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倪麗君:科學育兒應注重早教和心理關注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1-14T19:04:56+00:00

針對中小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困難」「學習障礙」的問題,從事教育諮詢行業近20年的省政協委員倪麗君在提案和分組討論中提出,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和家長應予以高度重視。

近來是各中小學校期末考試集中期,許多父母「如臨大敵」:有人編出順口溜——「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有家長苦惱「孩子天生愛學習,就是不愛去學校」;甚至有一些極端情況的家長表示把肺「氣炸」了……這些問題的出現,可謂確確實實影響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針對中小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困難」「學習障礙」的問題,從事教育諮詢行業近20年的省政協委員倪麗君在提案和分組討論中提出,教育部門、學校、老師和家長應予以高度重視。家長、教師經常會以對普通學生的標準來要求學習困難學生,甚至經常批評、指責、威脅、辱罵等等,讓很多孩子會出現抑鬱、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

倪麗君認為,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主要是源於其在0~3歲的時候,感覺器官未得到充分發育,導致上小學後出現聽說、讀學、想算、拼音等方面能力出現缺失。 她建議,教育部門在舉辦學校心理醫生培訓時,要定期為學校教師和家長科普學習困難相關知識。在學校評價體系方面,建議嘗試口說、圖畫、做作品等等多元化考試形式展示學業成果。同時,托育機構、早教機構和師資培訓要向專業化、規範化發展,家長應培養科學育兒理念,對孩子進行早期干預和心理關注,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什麼是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指個體在涉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基本心理過程上,存在一種或多種的失常狀態,這種失常表現在聽覺、思考、言語、閱讀、書寫、拼音或數學計算方面的能力不足,具體主要指兒童表現出在聽、說、讀、寫、算、想和拼音這七個方面的能力不足。對於該功能的失常,醫學界將學習障礙特指為知覺障礙、大腦功能輕微失調;教育界認為是學習困難;心理學界認為是「高分低能」。

「學習困難」現象普遍存在 應向學校教師和家長定期科普

「寫作業慢、注意力差、小動作多、易打架、丟三落四……學習困難現象普遍存在。」倪麗君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張雨青博導團隊曾在調研時發現,在普通學校里,有13%的兒童在一項或幾項學習上存在各種各樣的學習困難,並需要特殊幫助。

此外,《我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現狀的調查》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廣東等地隨機調查了1806名6-12歲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狀況,結果表明:15.6%的學生在基本學習能力方面需要特殊輔導;8.75%的小學生在語言能力、理解能力、感覺動作、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學習能力和同齡孩子相比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很有可能導致他們的學習出現困難,造成學習障礙。

倪麗君告訴記者:「家長和老師缺乏對學習困難的了解,以為學生長大了或者嚴加管教就會好轉,但其實沒有早期干預,學習困難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力。」她指出,在學校里,許多智力正常甚至是優等的學生在學業方面卻表現落後,與其智商不匹配。錯誤對待學習困難學生,如經常批評、指責、威脅、辱罵等等,會給學生也會給其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傷害,讓無辜的孩子感到委屈、憤怒和無力,有很多孩子會出現抑鬱、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

健康網發布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中指出,學習壓力過重占兒童自殺原因的45.5%,而且女孩比例遠遠高於男孩,約為其3倍;也有些學習困難兒童由於長期被忽視、歧視可能走向未成年人犯罪的道路,是潛在的社會家庭不安全因素之一。

倪麗君建議,教育部門舉辦學校心理醫生培訓時,增加關於學習障礙(困難)的培訓力度,並要求心理醫生定期為學校、為教師、家長科普學習困難的相關知識,最大範圍地讓家長、教師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從而真正地幫助學生。

此外,她建議每年的學生體檢應包括但不限於身體檢查,同時增加學習能力的篩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學生,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幫助孩子學習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推動高校開設早教專業 早教托育機構應專業化管理

墨子曾說過:「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倪麗君認為,孩子從0~3歲開始觀察世界,3~6歲認知世界,6~12歲評價世界。在孩子開始觀察世界的時候,他看到了什麼,就為他的認知和評價打下了基礎。托育機構、早教機構的老師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他人」的角色。這個「重要他人」的品格、專業、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語言的結構,甚至他的微表情,或是走路時的形態等等,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意義深遠的。

「目前我們的高校里還沒有專門培養早教教師的專業,那麼沒有專門培養出來的早教老師的話,現在是什麼人在從業呢?」作為在教育行業從事近20年的專業人員,倪麗君認為對於托育機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師資。「我們希望在廣大高校當中要開這種開設相關的專業,並且專業設置的高度要立在『人本』之上。」

倪麗君認為,相比傳統的託兒所,現實情況對托育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滿足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之上,還要以照顧人的心智發育為準繩。當然,傳統的託兒所也應該向專業化轉型。「對於嬰幼兒來說,不能以『今天學了幾首唐詩』『學了多少個歌曲』這種認知型教育為主,而要培養他的學習發展力為主,以及培養健康體格、健全人格和獨立能力。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能夠去主動積極地去探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非家長包辦、老師包辦。」

倪麗君補充,與幼師的培養相比,早教教師的培養要求更加精細化,要求有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儲備。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每一個月都有較大的變化,身體抵抗力較弱,因此教師需要有相關醫學、護理學、營養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早教或托育教師要從關注整個班集體,回歸到關注到孩子的個體發育,定製個性化的成長發育方案。」她指出,幼兒園一般每個班有25人,托育機構一般每個班只有10多人,甚至更少。同時,安全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何去預防這些孩子遇到危險,如何有效教導這些孩子躲避危險,都需要幼托機構和老師細心指導,並創設安全的環境。

此外,倪麗君認為,早教和托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要求更加密切。從心理發育特點來說,0~3歲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較強,這種親密關係的建立是孩子一生當中不可替代的時期。早教教師需要對家長開展科學育兒相關知識的科普,強調「家園共育」。

父母應「持證上崗」 培養科學育兒理念

「其實,早教機構真正教育的是家長,給家長建立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早教機構的客戶是家長,服務對象是家長和孩子。」倪麗君建議,家長可以每周帶孩子去上一次親子教育課程,經專業教師的連續幾個月的指導,學會科學育兒的知識和培養理念。此外,家長的學習的渠道還有很多,比如人社局有育嬰師為家長開設的免費的培訓,婦聯則有家庭教育相關的活動等等。

倪麗君形象地用「父母上崗證」來解釋,如果家長經過專業的學習,「持證上崗」進行科學育兒,比未經過學習的家長能給孩子創設的家庭環境要好得多。如果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未經過專門的學習,家長給孩子創造的學習環境就是貧乏的。

出台普惠托育政策 規範托育機構環境和師資

「幼有所育」是補齊民生短板的一項重要內容,托育服務也越來越被國家、省、市所重視。

去年10月,國家衛健委公布《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和《托育機構管理規範(試行)》,適用於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托育服務的機構,旨在加強對托育機構專業化、規範化建設。隨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試行)》,著力增加3歲以下嬰幼兒普惠性托育服務有效供給。

倪麗君了解到,廣東目前也出台了一些推動普惠托育方面的政策,廣州也正準備出台相關政策。她提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該聚焦托育機構環境的安全性和規範性,在此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聚焦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女性生育年齡增大、嬰幼兒照顧精細化等等情況的出現,學習困難學生的比例還可能會增加。如何幫助這些孩子進行早期干預和心理關注,應該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關注的問題。」倪麗君說。

委員建議:家長如何選擇托育/早教機構?

對於家長而言,如何選擇托育或早教機構呢?倪麗君建議,家長在挑選早教機構或者托育機構時,最重要的是關注早該機構的教育理念,要觀察其是否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是否關注孩子個性成長,同時師資隊伍是否足夠專業。此外,環境應該溫馨、安全和簡潔,裝修的華麗與否並非是最重要的。早教機構應該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教具設置來豐富孩子日常的學習場景。

她指出,價格方面,好的早教機構或托育機構的運營成本不低,家長可儘量選擇能力範圍內的好機構。隨著國家和省市相關的普惠托育服務政策的出台,以及一批試點項目的推出,未來家長的托育成本也會逐漸降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姝泓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張姝泓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張姝泓、鄧瀟麗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