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瞻基活到1449年,土木堡之變還會發生嗎?

深藍妖火 發佈 2020-01-14T17:17:33+00:00

公元1449年,因為宦官王振的擅權,以及明朝指揮者的昏聵,整整25萬明朝軍隊,在土木堡附近地域,遭遇到了慘敗,被瓦剌部屠戮殆盡。

公元1449年,因為宦官王振的擅權,以及明朝指揮者的昏聵,整整25萬明朝軍隊,在土木堡(今張家口懷來縣)附近地域,遭遇到了慘敗,被瓦剌部屠戮殆盡。


這次慘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因為洪武年間的幾次大規模北伐,和永樂年間的幾次大戰,北方遊牧民族,本已被明朝軍隊打得一蹶不振。

但是在土木堡一役當中,成祖朱棣留下的京城三大營,被瓦剌部盡數殲滅。明朝軍力,自此有頂點滑落。一直到明朝滅亡,都再沒能恢復朱棣時期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此之後,北方遊牧民間的軍事力量,得到了顯著恢復,再次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敵。


但是,在感慨歷史往事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會有一個疑問。

土木堡之變,之所以會發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過於昏聵,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而朱祁鎮之所以會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朱祁鎮少年即位,老爹朱瞻基英年早逝,讓朱祁鎮的教育有所缺失。

那麼,如果明宣宗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土木堡之變還會發生嗎?

1.宣宗是個好皇帝

相比直接促成土木堡之變,被後人廣為詬病的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少有的明君。


明宣宗朱瞻基,和其父明仁宗朱高熾,共在位十一年。這十一年時間,在歷史上被稱作仁宣盛世。在這其中,明仁宗只在位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

相比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之類的年份,仁宣盛世往往不那麼引人注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段時間太短。但實際上,這段歷史,卻是古代中國少有的最太平的年代。仁宣盛世,上承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永樂一朝,明王朝強大到了頂點,徹底打服了北方遊牧民族。而到了仁宣盛世的這十一年,已經極少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堪稱國泰民安。

國家實力雄厚,政治相對清明,在位的皇帝又不作死(朱瞻基最大的愛好也就是斗個蛐蛐),在古代封建社會,已經不能更好了。


除了爺爺和老爹留下雄厚的家底外,明宣宗朱瞻基,本人也是出了名的賢明。當初他爺爺朱棣在考慮立儲的時候,曾經在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兩人之間搖擺不定。最後之所以選擇了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解縉說了一句『好聖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生了個好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才能順利即位,當上皇帝。

而從後來明宣宗在位的十年來看,朱瞻基也沒有辜負爺爺朱棣的期望。整個宣德一朝,重用三楊,提拔了一大堆治世能臣。


2.土木堡事變其實是個意外

和很多人印象中想的不同,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其實是一次偶然事件。

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明朝其實正處於一個非常強大的時期。雖然朱祁鎮少年即位,對治理國家一竅不通。但是,幾位前輩給他留下的家底,實在是太厚了。


永樂一朝,朱棣五次北伐,將原本叱吒歐亞大陸的黃金家族,打得煙消雲散。整個北方遊牧民族,也分裂成多個小部落。到了他爺爺老爹在位的時候,國家又開始休養生息,積攢了非常厚實的國力。

僅僅可明確考證到的數據,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明朝當時的常備軍隊,能夠馬上投入戰鬥的,就至少有一百五十萬人以上。而這其中,成祖朱棣留下的京城三大營,更是精銳中的精銳,總數接近三十萬人。


相比之下,北方的鄰居們,當時就顯得太過弱小了。

因為朱棣一朝殺的太狠,所以即便過了二十多年以後,北方草原當時仍是處於分裂的狀態。就算是最強大的瓦剌部族,實力其實也很弱。能調集來三萬士兵,就已經是下了血本了。而在土木堡一役之前,瓦剌部也是強大的明王朝俯首稱臣,根本不敢有別的心思。

而土木堡之變,之所以會發生,其實只是源於一件小事。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向明朝進行朝貢。當時瓦剌部掌權的,是太師也先。也先在這次朝貢當中,謊報的貢品數目,想要多換點東西回去。而當時掌權的太監王振不肯給,於是雙方就起了爭執。多說一句,在明朝的時候,所謂的朝貢,除了是周邊國家表示敬服的一種手段外,更是一種貿易的形式。


說白了,土木堡之變的導火索,其實就是一場簡單的貿易糾紛。

為了讓明王朝同意自己的貿易請求,也先同志當然要做點什麼。他選擇的,是帶著兵馬,騷擾一下明朝的邊境。這個行動放在今天,大致可以理解為進行軍事演習,示威一下。

但是,王振不幹了。

王振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是卻志向遠大。總是想著和歷史上那些大人物一樣,踏平北方,建立軍功。本來就找不到出兵的理由,這一下,正好有了機會。於是王振便鼓動皇帝朱祁鎮,出動大軍,打算踏平瓦剌。

而在當時,瓦剌聽說明朝出兵的時候,第一反應

不是打,而是趕緊跑。畢竟,成祖朱棣去世也才不過二十年,當年的殺戮,很多瓦剌人還記在心裡。

但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就壞在了這個王振身上。

王振本人是個太監,雖然志向遠大,但其實根本不會指揮軍隊。所以,在土木堡一戰當中,明軍的指揮堪稱一塌糊塗,簡直還不如沒有指揮。

正是因為高層的指揮混亂,導致最後也先用僅僅兩萬人,便在土木堡一代,圍住了二十多萬明軍。最後不但全殲明軍,而且還俘虜了皇帝朱祁鎮。


客觀來說,土木堡之變,原本是可以被避免的。如果朱瞻基還在,估計打死也不會玩這種草率的御駕親征,更不會打得這麼混亂。那麼土木堡之變,當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3.朱祁鎮缺乏帝王教育

朱瞻基僅僅在位十年,死時只有36歲。所以朱祁鎮即位的時候,更是只有九歲而已。


問題就在這裡了。

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帝王,需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而在這些教育當中,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得自上一位皇帝的口傳心授,至少老爹得把自己當皇帝的一些經驗,全都告訴你吧?

但朱祁鎮沒有。

正是因為即位過早,導致朱祁鎮從小生活在皇宮裡,能接觸的,除了大臣和後宮的女人們以外,最多的就是太監

太監和後宮的女人們,可以教朱祁鎮文化,但是卻不能教他如何治國;大臣們可以幫他治理政務,卻不能告訴他怎麼當皇帝。


所以,朱祁鎮嚴重缺乏自知之明,而且也沒有那麼大的帝王之才。

而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的時候,朱祁鎮僅僅只有23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這個時候,輔佐他長大的皇祖母張太后已經去世,朝中依仗的三楊,也早就或死或離。在這種情況下,被身邊的王振一蠱惑,朱祁鎮既羨慕先輩的豐功偉績,又沒有自知之明,當然會同意這次親征了。


如果朱瞻基不死的話,以他的才能和賢明,絕對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帝王教育。這樣的話,等到朱祁鎮即位後,自然也就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所以,朱瞻基若是不死,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土木堡之變絕對不會發生。而強大的明王朝,也不會由盛轉衰,失去往日的榮光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