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N95汽車」的爭議:車企營銷的邊界在哪兒?

線外邦 發佈 2020-02-28T01:53:10+00:00

疫情當下,口罩難求,更何況是醫用級的N95口罩。而不少車企,在近期紛紛推出號稱能提供「N95級甚至N99級「病毒防護的新車型,一時也成為眾人爭議的焦點。「過度營銷」、「誤導消費者」、「蹭熱點」、「發國難財」…

疫情當下,口罩難求,更何況是醫用級的N95口罩。而不少車企,在近期紛紛推出號稱能提供「N95級甚至N99級「病毒防護的新車型,一時也成為眾人爭議的焦點。「過度營銷」、「誤導消費者」、「蹭熱點」、「發國難財」……種種評論不一而足。為何一個普通的產品技術升級,放到抗擊疫情的語境下,會變了味道?此前慷慨解囊捐錢捐物的車企,為何又在這件事上成了公眾指責的對象?

疫情當前,車企該不該「蹭熱度」?

何謂「蹭熱度」?不帶感情色彩來看,它是一種最基礎的營銷方法,一個人、一家企業連熱度都不會蹭,還做什麼營銷?

在大眾認知里,「蹭熱度」天生帶有一種貶義。特別是放在疫情這個語境下,很容易跟「發國難財」聯繫在一起。

但公平的說,在疫情初期,各大車企紛紛捐錢捐物,算不算一種「蹭熱度」?也許你會說,企業公益行為不等於蹭熱度。但嚴格來說,企業公益也是一種營銷行為,營銷學裡甚至還有「公益營銷」這個門類。企業做公益的目的,除了履行社會責任,提高企業社會形象,更長遠目的,仍是企業與社會和每個人和諧共處,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

公益捐助,和車企推出N95汽車一樣,是面對疫情肆虐,車企的兩種自然反應。區別只在於對象不同、起作用的周期不同。本質沒什麼區別。為何會前者一片讚揚,後者一片質疑,引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呢?

我覺得事情的關鍵在於,在咱們習慣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里,「義」與「利」往往是對立的,大義面前,恥於談利。反之亦然。

套用到當下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疫情面前,車企捐錢捐物是OK的,但追一追熱點,為了市場需求推出的「抗病毒汽車」,就是炒作、不合時宜、過度營銷……此之正所謂,大義面前,恥於談利。照此邏輯,「發國難財」的帽子,可以扣到疫情之中,任何帶有逐利性質的商業活動。

義與利的對立統一,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之,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些都說明,孔老夫子義字當先,但也不恥於談利。甚至為了富貴,甘當「執鞭之士」(趕馬車的人),

孔子和子貢的故事也流傳甚廣: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道主義規定,凡是在國外看到有魯國國籍的奴隸,任何人都可以將其花錢贖回,然後到魯國國君這裡報銷費用並領取獎賞。後來子貢有一回贖回了幾個奴隸,但是因為子貢自己不差錢,再加上覺得這是善舉,不好意思去找國君要錢,結果就被孔子批評了。孔子說,你這樣做,讓那些沒錢的人怎麼想呢?

「如果人人都象你這樣,那以後誰還好意思向國君要錢呢?沒錢的事,誰願意干呢?沒人願意幹了,那魯國的奴隸們,以後由誰來拯救呢?」

義和利永遠無需對立,面對疫情,車企該不該推出N95汽車來「蹭熱度」?這個問題,就跟問車企該不該捐錢捐物一樣,都是企業當下面對疫情的合理選擇,此種熱度,蹭之有益無害,可以大蹭特蹭!

退一步說,即便車載防病毒技術還不完善,但有總比沒有強。

「車載N95口罩」,是不是一種誤導?

客觀說,車企「蹭熱度」沒問題,但應避免的是什麼呢?是虛假宣傳、是誤導消費者。

「車載N95口罩」的提法,一提出就引起了專業人士的質疑和打臉。從專業角度講,車載空調濾芯,過濾防護效果無法等同於醫用N95口罩。

先說什麼是N95。N95是美國NIOSH(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標準,對非油性顆粒物「氣溶膠」具有95%以上的過濾效率,才能認定為N95。符合N95標準的口罩,稱為N95口罩。國內有自己的KN95標準,基本是一回事。

很多車企現在依照的認證標準就是「CN95標準「,是一家名叫「華城認證「的第三方機構,號稱推出「國內首個達到N95級別的汽車空調濾清器過濾效果分級認證」,其正式名稱叫CN95認證。

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的有點雞賊。CN95和N95隻差一個字母,乍一眼看上去挺像一回事。但是,華城認證本身就是一家企業,隸屬中汽中心檢測事業部。企業推出的一種認證標準要作為行業或者國家標準來推行,本身站不住腳。

而且,CN95的測試方法也被質疑,知名汽車空調濾清器供應商「科德寶」撰文指出其錯誤,其大意為:CN95的測試中,測試介質用的是粉塵。而非N95用的氯化鈉氣溶膠。相同濾芯,0.3微米的粉塵過濾效果要遠高於氣溶膠。如果粉塵的過濾效率達到95%,換成氣溶膠的話只有71%。

科德寶也指出:再高效的車載空氣過濾器,也無法有效隔絕病毒飛沫。車載空氣過濾器的設計是為了隔絕空氣污染,而非隔絕病毒。

此外有部分車企宣稱採用的「國標GB/T 32085標準」,也是空調過濾器標準,其測試方法和CN95相同。

說到這裡就明白了,一個是醫用領域標準,一個是空氣過濾器標準,兩者不是一回事,硬要扯到一塊兒,真不太合適啊!

但是,能否說車企就是在虛假宣傳呢?也不能完全這麼說。如果車用空調使用了高等級的HEPA濾芯,對於過濾0.3微米以上的顆粒可以達到95%甚至99%的效果,至少過濾個飛沫(大小在0.5微米以上)多數情況下是沒什麼問題的。所以嚴謹一點,應該說是接近「N95級防護」。此外,也有一些企業例如長安歐尚用的是《GB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標準,這是一個正規的口罩標準,更接近於醫用N95。

那麼,車載空調有沒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醫用N95級呢?其實技術上一點都不難,例如比亞迪和五菱轉型口罩廠,分分鐘就能批量生產N95口罩。但問題是,你願意每個星期都換一次空調濾芯嗎?

為何汽車圈會出這種事?

筆者以為汽車圈出這種事不奇怪。我們還缺乏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遠的不說,插電混動車百公里不到兩升油,這麼大的測試bug,這麼嚴重的誤導,不是一直堂而皇之被當作行業標準而推行嗎?C-NCAP這樣的五星批發部,不是一直都是汽車圈內唯一認證的專業碰撞測試機構嗎(中保研畢竟不是這個圈子的人)?

汽車圈為什麼要急急忙忙搞一個自己的CN95車規級防護認證?有需求就會有研發,有研發就需要有標準,有標準就會有話語權……這背後是什麼,可以自己想。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既然有標準可依,大家都這麼玩,我是圈子裡的一員,不遵守遊戲規則,不合適吧。

所以我以為,這個事情上,企業有沒有虛假宣傳?有一些。但基本上多數屬於「稀里糊塗落槌」。但與其爭論這個,還不如全行業攜起手來,儘快制定一套權威、公正、契合實際的評測標準。這才是當務之急(如果抗病毒真的是一種長期需求的話)。

反過來說,我們也無需矯枉過正。各家車企能夠緊蹭熱點、推出各種防病毒汽車,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技術進步。雖然車用空調濾芯的N95防護達不到醫用N95,但也能達到71%的病毒過濾效率。除了升級濾芯,紫外線燈殺菌、負離子發生器也開始大量裝備用於車內殺菌消毒。甚至有些車還裝備遠程一鍵車內殺毒等功能。這些裝備升級,也都是實實在在的。

最後說說

其實各種防病毒汽車的推出,我個人認為只是短期的一陣風。目前來看也並未引起市場的很大反響。隨著疫情逐步走向終結,也許這股風,只能在車市這條大河裡掀起一朵小小浪花。

再說,即使緊閉門窗,車本身也無法做到完全封閉,更何況還要經常開閉門窗,所以,N95級隔絕防護,「給車帶口罩」云云,或許也只是屠龍之技罷了。

關鍵是,車企能否這場爭議中吸取教訓,學會遵守營銷的邊界,避免不懂裝懂,再鬧笑話。這個邊界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實事求是。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線外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