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出土的驚世文物

全球博物館 發佈 2020-01-14T19:05:28+00:00

學習感慨 漲知識的時候到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梅圓圓西孟莊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市界河鎮西孟村南,為配合棗菏高速公路建設。

大部分人和我一樣,都覺得考古是一件很神秘很神秘的事情,我之前和考古的朋友聊起,他們說這其實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還要「看天吃飯」的職業。然而就是這樣聽起來,我還是覺得很有神秘莊重感!

當我們在博物館裡欣賞著嘆為觀止的精美文物時,腦海里會打個問號,這個文物是哪個歷史朝代?是做什麼用的?是怎麼被發現的?等諸多問題帶來的神秘感,就會對博物館或文物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今天一起看看在過去2019年我們考古界的新發現!學習 感慨 漲知識的時候到了~

2019年

中國考古新發現

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

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梅圓圓

西孟莊遺址位於山東滕州市界河鎮西孟村南,為配合棗菏高速公路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8—2019年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揭示出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

遺址現存地層堆積較簡單,多數區域遺蹟現象直接暴露於表土層下。除個別戰國、漢代墓葬外,其餘均屬龍山文化早中期。據層位關係可分下層方形圍牆階段和上層圓形圍牆階段兩期。早期方形圍牆階段發現密集柱洞,基槽內沿分布一周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於柱坑中。晚期圓形圍牆階段,其外環繞淺溝,其內有大量房址。圓形圍牆恰處於方形圍牆內,建築方式、形制結構與方形圍牆相似。圍牆以內的房址共確認34座,另有大量柱坑、柱洞。房址多為方形地面式木骨泥牆建築,分單、雙、三間不等,面積多為15—25平方米。

從地層關係和出土遺物來看,方形圍牆或修築於龍山初期,使用到龍山早期早段,晚段被圓形圍牆代替,延續至龍山中期圓形圍牆廢棄。圍牆、環溝、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及大量柱洞,分布組合極有規律,自成單元,形成圍牆聚落。聚落內建造有一圈環形圍牆將內部居址區與外圍環溝分開,內部居址區房址疊壓打破關係較多,應為反覆建築、多次利用而成。

點評:和之前發現的幾百萬、幾十萬平方米的遺址相比,西孟莊龍山文化聚落面積較小,但十分完整。聚落形態早晚的變化比較清楚,完整揭示出其發展演變的過程,有利於對其所代表的社會單元進行充分研究,對研究龍山文化基層社會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結構意義重大。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史前聚落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 偉

洪河遺址坐落於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的二級台地的臨江邊緣,東北隔江與梁思永先生1930年發掘的昂昂溪五福C遺址相距約10公里。遺址堆積深厚,文化層厚達3米,保存良好。

為科學地界定梁思永先生確立的昂昂溪文化內涵、性質與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3年至2017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洪河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明確了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與昂昂溪文化屬於同一類遺存,是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遺址、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2018—2019年的發掘進一步明晰了遺址布局,推進了對黑龍江流域早期社會面貌的認知。

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面積在40—105平方米之間,以60—80平方米的居多。房址均為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確切地應稱為長條形,多數面闊不及進深的1/2。出土器物包括陶、石、骨、角、蚌等質地,陶器器形有罐、碗、壺、杯、支座和紡輪等。石器數量較少,尤以骨鏢形制富於變化,工藝精湛。

新鑽探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3條,加上2017年已鑽探的2條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洪河遺址已發現5條沿嫩江相鄰並列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基本弄清了其形狀結構、挖建年代、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初步判定此類環壕不是閉合的,東側是利用嫩江作為天然屏障。

點評:2019年度的發掘,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義。

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漁獵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縮短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嫩江流域社會發展進程與同時期中華文明核心區的時間差。

這項考古發掘,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時間提前了千餘年,進而改寫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陝西石峁遺址皇城台大台基遺蹟

精美石雕改寫史前藝術史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孫周勇

石峁遺址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2016至2018年,歷時3年完成了對遺址核心區域皇城台門址及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揭露。自2018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對台頂進行發掘,在台頂東部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台基,分布大量建築基址,暫稱「大台基」。經2018至2019年發掘,大台基輪廓逐漸清晰。

大台基南護牆處最為重要的發現是70餘件精美石雕。石雕多數出土於牆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少量為雙面,以減地浮雕為主,還有少量陰刻、圓雕。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較大,雕刻最為傳神。單面浮雕多為對稱式構圖,以一正視神面為中心,兩側雕出動物或側視神面,最大者長度超過2.6米。圓雕為橢圓形柱體,立於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兩面雕刻相同的神面。

點評:根據夾道地層內堆積及建於台基頂部房址的測年數據分析,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牆面上鑲砌石雕的現象應與石峁遺址中發現的「藏玉於牆」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大台基南護牆出土石雕的風格可能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石雕「傳統」密切相關,也可能影響了「後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綠松石「龍」,甚至商周青銅禮器的藝術構思和紋飾風格。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夏商王朝規模化冶銅作坊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 戴向明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省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地處涑水河北岸黃土台塬上,南距中條山約6公里。2018年3月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西吳壁遺址進行持續考古。

二里頭、二里崗期遺存分布面積約70萬平方米;中心區位於遺址東部,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區,以及中部偏南、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冶銅遺存集中分布區。一座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銅煉渣、殘爐壁等,與冶銅活動存在直接關係。一座大型近橢圓形直壁坑內存在多層自南向北的傾斜堆積,內含數量較多的銅煉渣、殘爐壁、銅礦石,以及少量殘陶范、殘石范、鼓風管、石錘、石砧等冶鑄遺物,說明附近曾存在二里頭時期的冶銅作坊。一組木炭窯,其中部以一座半地穴式房址為操作間,三座木炭窯分居北、西、南部,東部或為出入之通道。一座二里崗期半地穴式房址帶有多個被灼燒過的壁龕,出土與冶銅活動關係密切的遺存。在多數灰坑內都發現了銅煉渣等冶銅遺存。

在二里頭、二里崗期灰坑中還發現用於鑄造小型工具的殘陶范、殘石范,說明西吳壁遺址除冶銅外,還可鑄造工具。在二里崗期的灰坑中發現仿銅陶禮器、磨製石磬等級別較高的遺物,指示遺址在二里崗期具有較高等級。

點評:新見二里頭時期木炭窯、二里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與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研究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春秋中期曾國考古重要收穫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長江

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為研究春秋時期曾國與周王朝、楚國以及其他諸侯國的關係與文化淵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開始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北京大學、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也參與了該考古項目。

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國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出土了千餘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尤其是發現確認了曾侯寶墓及其夫人羋加墓、曾公求墓及曾夫人漁墓兩對曾國國君級別夫婦合葬墓,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

從曾侯寶墓出土銅鼎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曾侯寶」,羋加墓出土銅缶以及編鐘銘文揭示了器主為「羋加」。這兩座墓為曾國諸侯「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並穴合葬墓。曾侯寶墓殘存有2件鎛鍾、13件甬鍾、1件鼎等青銅禮樂器;羋加墓殘存有19件鈕鍾、1件缶、1件盤等青銅禮樂器。在曾公求墓內殘存的銅禮器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組合的編鐘。考古隊員發現,羋加墓出土的銅缶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而「羋加」是曾侯夫人,楚國稱曾為「隨」。這也說明了曾隨一家,基本解決學術界爭論不已的「曾隨之謎」問題。同時,羋加墓中出土的「楚王媵隨仲羋加」銅缶和「加羋行匕」銅匕為曾隨關係、曾楚關係提供了新材料。

點評:羋加墓出土的編鐘銘文中有「帥禹之堵」、「行相曾邦,以長辝夏」的銘文。這是「豳公盨」(有「禹」銘文)、「叔夷鎛」(有「禹」、「夏」銘文)、「秦公簋」(有「禹」、「夏」銘文)之後,又一「禹」、「夏」銘文。說明了當時的周人已經比較普遍認同關於夏、大禹的歷史,為研究曾國地望、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提供新材料。

考古發現了曾國從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各個階段的文物,從國君到中小貴族的墓葬都有被揭露。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發展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被揭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

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揭示青海絲路文化交流盛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仝 濤

泉溝墓地壁畫墓(一號墓)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里溝鎮河東村東2公里處,分布於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安排部署下,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烏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和烏蘭縣文體旅遊廣電局聯合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

泉溝一號墓形制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墓室由前室、後室和兩個側室組成。前室磚牆和後室柏木牆表面均繪壁畫,剝落較嚴重。前室墓門側壁畫內容為牽馬迎賓武士,其他壁面原繪有狩獵、宴飲、舞樂等內容,但損毀嚴重,頂部描繪各類飛禽走獸、祥龍飛鶴。後室四壁繪有放牧動物、帳居宴飲、漢式建築、山水花卉等內容,頂部繪日月星辰、神禽異獸、祥龍飛鶴等圖像。各室門框上彩繪寶相花圖案。前後室內中央各立一根八棱立柱,表面彩繪有蓮花圖案。在後室內發現大量彩繪漆棺構件,應該為雙棺,棺表髹黑漆,再施彩繪,內容有騎馬行進人物、飛鳥、花卉、幾何圖案等。

在後室西側木槨外的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的暗格,內置一長方形木箱,箱內放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十四測年為公元8世紀。

點評:泉溝一號墓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郁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凸顯出高原遊牧民族特色。

墓葬內出土有罕見的彩繪漆棺和鎏金王冠,表明該墓葬具有非常高的規格,墓主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說明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

墓葬表現出濃厚的唐文化和吐蕃文化的雙重影響,對於探討吐蕃統治時期的漢藏文化融合進程、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原文刊載於1月11日

人民日報文化遺產版

真真的都是驚世文物,值得為之發現而鼓掌喝彩!

最後問大家個問題,對於考古,你覺得意義是什麼?亮出你的態(純個人想法)?

如果你喜歡博物館和文物千萬不要錯過全球博物館

免責聲明:本作品中的文字,圖片、視頻或音頻等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未經本帳號和做著共同授權,其他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作品的著作權,包括但不限於:擅自複製、連結、非法使用或轉載,或以任何方式建立作品鏡像。若獲取授權後,請合法使用,並標註來源且保留內容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