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重裝騎兵會在南北朝突然出現?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5-25T20:54:50+00:00

然而,這種重裝坦克一般具裝騎兵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呢?與歐洲中古時期的重騎兵不同,十六國、北朝甲騎具裝部隊並不是封建制度貴族、騎士,而主要是邊疆遊牧部落體制下的部族成員,他們不僅保持了遊牧民族剽悍的戰鬥力,還有效利用了中原的物資與裝備,從而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戰鬥團隊。

文/王凱迪

關於"甲騎具裝"的重騎兵,很多人都會有疑問:

秦漢到三國這段中原騎兵大發展的時期,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這種重騎兵的蹤影。即使在三國時代的官渡大戰中,掌控十餘萬大軍的袁紹大軍也只不過有十幾副「馬鎧」。然而,這種重裝坦克一般具裝騎兵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呢?

01 遊牧者的南下

所謂"甲騎具裝"的重騎兵出現,其實與西晉末年遊牧民族南下有著深刻的聯繫。

以慕容鮮卑為例,這群深入中原的遊牧者曾經長期與中原政權並存,對騎兵作戰的認識更勝一籌。在獲得充分的鐵礦資源後,便得以迅速裝備自己的戰馬,以便對南方的漢人步兵產生橫掃千軍的恐怖衝擊力,這種固化的戰略優勢與實際需求一直在東晉十六國直到南北朝這段南北對峙時期延續著。

02 北朝騎士

與歐洲中古時期的重騎兵不同,十六國、北朝甲騎具裝部隊並不是封建制度貴族、騎士,而主要是邊疆遊牧部落體制下的部族成員,他們不僅保持了遊牧民族剽悍的戰鬥力,還有效利用了中原的物資與裝備,從而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戰鬥團隊。以前趙帝匈奴人劉曜為例,其"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為親御郎,被甲乘鎧馬,動止自隨, 以充折衝之任"。

北魏時期,以鮮卑人為主的少數民族依舊作為騎兵的絕對主力,而北方塢堡中的漢人至多以隨從步兵身份參戰。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後來的東西魏與周齊時代,依舊沒有太多的改變,少數民族與胡化漢人的存在是這種"甲騎具裝"騎兵存在的重要標誌性載體。

03 遊牧者的漢化

隋朝統一北方後,隨著楊堅漢化政策的推動,本來在北周與北齊時期十分強勁的胡化潮流得到了有效遏制,唐朝又以漢統立國,胡漢分別愈加模糊與泛化,新的漢化府兵體系逐漸形成。

曾經在北朝軍事系統中以勇武立足的鮮卑武人,不得不加快融入漢族的步伐,逐步放棄了自己引以為傲的"甲騎具裝"體系,成為了唐朝府兵系統的一份子。

由此可見,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的存在與固有的胡人社會組織體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與中原社會具有較強共生性的遊牧民族(慕容鮮卑、高句麗、拓跋鮮卑),由於兼顧草原與農耕兩個社會的社會結構、軍事動員能力以及自然資源,因而可以根據自身的戰略需求製造出具有強大單兵與集團戰鬥能力的「具裝騎兵」。

這種模式在後來的中國大地也曾經不斷出現,譬如契丹精銳「皮室軍」,女真人的「鐵浮屠」、蒙古與滿洲的重裝騎兵都是這種模式的復演,本質上都是遊牧民族在面對中原政權後對自身軍事力量的升級改造。

參考文獻:

1.《中國全史百卷本》

2.王援朝:《唐初甲騎具裝衰落與輕騎兵興起之原因》,《歷史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