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細說坐骨神經痛

2020-01-17T05:40:28+00:00

01根性坐骨神經痛 常見原因有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神經根出口處軟組織卡壓炎症等症狀。 一個治療方法再好,也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才可下刀如神。

走近中醫,才明白人這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才是安好

2020-02-07T21:42:20+00:00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天地生」,有天有地有生命,西方醫學現在也逐漸認識到這點。

你老的那麼快,經絡都要堵死了

2020-02-28T20:24:04+00:00

人越老,行動越遲緩,都會這樣的感覺,越來越沒勁了,走不動了。微循環都是處於身體的外端和遠端,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里蔓延,一般是每年瘀、堵百分之一。

瘟疫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及《黃帝內經》移精變氣防護之法

2020-01-29T18:44:03+00:00

很多專家和朋友問我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否瘟疫,我個人認為是瘟疫。據《溫病條辨》,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陰行令,風夾溫也。

肚臍變這樣,是你的五臟六腑生病了

2020-02-25T19:47:06+00:00

肚臍眼,一個不起眼的身體構造,不僅容易生泥,還有一股怪怪的臭味,很多人對它毫不在意甚至還嫌棄它無用。

中醫「把脈」的原理是什麼?

2020-02-08T11:22:36+00:00

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並排在一起,最後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並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頸椎病的「剋星」,肩井穴

2020-03-09T06:00:01+00:00

頸椎病十分常見,但您知道嗎,在肩上有一個相關的穴位,既是頸肩疼痛的反應點,又是治療的要穴。三、巧按肩井穴按摩肩井穴有多種手法,比較常用又好掌握的是「拿法」: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立於被按摩者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併攏,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穴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有節律地拿捏

揉這根筋,大補肝臟,讓你的力量源源不斷!

2020-05-03T19:14:59+00:00

但肝卻是最難調理的臟腑,藥物難以起效,針灸似乎也鞭長莫及,古人的一句「肝主筋」,卻道破了我們通往肝經的捷徑——通過調理「筋」就可以修復肝。揉這地方的時候有人會感覺這根筋軟弱無力,塌陷不起,這樣的人通常肝氣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這根筋揉出來才好,還有人雖然這根筋很粗大,揉起來卻

養胃秘訣,如何護胃呢?這就要重「五養」

2020-02-25T06:07:26+00:00

這就要重「五養」1保暖護養天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2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

用你的雙手拍去你的疾病,就是這麼簡單!

2020-04-13T14:05:50+00:00

拍打整個頭部,重點是百會穴拍打頭部主要對頭疼、頭暈、發麻、小腦萎縮、記憶力減退、腦血栓後遺症有顯著作用。19拍手用你的雙手拍去你的疾病,就是這麼簡單!

補血第一藥當歸 當不當用看條件

2020-04-14T09:39:50+00:00

正在月經期間的女性及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不要以為出血就必定「血虛」,當歸雖有補血之功,但氣味俱厚,性辛而動,易擾動血絡,要補血也只能待其血脈寧靜後方可使用。

陽氣產生於脾,根於腎,萌芽於肝!(補陽方法大全)

2020-04-14T08:35:54+00:00

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方》:「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萌芽於肝,培養於脾,積貯於胸中為大氣,以斡旋全身。」

刮痧瘦腰法!

2020-04-14T08:32:43+00:00

步驟/方法1、兩手握著刮痧板,在胸部找自己的肋骨,往肋骨的下緣刮,然後刮到小腹部,從一側開始向另一側刮拭,兩條腿要分開站,站穩,站直,緊收肚子,專門刮腹部的贅肉,先從肋骨的下邊用力往下刮,再刮中間,再用力刮刮到小腹部,由上往下刮,由左到右刮,再由右到左刮,越用力,減肥效果就越好,

按一按4個穴位,腿再也沒痛了、不涼了,不去醫院,不花一分錢

2020-04-11T03:41:27+00:00

春季氣候多變,冷熱不定,天氣一涼,可千萬別讓腿受涼,如果腿不慎受涼,會出現膝蓋的疼痛。有事沒事按一按這四個穴位,腿再也不痛不涼了。

半夜睡覺突然小腿抽筋,千萬別以為只是缺鈣

2020-02-28T12:05:45+00:00

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稍微嚴重點,到第二天都會有點酸酸的,不舒服的感覺,如果出現了一次,就會在那段時間裡經常出現。

人體有8大「保健特區」,隨便揉揉也能健康

2020-03-02T18:54:33+00:00

其中,有8個人體特區是儀器中的關鍵部分,人的壽命與它們息息相關。8腳部養生關鍵詞泡、曬、動、晃腳是人體「第二心臟」,有多個穴位和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的健康密切相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低頭踮腳,治腰痛

2020-03-03T13:29:45+00:00

具有800年悠久歷史的導引養生術八段錦,其最後一動作名為「背後七顛百病消」,這個動作也正是通過顛腳跟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盪,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醫生最推薦的枕頭是它!選對枕頭,頸椎舒服,一覺睡到大天亮

2020-03-03T13:29:19+00:00

但這類枕頭,無論其宣傳功效多麼強大,大多只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等保健作用,不可能完全靠睡個枕頭,便能治好頸椎病。

這種奇妙的中藥,既能用於咳嗽氣喘,還能用於腸燥便秘,你知道嗎

2020-03-13T20:35:32+00:00

01在中醫理論里有一些奇妙的思維,雖然看上去會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實踐起來,卻又是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祛濕名方:四神湯,把濕氣徹底去凈!

2020-04-11T03:39:39+00:00

氣候潮濕、空氣濕氣濃度大,故而身體也難逃濕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疫情期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出現情緒問題,該如何正確疏導

2020-03-05T04:09:22+00:00

充滿心理矛盾、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更是會造成免疫力低下,這無疑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利的。

《黃帝內經》告訴你春三月如何養生

2020-03-05T17:10:45+00:00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手臂上的這個穴位,心痛、胸痹、嘔吐、呃逆、胃痛等症都歸它管

2020-03-05T13:31:36+00:00

【識名】「內」即內側,與外相對,「關」即關隘,此穴在前臂內側要處,猶如關隘,本穴擅長治內臟病,所以稱為內關,別名陰維。

常聽中醫講的「陰虛火旺」到底有什麼症狀?該吃什麼調理呢?

2020-02-26T03:26:25+00:00

陰虛火旺的症狀1.身體消瘦陰虛者胃火旺,能吃能喝,但代謝快,怎麼吃也不胖,形體精悍,肌肉鬆弛。6.其他症狀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口乾咽燥,大便乾結,尿少色黃,舌質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吃三七粉好嗎?能預防心腦血管病嗎?

2020-03-05T12:26:09+00:00

判斷有無瘀血體質,主要是看有沒有這些表現:瘀血體質特徵面色偏晦暗,體表易出現青紫瘀斑,口唇色偏暗或紫,舌偏暗或有瘀斑,皮膚偏暗或易有色素沉著、輕度黃褐色斑塊,易患疼痛,婦女月經色常紫暗,時挾血塊,痛經,脈澀。

穀雨節氣,順應天時,健脾祛濕,疏肝清火,養生補為重!

2020-04-20T16:27:24+00:00

3浴足溫經具體做法是:在穀雨節氣當令及前後各一天,酉至戌時,也就是18:00~21:00 點時,將木盆中倒入開水,待水溫合適時,放雙足於水中,溫經通絡 5~10min。同時,做深呼吸 5~10 次,然後用食指或拇指點或按兩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和血海穴各 6 次。

氣血不足危害多,只需三招,讓氣血「動」起來

2020-03-03T01:45:52+00:00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去補氣血,屬於一種人云亦云的心理,少有了解氣血不足的的危害。氣血不足危害多1、怕冷常說氣血不足容易怕冷,其實是因為人體的熱量是靠血液的循環來輸送的。

看!腰椎間盤突出就是被你這樣「坐」出來的!

2020-03-26T10:06:36+00:00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腰椎間盤,腰椎間盤位於兩個腰椎的椎體之間,厚度為8mm~10mm,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三部分構成。

大腦反應慢記性差?只要每天堅持做這4個動作,大腦反應越來越快

2020-03-31T05:24:49+00:00

人的大腦從30歲開始衰老;40歲後,人體新陳代謝逐漸變緩,大腦細胞功能隨之減退,體力、記憶力、反應力下降,定位能力、身體協調性不及從前;60歲後,大腦以每年15%的速度萎縮。

春季養肝記住「一多二少」! 哪些食物是肝臟的人參蟲草?

2020-03-31T21:58:10+00:00

穿暖花開,陽氣蒸騰,萬物復甦,肝臟功能旺盛,傳統中醫認為,春季是最適合養肝的季節,有句話說的好「春季養肝等於養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