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用八年統一北方太久?曹操全靠這八年成為三國第一人

文士野 發佈 2020-02-27T01:08:24+00:00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兩軍相持,展開戰略決戰,最後曹操奇襲烏巢,袁紹為此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高覽投降,袁紹帶八百騎兵潰退回河北。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兩軍相持,展開戰略決戰,最後曹操奇襲烏巢,袁紹為此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高覽投降,袁紹帶八百騎兵潰退回河北。

官渡之戰,是三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三大戰役的第一戰,這一戰,直接扭轉了曹弱袁強的局面,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憂鬱病逝;三年後,曹操冀州退兵,袁尚與袁譚兄弟相殺;四年之後,袁譚派辛毘與曹操聯盟,曹操攻下鄴城,袁尚投奔幽州的哥哥袁熙,袁譚在曹操攻擊鄴城的時候又叛變曹操;五年之後,袁譚授首,冀州平,袁尚和袁熙逃奔烏桓;六年之後,袁紹的外甥高幹勢力覆滅,并州平;七年後,袁尚、袁熙從烏桓轉投遼東,曹操北征烏桓,並取得勝利。同年,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熙,獻二人首級給曹操。

許多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要用七八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北方的統一,這是不是太久了?

其實,官渡之戰只是曹操和袁紹在戰略局面上的弱強轉變,但是曹操從弱變強,其實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恰恰是這八年的時間,曹操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和轉型,才讓自己從眾多割據的群雄和諸侯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三國的第一人物。

一、早歲哪知世事堅,中原北望氣如山。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強大,即使是曹操,早年也是從青銅練起。

官渡之戰前,曹操的狀況其實並不好。

畢竟曹操所處的地盤,是"四戰之地"

在他的北邊,有袁紹,在他的東邊,有劉備、呂布;在他的南邊,有袁術、劉表;在他的西邊,有張繡、馬騰等。曹操一開始,其實不過是"十八路諸侯"中普通的一支,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甚至不占優勢的一個,甚至和袁紹、袁術這樣四世三公出身,或者劉表、劉焉、劉虞這樣漢室宗親比較起來,他的出身和局勢更為窘迫和艱難。

或者說,曹操在官渡之戰前,不過是"十八路諸侯"當中,並不是最耀眼的一位,只是因為後來他的成就,人們才覺得他的開始也不同凡響。

我們來看看曹操在官渡之前,曹操都在做什麼:

官渡之戰前十年,曹操響應號召和各路諸侯討伐,可是別人都是借著討伐董卓的名義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影響,只有愣頭青曹操想要真的攻打董卓,結果在滎陽被董卓部將徐榮打得一敗塗地,差點性命不保。同行的衛茲命喪此戰,前一年,他才剛剛資助曹操陳留起兵。

官渡之戰前九年,曹操在東郡攻破黃巾軍白繞,在袁紹的推薦下成為東郡太守;這一年,和曹操同歲的孫堅戰死,比曹操小六歲的劉備成為平原相,比曹操大十三歲的袁紹眼裡,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還有北方的公孫瓚才是他的對手;

官渡之戰前八年,曹操剛剛滅了青州黃巾軍,收編其中精銳組成青州兵,"魏武之強自此始",可是這種強大代價很大,曹操一度被黃巾軍圍著奏,曹操的伯樂鮑信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為救曹操犧牲,年初,他剛剛迎接曹操為兗州牧。

官渡之戰前七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部將殺害,曹操出兵討伐陶謙;官渡之戰前六年,曹操討伐陶謙,結果後院起火,張邈和陳宮叛變,郡縣紛紛響應,曹操的地盤只剩下荀彧和程昱、夏侯惇固守的甄誠、范和東阿三城;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差點沒忍住要去投奔袁紹。

官渡之戰前五年,曹操還在和呂布混戰之中,幾次失敗,又差點沒了區區性命;官渡之戰前四年,曹操迎接漢獻帝,開始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招牌;官渡之戰前三年,曹操第一次招降張繡,曹昂、曹安民和典韋因為張繡降而復叛戰死,曹操再一次死裡逃生;

官渡之戰前兩年,曹操還和呂布展開第三次徐州之戰,呂布內亂,侯成投降,曹操才定了徐州;官渡之戰前一年,劉備叛逃曹操,用關羽守下邳,自己守小沛,曹操在袁紹準備南下的空隙里,抓緊時間討伐劉備這個心腹之患。

可以說,在官渡之戰前,曹操一直處於救火隊員的狀態,剛滅了一處,又要再疲於奔命,去滅下一次火,等再滅了一處火,則又有更大的火患襲來。

好不容易,把家裡內外的火都滅得差不多了,剛要喘一口氣,結果又在家門口少了一把最大的火:袁紹就帶著他的精銳部隊,泰山壓頂一般地壓了過來。

這時候的曹操,基本沒有什麼修整喘氣的時間,帶著剛剛疲於奔命的將士們又匆匆往北趕。

當時的情境,是曹操的部隊數量既少,雖然有屯田,可是年年征戰,糧草也是儲備不足,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許攸投降時,曹操一再隱瞞糧草的原因。甚至曹操家裡的基礎也不穩定,雖然袁術、呂布相繼覆滅,張繡也投降了,可是劉備逃竄成了心腹大患,東邊又有昌豨的叛亂,南邊劉表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和曹操決戰,孫策則是虎視眈眈,早就想著要向北揮軍。

所以官渡之戰艱難取勝後,曹操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穩住勝果。

二、物暴長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壞。

成功之後,最難的,是堅守勝利的果實。

經過多年的積累,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完成了從青銅到黃金的轉變。可是從黃金到王者,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而擺在曹操面前惡,是如何守住官渡之戰的勝果。

五代十國時期,有個"不倒宰相"叫做馮道,他說自己有一次騎馬趕路,經過山崖崎嶇的地方,害怕掉下懸崖,所以走得特別小心,路上也沒有出現什麼差錯,可是等過了崎嶇之地,到了平地,眼看就要到達要去的地方,心裡一放鬆,就在平地里摔了個大跟頭。

人生最難的,往往不是面對艱難崎嶇的時候,而是戰勝艱難崎嶇之後放鬆警惕、自得意滿的時候。

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紛紛崛起,但是其中許多人,都是曇花一現,成為真正英雄的寥寥可數。許多諸侯,一開始,占盡了天時地利,通過一番艱難困苦,終於強盛一時。

可是,戰勝大困大難之後,因為過於放鬆,因為過於驕傲,因為過於急躁,根基還沒有打牢,就想著稱王稱霸,最終就跌了跟頭,落下徒為人笑的下場。

比如像公孫瓚,曾經在塞外打得少數民族都害怕他的勇猛,不敢進犯北部邊疆,最後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終於自取其敗;

比如像袁術,出身於東漢四世三公名門之家,是司空袁逢之嫡次子。其出身,不知道要比母親是婢女身份的袁紹好多少。可是他剛有了一點根基,看到漢室衰落,就想著要自己登基做皇帝,結果皇帝沒做成,卻弄得眾叛親離,走投無路,嘔血而死。

又比如像袁紹。當初克滅公孫瓚,擁有了北邊的幽州、冀州、并州、青州等四州之地,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要知道,劉秀當初就是在這河北之地崛起,成就一番事業的。

可是袁紹既定河北,卻沒能像劉秀一樣,穩紮穩打,而是心生傲氣,自滿自得,馬上簡練精兵十萬,騎百萬,要南征曹操。

沮授勸諫袁紹說:河北四州剛剛經過歷年的戰亂,百姓疲敝,倉庫空虛,應該先務農息民,獻捷天子,再找個正當的理由,通過逐步經營南下,同時派遣精兵不斷擾亂曹操邊境,讓曹操不得安寧,而自己以逸待勞,天下可定。

可惜袁紹既然驕傲自滿,便聽不進沮授的建議,而是聽從了郭圖、審配對他英明神武的奉承,想著乘著戰勝公孫瓚的銳氣揮軍南下。

可是,這一次,袁紹卻挑錯了對手。曹操不是公孫瓚,最終官渡之戰袁強曹弱,強大的袁紹終於敗給了弱小的曹操,雙方的強弱實現互轉。

然而,即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了勝仗,這也是戰略層面的勝利。實際上,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地盤並沒有減少多少,兵敗的袁紹,很快就平定了境內的叛亂,也很快緩過神來。曹操向北推進依舊艱難,第二年的倉亭之戰,袁紹的兵力依舊比曹操強,只是強弱之勢不再那麼明顯,而且袁紹的軍隊鬥志已經不如曹操的軍隊,然而戰鬥依然進行的艱難。

即使官渡之戰兩年後,袁紹病逝,袁氏的陣營也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袁尚據有冀州,袁譚有青州,高幹占有并州,袁熙占有幽州,河北都還是袁家的。

就連都督曹操陣營西面的統帥鍾繇,都還在說過"袁氏方強"

而且袁尚這些人真是能力也不是很差。比如像袁尚,就曾經聯合南匈奴以及馬騰等勢力,想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給曹操製造麻煩,幸虧曹操派鍾繇鎮守關中地區,同時策反馬騰,才不致使自己腹背受敵。

而且在鄴城之戰中,袁尚也是曾經打敗過曹操,《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操進軍,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可惜史書對這場戰鬥語焉不詳。

同時,曹操也面臨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局面,在他的勢力範圍內,東海有昌豨的兩次叛亂,又有海賊管承的動亂;南邊有汝南的劉辟、龔都先後響應劉備叛亂,甚至曾經一度攻到了許都城下;又有廬江李術、梅乾、雷緒、陳蘭等聚眾騷亂;西邊有河內張乘、弘農張琰等為寇,又有衛固等帶兵隔絕陝津的通路……

最後,劉表的威脅一直都在。

官渡之戰後,曹操在南擊劉表還是北滅袁氏之間,曾經一度猶豫徘徊。

比如201年,曹操就谷於安民,因為袁紹新破,就想著乘勢南擊劉表,這時候是荀彧跳出來勸諫曹操繼續北上;203年,袁譚派辛毘來找曹操聯盟,這時候曹操又想先平荊州,這時候,辛毘找了郭嘉,郭嘉又勸曹操堅定北方的信心。

這說明,一方面北邊的袁氏勢力其實還很強大的,曹操對征服北邊沒有信心,另一方面,劉表其實一直都是個威脅,讓曹操如芒在背,一直很不舒服,不能放開手腳去專注北方的戰事。

三、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想要摘取王者那份榮耀,不是光會打架就行。

除了戰事艱難,其實曹操要解決的,還有戰亂時期,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問題。畢竟在官渡之戰前,曹操一直都在打仗,官渡之戰之後,曹操也一直在打仗。

可是逐鹿中原、問鼎天下,除了打仗,其實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

比如,在打仗與恢復生產之間,如何取捨,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初,劉秀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動不動就下旨要將領們 "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 甚至在臧宮、馬武上書請求乘匈奴分裂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的時候,劉秀還特地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其實,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形勢,也有點像沮授所說的:"剛剛經歷了戰亂,百姓疲敝,倉庫空虛,應該先務農息民"的局面。

比如曹操領冀州牧的時候,任命袁紹的舊將崔琰為別駕,就跟他說:"昨天我查了戶籍,冀州大概有三十萬的戶口,這是一個大州阿。"

崔琰不無鄙視地說:"現在天下分裂,袁紹的兩個兒子互相征伐,冀州經過戰亂,到處枯骨漫野,你是以天子的名義來討伐的,現在聽不到存問風俗、救百姓塗炭的話,反而在計算甲兵有多少,這難道是冀州士女期待的嗎?"

曹操聽了,連忙改容謝罪。

謝罪之後,曹操也確實做了很多休養生息的事情。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從公元200年,到公元208年,曹操先後下發了《軍譙令》、《敗軍令》、《論吏士行能令》、《修學令》、《蠲河北租賦令》、《收田租令》、《赦袁氏同惡及禁復仇厚葬令》、《整齊風俗令》、《選舉令》、《明罰令》、《明罰令》、《封功臣令》、《分租與諸將掾屬令》等等一系列的政令。

這些政令,或者涉及戰後安撫,或者涉及軍隊整頓,或者涉及選拔人才,或者涉及整頓風俗,或者涉及寬鬆賦稅,或者涉及建學教化,或者涉及封賞功臣,都是曹操恢復生產,修養生息的實際推動。

比如像《軍譙令》,就是對將士的親人家庭進行安撫的政令,包括給他們田地、耕牛,給小孩子安排老師教學,為他們立廟立碑等:

"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除了下發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令,曹操在這期間,還注意民心的收攏。為了招攬人心,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多辟青、冀、幽、併名士以為掾屬,使人心歸附"。

此外,曹操還非常重視郡守的人員安排,特別是一些能夠招撫流民、安頓百姓、恢復生產的良臣能吏的選拔。這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杜畿、劉馥、梁習這幾個人。

杜畿治理河東,不僅解決瓦解了當地豪強,讓河東郡早早安定下來,人口、財產不受損失,而且杜畿還著力督促老百姓努力耕織,多養牛馬,最後河東郡老百姓都辛勤務農,豐衣足食。

解決吃飯問題之後,杜畿有開始搞教育,舉孝弟,修戎事,講武備,因為教化工作做得好,所以許多年後,河東郡的儒士特別多;

還有像劉馥單槍匹馬治理揚州,數年之中,通過興修水利,灌溉稻田,使得江南合肥這種四戰之地發展穩定,"恩化大行,流民歸者以萬數。"

像梁習治理剛投降的并州,恩威並濟,讓州中數以萬計的人蜂擁歸附,就連周邊的匈奴單于和各部諸王都降伏:"前後送鄴凡數萬口;降附者萬計", "單于恭順,邊境肅清,百姓布野,長老稱詠,以為自所聞識,刺史未有如習者。"

當別人還為了爭奪地盤,四戰殺人的時候,曹操已經把他的目光,轉到了怎麼樣招撫流民,怎麼讓老百姓活下去這件事情上去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