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江湖,另類視角解讀電影武林幫派跌宕史

邑人電影院 發佈 2020-05-24T18:26:20+00:00

有江湖,就有勢力,就有山頭,就有幫派。「新好萊塢電影」,狹義上講是指1967一1976年間,美國好萊塢電影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並接受新興的電視媒體對電影的衝擊,在經過反思之後從形式到主題都進行重構,發展起了一場電影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電影版圖,從而使好萊塢電影一統江湖,成為全球

本文作者:李嘯天

引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就有勢力,就有山頭,就有幫派。

古今中外,四海皆如。好萊塢亦然,不能免俗。

君不見,有名的導演總會有幾個固定搭檔,拍什麼片都帶著一起走,久而久之,不是幫派也堪比幫派。

現代電影的全面開花,肇源於歐洲的新浪潮運動,將藝術全面嫁接到了電影中去。美國作為電影大國,沒有自己的新浪潮,但也受到了影響,是以出現了「好萊塢新電影」。

我們的文章,就從「新好萊塢電影」說起。

後新好萊塢電影時代:「四大名門」與「黑風雙煞」先後接管江湖

好萊塢江湖,自新好萊塢電影時期,幫派勢力就已經形成。

新好萊塢電影」,狹義上講是指1967一1976年間,美國好萊塢電影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並接受新興的電視媒體對電影的衝擊,在經過反思之後從形式到主題都進行重構,發展起了一場電影革命,徹底改變了世界電影版圖,從而使好萊塢電影一統江湖,成為全球電影製造的中心。

這個過程中,風起雲湧,有諸多導演參與其中,最後經大浪淘沙,形成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好萊塢江湖

好萊塢江湖,如果每個有影響力的導演就是一座山頭的話,可謂是幫派林立。群峰競秀,然後由四大名門高出一頭,統領其他大小的山門。四大名門之間關係緊密,為多年好友,還相互提攜,兩肋拔刀,一起出入大場合,織成了一張關係網,牢牢盤踞頭部。

這四大名門即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馬丁·斯科塞斯

早期的武林盟主無疑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他也被視為好萊塢新浪潮的旗手,多才多藝。早在1970年,就憑藉創作的劇本《巴頓將軍》收穫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名聲鵲起。兩年後的1972年,石破天驚的《教父》上映,一舉奠定了科波拉的一線地位。

1974年,《教父2》上映,使科波拉獲得了更大程度上的成功,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6項大獎,這也是奧斯卡史上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續集電影。同一年,由他編劇並執導的影片《對話》,還獲得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及評審團大獎。這些加成,直接確立了他作為武林盟主的地位。

1979年,科波拉執導了《現代啟示錄》,這部史詩級的大作,更是首次道出了美國人對越南戰爭的強烈不滿。強烈的問題意識,表達出的社會責任感,在影響力上讓科波拉成為當時電影界的巨擘。不過,本片票房上的不給力,也對他產生了一些影響。

而之所以稱科波拉為武林盟主,還在於他對其他電影導演的熱心扶持,其中典型的莫過於喬治·盧卡斯。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就是在科波拉的幫助下(科波拉的製片人)拍攝的。科波拉雄心勃勃力圖要改變舊好萊塢,他曾說「我要為電影藝術賠上一生」。

果不其然,科波拉後來總是貪多貪大,耗盡心血打造的幾部重投資、大製作的作品並沒有如願打響,真的賠了個底朝天。重擊之下,科波拉有些心灰意冷。將武林盟主讓給了後來居上的史蒂芬·史匹柏

史蒂芬·史匹柏,是四大名門中最年輕的一位,卻在綜合成就上,後來居上,成為總成績最大的一位。早年他多拍攝商業電影,《大白鯊》《奪寶奇兵》都創下了票房奇蹟,江湖地位也因此備受詬病,但後來隨著《紫色》《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的問世,強烈的問題意識與社會關懷,還有毫不遜色的藝術特質,又使得藝術批評者啞口無言。隨著科波拉的隱退,史匹柏便名正言順地接過武林盟主的旗幟,成為了江湖大佬。

四大天王的另外兩位喬治·盧卡斯及馬丁·斯科塞斯則各自在科幻片及黑幫片中擁有卓越的聲望,都是教父級的大拿,影響力自不待言。別的不說,喬治·盧卡斯只一個《星球大戰》就足以成為笑傲江湖了。馬丁·斯科塞斯老而彌堅,在2019年推出的《愛爾蘭人》,就足以蓋過當今20年內所有的黑幫片。

四大之間的關係是如此之好,聲望如此之高,以至於當馬丁·斯科塞斯終於憑藉《無間風雲》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時,給他頒獎的就是四大中的其他三位,聯袂為他頒獎。

當時,四大教主,同款衣裝,同等一個舞台,讓人動容。

科波拉與史匹柏如果是武林中的少林與武當,盧卡斯與斯科塞斯自然是與他們並立的峨眉與崑崙

在他們之下,還有羅伯特·阿爾特曼、西德尼·波拉克、彼得·波格丹諾維奇、米洛斯·福爾曼、奧利弗·斯通、布萊恩·德·帕爾瑪、雷德利·斯科特等人,分列左右,共同組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正派好萊塢江湖。

有名門正派,自然也有一些旁門左道,讓整個江湖絢爛多姿。這其中,大衛·林奇就相當於劍走偏鋒的天山派,其執導的電影險、倔、怪,又不乏思辨性,自成一家,成為一名江湖老怪。至於泰倫斯·馬力克相當於古墓派,拍攝的電影一派空靈、詩意、朦朧,多蘊含哲思,為小清新樹立了標杆。至於伍迪·艾倫,則像丐幫幫主,年年出片,總是處於缺錢的狀態,電影里絮絮叨叨,以理服人,當他在你面前磨著,想拒絕都難。還有吉姆·賈木許、特瑞·吉列姆就是魔教了,不走尋常路,好萊塢不容,就去新浪潮的發源地歐洲去闖一闖,所拍影片也不走尋常路。

好萊塢江湖,因為這些各式導演的並存,變得格外好看。

現在的好萊塢,連史匹柏也老了,有心無力,很長時間拍不出令人震驚的作品了。老馬丁也在與漫威的文斗中,哀嘆原創電影地位不保。像老馬這樣的大佬,想要順暢地拍個片,都不再是易事。

幾大門派,一統江湖的局面,不復存在。

但江湖猶在,幫派自然也會存在

現在的好萊塢,最大的幫派,已變成了異軍突襲的漫威,還有一個半大的DC,一大一小,兩大門派,猶如「黑風雙煞」,網絡了大批武林高手,執好萊塢天下之牛耳。如果再加上孩之寶,三家動漫起家的公司,幾乎就占去漫改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並統領了目前好萊塢的「漫改時代」。

在「黑風雙煞」漫威與DC的衝擊之下,其他勢力都撐不起台面,哀鴻一片。各大名門正派,皆潰不成軍,原創電影,明顯式微,即便有克里斯多福·諾蘭、丹尼斯·維倫紐瓦少數高手在獨自抵抗,大部人只能在小成本製作里苟延殘喘。

主掌漫威的為凱文·費奇,此大佬本身不是導演,也不是編劇,而是一名出色的經理人,自他於入主漫威影業之後,篳路藍縷,從《鋼鐵俠》單一IP做起,逐步擴大,編織出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漫威宇宙,並成為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影業大佬。

相對於的是DC,原本一直是漫改領域裡的龍頭老大,結果被漫威彎道超車,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算還有一席之地。

至於漫威與DC,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展開了。

(左為鮑勃·韋恩斯坦,右為哈維·韋恩斯坦)

其他,還有韋恩斯坦兄弟這樣的小幫派。韋恩斯坦兄弟,包括哥哥哈維與弟弟鮑勃。他們兩個先後成立米拉麥克斯影業及韋恩斯坦公司,在文藝片領域裡叱吒風雲,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老大哈維·韋恩斯坦明顯屬於華山派掌門岳不群,明里一套暗裡一套,私德大大滴壞,褲鏈總是拉不嚴,惡行多端。最後,終於東窗事發,倒在了「MeToo」運動中,餘生要在監牢里度過。也是活該!就此,好萊塢華山派也煙消雲散。

現如今的好萊塢,屬於漫改的時代。當然,漫威與DC也不能夠一統江湖,在他們的側翼之下,還有「爛仔幫」「嘩啦幫」及冉冉升起的「武替幫」的存在。這個暫且按下不表,待下面再細說分詳。

「鐵劍山莊」的硬實力:血緣勢力之人才濟濟科波拉家族

上面講了好萊塢幫派錄的勢力格局的劃分,其間連橫合縱,成為一時的主導。不過江湖之大,自然還有其他款曲。

論江湖勢力,無論從血緣上,還是從地緣上,都有各自的幫派。

先從血緣上講,其中最大的幫派勢力,莫過於科波拉家族,也即上面講過的大佬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及以他為紐帶延伸出的家族勢力。類似於江湖上的「鐵劍山莊」,內藏一群高超的劍客,揮斥江湖。

上面說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萊塢電影」的旗手,是最早豎起大旗的人物。儘管後來他將自己的幫主地位禪讓給了史匹柏,但並不代表他自己就徹底撒手不管了。江湖影響,依舊存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他的護翼之下,一個盤根錯節的科波拉家族橫空出世,影響力之大,任誰也不敢小視。

就像科波拉的女兒索菲亞所言:我突然有一天醒悟到我們家族沒有一個人不是電影人這一事實,晚餐時的話題始終圍繞著誰拍了什麼電影之類。

發生這一切的緣起是因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一個工作狂,但他不止一次地宣稱:他很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分時光。電影是他的愛,家庭也是他的愛,他為了將兩種愛合在一起,於是將大量將家族成員介入他的作品之中,所以我們早在1972年他導演《教父》時就看到了這樣一幅景觀,在陰鬱而溫情的「科萊尼昂家族」中處處閃過「科波拉家族」成員的影子。弗朗西斯的觀點是:「我製作的電影一部接一部,《教父》成了歷史上最偉大的家族電影。其實我想說,為什麼不讓我妹妹在電影中飾演一個角色呢?為什麼不能讓我的爸爸給我的電影譜寫音樂呢?為什麼不能為我新生的孩子拍攝洗禮的場面?其實這樣很好,這樣總能留下一些紀念,這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家族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以前的模樣。」秉承「家族電影」要由「家族」成員參與這一原則,只要是 「科波拉家族」成員負責製作的電影,我們就能在片子中看到其他「科波拉家族」成員的身影。 也因此,在片場的薰染,自然也教會了家族成員有關電影的相關知識,足以讓他們自己能夠自立起來,可以尋求在好萊塢發展的機會,科波拉家族也就此誕生。

從家族樹上,可以看出,早在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前,他的父親卡曼·科波拉就已經是好萊塢的名宿之一了。作為音樂指揮兼作曲,他親手為自己兒子的《教父》前兩部以及《現代啟示錄》創作了原創音樂,並獲得了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整個科波拉家族,一共收穫了9個奧斯卡大獎。

其中,除了老祖宗卡曼·科波拉之外,家族的核心人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一人就收穫了其中的6個

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小女兒索菲亞· 科波拉,也不遑多讓,她本人年紀輕輕就憑藉《迷失東京》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導演提名。此外,她還憑藉《在某處》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成為當今影壇女導演中的實力存在。

索菲亞· 科波拉的堂兄,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侄子尼古拉斯·凱奇(這是他的藝名,原名叫尼古拉斯·金·科波拉)也憑藉《離開拉斯維加斯》中扮演的酒鬼一角奪得當年度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稍早之前,他還在在大衛·林奇的公路影片《我心狂野》中扮演男主角而獲第43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現在的凱奇已經成為了爛片之王,但想當年,他可是絕對的大牛,屬於咳嗽一下整個好萊塢都要抖三抖的人物。

以上四位屬於功成名就的角色,除他們之外,索菲亞· 科波拉兄長羅曼·科波拉在執導了美劇《叢林中的莫扎特》,編劇的《月亮升起之王國》,全是佳作;索菲亞的母親是攝像師、時裝設計師兼紀錄片導演;姑母塔利亞·謝爾是演員,曾出演過弗朗西斯的四部電影,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和女主角提名;她的表兄、塔利亞·謝爾之子傑森·舒瓦茲曼也是知名演員,他也是「對稱狂魔」韋斯·安德森的御用演員,出演過《穿越大吉嶺》《絕代艷后》等作品。

(斯派克·瓊斯與索菲亞科波拉)

此外,好萊塢著名導演斯派克·瓊斯也是科波拉家族的編外人員,因為他曾經是索菲亞·科波拉的前夫,是弗朗西斯的正牌女婿。他出手的作品如《改編劇本》《她》《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都是絕佳的作品。至於瓊斯對索菲亞的影響,她不止一次的坦言斯派克對自己的影響和幫助,是斯派克幫助她實現了擺脫父親盛名的壓力,樹立與她父親的電影風格完全不同的獨立電影之夢。

這樣龐大對個科波拉家族,對整個好萊塢的影響,自然非同小可,至今依舊在發揮著作用。

從血緣誕生的幫派勢力,除科波拉家族外,還有其他一些較小一些家族,也有不小的影響力,比如卡戴珊家族,這個家族的超級巨星似乎數不勝數,包括金、科勒、考特尼、凱莉和肯德爾。他們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名聲,因為克麗絲和凱特琳(原名布魯斯)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熟悉聚光燈和好萊塢的名聲。這個家族儘管作品沒啥為人所知,但縱橫娛樂圈與體育圈,影響力卻不容小視。

其餘還有辛·埃斯特維茲家族,其實就是馬丁·辛(原名雷蒙·安東尼奧·傑拉爾多·埃斯特維茲,代表作《現代啟示錄》),其中有影響力的主要是父親馬丁·辛與兒子理查·辛(原名卡洛斯·歐文·埃斯特韋茲,代表作《好漢兩個半》)。

還有道格拉斯家族,包括父親老牌明星柯克·道格拉斯(《光榮之路》),及兒子麥可·道格拉斯《華爾街》,以及兒媳凱薩琳·澤塔·瓊斯(《佐羅傳奇》,麥可的媳婦)。

之外,還有斯卡斯加德家族,這個家族其實都是瑞典人,在好萊塢的影響力就稍微弱了一點,但貢獻出的角色卻絲毫不弱,有影響力的包括父親斯特蘭·斯卡斯加德《龍紋身的女孩》,老大「E大」亞歷山大(《真愛如血》)。老二古斯塔(《維京傳奇》),老三是女兒職業是醫生,老四比爾(也是三兒子,代表作《小丑回魂》),還有老五老六尚未成名。一家子全是英雄好漢。

這樣的家族還有很多,只是相對來說,影響力略小,就不細說了。

「南海幫」北伐:地緣勢力之澳洲怪客的無聲侵襲

除了血緣,無形之間形成的幫派勢力不同,還有一個是地緣關係形成的幫派勢力,典型如澳洲幫。

像上面提到的斯卡斯加德家族,也可以被稱為是瑞典幫,如果加上艾麗西亞·維坎德(《機械姬》)、勞米·拉佩斯(《異形:契約》)、麗貝卡·弗格森(《碟中諜5》)、喬爾·金納曼(《機械戰警》)、米克爾·佩斯勃蘭特(《更好的世界》)、麥可·恩奎斯特(《千禧年三部曲》)等人,瑞典幫的勢力還會更大一些。但是,北歐海盜的散漫與無紀律性,使得這些演員之間的互動性並不高,沒有抱團形成勢力。不像斯卡斯加德家族成員之間那樣互幫互助,所謂的瑞典幫也就無從組成。

同理,崇尚君子風度的「英倫幫」,更是無法形成,儘管好萊塢之間的英國人很多,相互之間也有一些互動,但抱團形成勢力,就沒有了。

只有來自澳大利亞的大大小小的演員們,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互助性的勢力團體,即「澳洲幫」,在好萊塢有不小的影響力。澳洲在南,美國在北,就像一群「南海幫」的北伐一樣,「澳洲幫」悄然在好萊塢侵襲出了一大塊地盤。

澳洲幫的精神領袖是拉塞爾·克勞,軍師為傑弗里·拉什,哼哈二將分別是妮可·基德曼與休·傑克曼,其他主要成員還有「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錘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小丑女」瑪格特·羅比、「愛麗絲」米婭·華希科沃斯卡、「V」雨果·維文、「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綠巨人」艾瑞克·巴納、「莫拉·馬克塔格特」蘿絲·拜恩,以及已經去世的「小丑」希斯·萊傑等人。還有編外成員梅爾·吉勃遜,他儘管出生在美國,但屬於澳大利亞裔,移二代。

之外,還要加上外援彼得·傑克遜。作為著名的「彼得大帝」,這位胖子導演儘管是紐西蘭人,但他在拍片過程中,總是喜歡與澳洲演員合作,為澳洲幫提供了許多工作機會,而且都是給力的作品,非常難能可貴了。

澳洲幫」的顯著特點,是這個幫派以演員為主,其他幾個幫派都是以導演為主。當然,所謂的「澳洲幫」,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親密,只是因為地緣關係而被好事者拼湊在了一起。真要說「澳洲幫」的幕後大佬,其實是默多克。這位出生於澳洲墨爾本鄉下農場的傳媒大亨,本身就是好萊塢的大拿,也是20 世紀福克斯公司的老闆。源於此,思鄉的大佬更願意使用來自澳洲的演員,於是一批新人演員在他的扶持下紅了起來。這些人之間也願意相互結對,進行組合,一起合作拍片。於是,一個隱形的「澳洲幫」就此形成。

與澳洲幫類似的,還有墨西哥幫,尤其是關係親密的「墨西哥三傑(阿方索·卡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吉爾莫·德爾·托羅),圍繞著他們形成了一個墨西哥幫。因為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從出道起就互相扶持。由於三個人的關係過好,圍繞他們有很多段子,比如阿方索·卡隆和德爾·托羅的相遇是從一場「罵戰」開始的;德爾·托羅曾經吃空岡薩雷斯的冰箱;《環太平洋》中有部分片段是岡薩雷斯完成的……

對於完整的「墨西哥幫」,還要加上攝影大神,艾曼努爾·盧貝茲基,作為奧斯卡影史上唯一三連冠的最佳攝影獲得者,他與墨西哥三傑多次合作,貢獻了不少卓越的鏡頭。

此外,還有演員蓋爾·加西亞·貝納爾(《愛情是狗娘》)、迭戈·魯納(《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薩爾瑪·海耶克(《弗里達》)、露皮塔·尼永奧(《為奴十二年》)等人

如果再外擴一下的話,還可以概括出來一個「拉丁幫」,不過信息量過於龐大,而且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也相對鬆散,沒有聚團成勢,還是不展開了。

其他,像人口眾多的華裔,卻沒有組成一個「華人幫」,都在單打獨鬥,令人嘆惋。不過,近兩年華人也小小組織了一下,連續拍出了《摘金奇緣》《別告訴她》等華裔為主的影片,以及即將播出的《花木蘭》里也大量使用華裔演員,這勉強算是不存在的「華人幫」的自組織成果吧。

至於「猶太幫」,早年在史匹柏的影響下,隱隱也有點模樣,但重點還在集結在財團層面,編導演方面還是不成型,也沒能聚起來。

嬉笑怒罵皆成戲:喜劇勢力之爛仔幫/阿帕圖幫的崛起

真正自組織起來,併名聲大噪的,無疑是縱橫好萊塢的「爛仔幫」以及阿帕圖幫。兩者有穿插,所以放在一起說。

爛仔幫」已經發展出了兩代,初代幫主是本 · 斯蒂勒,核心成員包括威爾·法瑞爾、威爾遜兄弟(歐文·威爾遜與盧克·威爾遜)、傑克·布萊克 、文斯·沃恩、史蒂夫·卡瑞爾等七人。

二代「爛仔幫」的年齡層次稍微年輕一些,以二代幫主賽斯·羅根為核心,主要成員包括喬納·希爾、詹姆斯·弗蘭科(沒錯,文藝的付蘭蘭正是核心成員)、麥可·塞拉、保羅·路德、賈斯汀·朗、布萊德利·庫珀、約翰·C·賴利等人。

「爛仔幫」擁有正式的幫會名稱,英文是「Frat Pack」,中文翻譯過來其實是「兄弟會」的意思,結果到了中000文里沒有之意,而是鑒於幫內成員總是出演一些賤男或爛仔喜劇,所以中文譯名為「爛仔幫」。

爛仔幫成員真的是一群關係極其密切的狐朋狗友,他們經常在彼此的電影中友情客串,且風格偏荒誕誇張。

因此,好萊塢誕生了「爛仔幫電影」這個類型,而且門檻必須嚴格符合以下條件:至少有一名爛仔幫成員主演,另外一名成員擔任配角或客串

爛仔幫電影最鮮明的兩大特點就是「三俗惡搞」+「兄弟情誼」。影片中大都會出現幾個死黨哥們,一起喝酒,一起泡妞,一起犯蠢,一起瘋狂搞怪。他們開得起一切玩笑,經常拿大麻和性製造笑點,還會拿一些政壇時事和社會名流開涮。比較有代表性的爛仔幫電影包括《超級名模》、《單身男子俱樂部》、《瘋狂躲避球》、《王牌播音員》、《熱帶驚雷》、《拜見岳父大人》系列、《博物館奇妙夜》等。

爛仔幫電影充斥著大量惡俗、荒誕但不失水準的笑料,處處透露著惡搞和愚蠢,這使得影片在劇情內容上呈現很鮮明的「重口味」傾向,即便是浪漫愛情喜劇,也會出現很多拿性開玩笑的「下三路」笑料以及滔滔不絕的髒話俚語。R級喜劇能在最近幾年的好萊塢影壇風生水起,狂撈票房,爛仔幫電影十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居功至偉。

至於「爛仔幫」的名號,其實是江湖賦予的,並沒有真的組織化起來,被稱作幫主的本·斯蒂勒自己都說「我也不知道媒體是從哪想出的這個名字,不過我們確實是朋友,我們常聚在一起商量一些好的點子,並將它們拍出來,恰好它們賺了些錢,就是這樣,並不存在一個組織或是其他什麼。」

爛仔幫曾縱橫一時,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成員們也在尋求發展,不願意自己被角色束縛,而是積極拓展發展領域。像史蒂夫·卡瑞爾已徹底轉變成為了實力演員,不再喜劇領域發展,實現了轉型。還有布拉德利·庫珀也既導又演,儼然變成了老藝術家風範,奧斯卡提名一大把。其他像保羅·路德、喬納·希爾等人,也都在努力實現轉型,而且都有所成就。

但喜劇的大旗還得繼續有人扛,接班的佼佼者就成了賈德·阿帕圖。一個新的「阿帕圖幫」就應運而生。

美國《娛樂周刊》雜誌評出好萊塢最聰明的50個人,排名第一的即賈德·阿帕圖。當選理由為:「他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笑料,更是改變了整個喜劇電影產業。」

那正是阿帕圖全面接班「爛仔幫」的時刻,如果「爛仔幫」的特色是「三俗」的話,以惡俗與低俗來媚俗的話,阿帕圖的喜劇則獨闢蹊徑,以年輕化+性為主要特色。縱觀賈德·阿帕圖的編劇和導演作品,無一例外都逃不過以下幾個特點:性、loser、大麻以及低俗的笑話。「爛仔幫」的第二代就與阿帕圖有深刻的關係,從《四十歲老處男》開始,喬納·希爾、塞斯·羅根等人紛紛被阿帕圖匯入旗下,並為自己的電影創造出了各種吸引人的噱頭。

「阿帕圖幫」之外,同樣源出於「爛仔幫」的還有一個「宿醉黨」,故名意思,指得是因《宿醉》三部曲而串聯起來的相關人物,包括導演托德·菲利普斯,以及主演演布萊德利·庫珀、艾德·赫爾姆斯、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還有相關導演亞當·麥凱等人。不過由於布萊德利·庫珀與麥當·亞凱都已轉型正劇,不再將精力放在喜劇之上,這個小組織也就自然消亡了。

此外,圍繞在克里斯汀·韋格周圍,也有一個女性喜劇小團體,被稱為「韋格黨」包括梅麗莎·麥卡西、凱特·邁克金農、萊斯莉·瓊斯、瑞貝爾·威爾森等人,一起出演過《伴娘》《超能敢死隊》等作品,也有不小的能量,成為好萊塢喜劇的一極。

至於泰勒·派瑞,「黑瘋婆子」系列除了那麼多,居然沒有打造出一個「黑瘋婆子黨」,只能說黑人還是太過於散漫,不足以成事。

嚇死人不償命:「嘩啦幫」掀起的恐怖片新浪潮

驚悚/恐怖片一直是好萊塢的重要類型片,而且總能時不時就出個爆款,是小投資大產出的標準領域。這個領域中,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嘩啦幫」,必須要說一下。

嘩啦幫」(SplatPack)一詞由電影史學家AlanJones在TotalFilm雜誌上首先提出,與之相對照的就是「爛仔幫」(FratPack)。從英文名稱上,「嘩啦幫」與「爛仔幫」是相互對照的,但在中文領域裡,「」嘩啦幫的名頭明顯比「」爛仔幫要弱一頭,連名字都翻譯的有些不倫不類。

與大家想像的不同,這個組織的成員其實都是學院派,而非草台班子組成的烏合之眾。而且,正是這個幫派的存在,甚至被譽為了「恐怖電影新浪潮」,他們有正式學歷,甚至是名牌大學,只是早期相對而言比較邊緣化,而且又都喜歡恐怖驚悚類的電影,於是就自組織了起來。

「嘩啦幫」早期的靈魂人物是雷·沃納爾,他是《電鋸驚魂》的編劇兼主演,其他成員還包括《電鋸驚魂》首部導演溫子仁(詹姆斯·溫)、《人皮客棧》導演伊萊·羅斯、《德州電鋸殺人狂》導演托比·霍珀、《千屍屋》導演羅布·贊比、《隔山有眼》導演 亞歷山大·阿嘉、《黑暗侵襲》的導演內爾·馬歇爾、《電鋸驚魂》後幾部導演達倫·林恩·鮑斯曼等人,範圍再擴大一些的話,甚至還包括昆汀·塔倫蒂諾和羅伯特·羅德里格茲。

「嘩啦幫」的成員全是男性,他們的製作經費通常都在1000萬美元以下,熱衷於拍攝各種極端暴力、殘忍和噁心的影片。相對於投資。取得的票房卻讓人咂舌,投入與產出比奇高。於是,總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與「爛仔幫」的惡俗及性話題為影片骨幹相對性,「嘩啦幫」電影也有自己的主幹情節,都是劇中人被困在某地後不得不經受一些恐怖的事情,或者不得不互相行恐怖之事來逃脫,而且這些情節極盡另類張狂之能。

在「嘩啦幫」崛起之前,充斥在好萊塢銀幕上的驚悚/恐怖片多少無腦的軀體肢解片或者無腦青春殺戮片,「嘩啦幫」的出現,大大提升了美國驚悚/恐怖片的質感與創意,大大提升了好萊塢驚悚/恐怖片的檔次。

「嘩啦幫」早期的主腦是雷·沃納爾,是他找來了溫子仁,在類似《午夜凶鈴》這樣的邪異日本恐怖片風靡之後,他們倆在2004年拍攝的《電鋸驚魂1》引領了後來在大銀幕上反覆出現的(美式)殺戮之風。

雷·沃納爾原本是個來自墨爾本的電視主持人,他曾經一度懷疑自己得了腦瘤,常被劇烈的頭痛折磨著。「只要能讓我恢復健康,幹什麼都行」,沃納爾說。當感覺好點以後,他立刻撰寫了《電鋸驚魂1》的劇本,這是個關於晚期癌症患者「豎鋸」的故事。沃納爾花掉自己的7000美元積蓄拍攝了一部十分鐘的短片,在短片里沃納爾親自飾演一個「豎鋸」的受害者。憑藉這部短片,洛杉磯的「革命娛樂」公司給了他120萬美元的拍攝經費去拍攝長片。於是,沃納爾的劇組就這樣邋裡邋遢的開張了——大部分場景是在一個髒兮兮的廁所里拍攝的,主演丹尼·格羅夫和卡雷·艾維斯都是廉價勞動力,沃納爾請來了自己的大學同學當時正處於失業狀態的溫子仁來執導了這部影片,沃納爾在片中依然飾演了一位「豎鋸」的受害者。

雷·沃納爾的開創之功,不容小視。不過,由於他自身更多做編劇,執導的作品相對較少,(最新的伊莉莎白·莫斯主演的《隱形人》就是他導演),慢慢地位就讓給了溫子仁。

溫子仁後來被譽為了「電鋸驚魂之父」,其實當初只是來打工的。但本次經歷明顯激發出了他的狀態,並連續不斷地創作出了大量口碑與票房俱佳的驚悚/恐怖片,並逐步成為了好萊塢驚悚/恐怖片的頭號大佬,影響力早就超出了「嘩啦幫」,他打造的「潛伏」系列,以及「招魂宇宙」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硬橋硬馬爽死個人:動作片之「武替幫」的崛起

漫改有「漫威」與「DC」,喜劇片有「爛仔幫」與「阿帕圖黨」,驚悚/恐怖片有「嘩啦幫」,而且都已經成名多年,原本很有些式微的動作片領域,近幾年迅速崛起了一個「武替幫」,值得好好關注一下。

所謂「武替幫」沒啥指原本擔任動作替身或者特技指導的人員,最近幾年陸續浮出水面,走向了前台,做起來導演,紛紛拿出了高水準的影片,他們是《疾速追殺》三部曲的導演查德·斯塔赫斯基、《死侍2》《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導演大衛·雷奇,以及《驚天營救》導演薩姆·哈格里夫,乃至陳虎、丹尼爾·史蒂文斯等人。

好萊塢動作片式微已多年,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作為片種,並未消亡,而是在次級市場裡依舊生猛,像斯科特·阿金斯、麥可·加·懷特就是這個B級市場裡的大拿,退居一線的杜夫·龍格爾、尚格雲頓、史蒂文·席格也混跡於這一市場不愁飯吃。甚至史泰龍、梅爾·吉勃遜也時不時來插一腳,布魯斯·威利斯都快要常駐這一市場了。要想從這個市場跨到一線市場上來,是很難的。斯科特·阿金斯無論怎麼樣努力,就是無法達成,也只能是望天長嘆,徒可奈何。

動作片的崛起,還得另覓他途。於是,「武替幫」應運而生。早兩年,也有多年特技演員斯科特·沃夫躍躍欲試,作為先行者,執導了《勇者行動》《極品飛車》,但最終還是沒能站立起來。《極品飛車》的不太成功,使得他再次淪落,再沒有給力的作品出爐。這個幫派的真正崛起,是《疾速追殺》的意外爆紅,立馬讓這個幫派站立了起來。《疾速追殺》的導演大衛·雷奇與查德·史塔赫斯基都名聲大爆。《疾速追殺》之後,連續執導了《極寒之城》《死侍2》《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等動作片,口碑都不錯。

於是,大衛·雷奇穩坐了這個幫派的幫主,他早年是布拉德·皮特的御用動作替身,這也是為什麼大衛·雷奇在自己執導的《死侍2》中邀請了皮特來客串了一把的原因。此外,他還做過尚格雲頓的替身。而查德·斯塔赫斯基一直從事特技設置,兩個人還成了一家電影特技支持公司——「87eleven」,專門為有需要的電影公司提供特技演員、設計特技動作、對演員進行特技培訓。

斯嘉麗·詹森、瑞恩·雷諾茲、基努·里維斯等等著名影星都曾經在「87eleven」接受過訓練,不僅如此,這家公司還承擔了《金剛狼》、《飢餓遊戲》、《金蟬脫殼》等多部好萊塢知名電影的特技相關工作,一時聲名鵲起。

不過,只從事特技畢竟有瓶頸,要想浮出水面,還得需要貴人。就像「澳洲幫」的隱形大佬是默多克一樣,「武替幫」的貴人是基努·里維斯。里維斯不像默多克那樣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可以隨心所欲地扶新人上馬,但是里維斯人品足夠好,而且願意幫助人。他第一次扶持的是替身演員陳虎,而且自己親自做導演,讓自己在《黑客帝國》里的替身演員陳虎來做主演,可惜最後砸鍋了,里維斯血虧,陳虎也沒能被扶起來。

後來,在接受「87eleven」訓練時,基努·里維斯與大衛·雷奇、查德·斯塔赫斯基熟絡了起來。於是,在里維斯的統籌下,《疾速追殺》應運而生,里維斯擔任製片人兼主演,大衛·雷奇與查德·斯塔赫斯基聯合執導。在經過第一部的歷練之後,系列後面的兩部,都由查德·斯塔赫斯基一個人完成了執導,而且表現也相當不錯。

正式《疾速追殺》的誕生,為好萊塢硬派動作片開闢出了一條新路徑,這才有了後面的《極寒之城》《死侍2》《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驚天營救》等片。甚至中國大火的《戰狼2》,都有「武替幫」的參與,其成員薩姆·哈格里夫正是本片的動作指導之一。

作為《驚天營救》的導演薩姆·哈格里夫,更是在大衛·雷奇與查德·斯塔赫斯基的扶持一下崛起的。薩姆·哈格里夫第一次觸電漫威電影,成為漫威宇宙的一分子,就是兩位領路人推薦的,在2009年上映的《金剛狼》中,為列維·施瑞博爾飾演的「劍齒虎」做特技替身。通過這部電影,他還結識了為「金剛狼」休·傑克曼做特技替身的演員丹尼爾·史蒂文斯,兩人後來成為很好的朋友,後者成為薩姆·哈格里夫導演處女作《驚天營救》的特技指導。

薩姆·哈格里夫在漫威中多次擔任美國隊長的動作替身,甚至接下《驚天營救》的劇本,也是在好友查德·斯塔赫斯基的推薦下完成的。這個劇本原本想要由查德·斯塔赫斯基來執導,但他忙於《疾速追殺》系列,無暇分身,於是就讓薩姆·哈格里夫接了過來。最終,《驚天營救》也成為了2020年度的一部爽片爆款。

「武替幫」目前仍在崛起中,這些主要成員的作品目前尚不太多,暇以時日,可以在更多的作品觀照下,再來好好勾勒下這個幫派的藝術特色。就目前來看,尚有評論者經常指責他們拍攝的電影缺乏內涵深度,但這些「爽片」確實贏得了觀眾們的喜愛和認可。

在「武替幫」的作品中,觀眾絕對會被片中流暢且拳拳到肉的動作場面折服,不同於其他在動作場面上「習慣性拖沓」的電影,片中動作乾淨利落,每次出手幾乎都直擊要害,各種特技動作也看得觀眾心驚肉跳。

結語

這篇文章的緣起,是《驚天營救》看後,覺得「武替幫」這個很好玩,而且沒有人提煉過,就想來說一說。

在寫作的過程中,又想乾脆將幾個已知的幫派都來介紹下,讓本文更豐富一點,是不是更好。畢竟,也沒有誰來干過這種事,就自己來吧。

結果,這篇原本是一篇短文的文章,就越寫越長,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阿門!

最後,來一張不太精準的思維導圖,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註:本文參考並不限於系列文章,並做部分引用,特此感謝!

1.不朽的科波拉家族

2.好萊塢喜劇中流砥柱 "爛仔幫"賤男諧星逐個數

3.他曾是一個爛仔,如今是好萊塢的喜劇之王

4.嘩啦幫:好萊塢的恐怖新浪潮

5.《驚天營救》漫威舊將們的遠征

6.特技演員翻身當導演,《疾速備戰》系列的成功離不開這兩個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