燒掉了那些六國思想和百家的思想方面的書籍,只保留一些生活和社會生產的書籍,這就是有名的「焚書坑儒」。

儒生們也沒錯,秦王其實也沒錯,錯的是幾百年的春秋分封制度思想的毒害,人民普遍認為中原大地就應該存在多國各自為政,而且沒有絲毫的統一思想;始皇帝的焚書坑儒也引來了天下文人的憤恨,這種怨恨一直持續到很多年都從未解決。

當嬴政暴斃時候,全天下藏匿的六國貴族就冒頭了,他們為什麼不在嬴政活著時候冒頭,非要在嬴政死後而冒頭,其實六國貴族也是有一些欺軟怕硬,因為始皇帝的手段天下人皆知,誰讓冒頭,始皇帝是絕對不會放過。

秦朝修建驪宮和長城的目的

但是秦二世卻沒有老爹那樣的手段和雄圖大略,他就是一個二世祖,還是靠著太監和相國爬上去的昏君;其實到了二世時期,六國的子民大多數已經習慣了秦國的統治,並且還覺得其實秦國的制度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修建驪宮和長城所付出的殘酷勞動力。

其實驪宮是秦王的一個思想,是他覺得作為一個文明王朝就應該有一個文明之地,驪宮不僅是嬴政的一個長眠之地,也是他希望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個象徵,這就和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是一樣的道理,金字塔存留至今成為世界文明之一,而始皇帝的想法和埃及法老是一樣的

只不過這個大工程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而始皇帝認為既然自己的皇帝人設就是一個暴君昏君,那麼索性讓自己背負一切罵名,為後世留下宏偉的巨作;始皇帝晚年一直催促驪宮的修建,其實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命不久矣,如果不抓緊修建,讓自己的兒子再來完成,那麼罵名又會到他兒子身上,這就是驪宮修建的始末。

長城的修建更不用說,長城的作用有多大,歷史已經為我們證明了;因為長城的存在,中原靠步兵抵抗住了北地軍隊的多次侵略,極大程度的保存了華夏文明的繁衍;秦王從統一六國之後就立馬著手開始修建長城,為了方便長城的修建和軍隊的邊關調集,秦始皇還開闢了歷史第一條直達軍用通道,這樣的措施難道嬴政真的只是為了自己。

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度量衡、貨幣的措施難道也只是為了自己揮霍,其實並不是,這也都是為了造就一個統一文化、統一的經濟體、統一的大帝國;我們誤解了歷史一個偉大的皇帝。

小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中為秦始皇正名的專家也越來越多,而有關秦朝最為關注的就是兵馬俑,很多人不知道,兵馬俑的每一個雕像都是獨一無二的,這象徵著秦王朝的治理以盡善盡美為主要目的,並不是批量生產,意思一下就行。兵馬俑體現出了嚴謹、細緻、勤勞的秦人,這是秦人的一個吃苦耐勞文化。

而秦始皇作為皇帝的那些年,天天處理政務到很晚的時間,他雖然不是一個仁君,但是絕對稱得上是一代勤君,他所作的一切都與要維持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有關,無論是南征北戰也好,修建長城防禦也好,焚書坑儒也好,秦始皇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突然暴斃也是和他常年勞累熬夜有著極大的關係。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開國帝王,卻有許多痛楚無法與天下分享,也有需要委屈無法與人傾述,嬴政從繼位考試一直都是孤家寡人,沒有親情、沒有愛,只有權力和理想;始皇帝能夠保持初心為國家建設,雖然最後的時期,有些驕傲自大,但是縱觀他的一生,無疑是非常輝煌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