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與古羅馬帝國,誰農業科技發達?重農抑商,海上貿易發達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2-28T11:13:25+00:00

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海上貿易發達東西方文明在時間的起源上有很多相似性,西方的古希臘對應的是東方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古羅馬帝國對應的是秦漢時期;秦朝與之後的兩漢,都是統一的大一統王朝,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動盪和分裂,如果按照西方帝國的叫法,秦漢兩

導語:秦漢帝國與古羅馬帝國,誰農業科技發達?從農業科技角度,分析秦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農業經濟思想,重農抑商,海上貿易發達

東西方文明在時間的起源上有很多相似性,西方的古希臘對應的是東方的春秋戰國時期,而古羅馬帝國對應的是秦漢時期;秦朝與之後的兩漢,都是統一的大一統王朝,期間雖然有短暫的動盪和分裂,如果按照西方帝國的叫法,秦漢兩朝可以成為秦漢帝國,其實現在部分史學家將秦漢兩朝成為華夏第一帝國。

在時間軸上,與東方秦漢帝國相對應的是,囊括整個地中海地區以及英格蘭半島的古羅馬帝國,秦漢帝國與古羅馬帝國共同構成了世界歷史的軸心,這兩個繁盛幾百年的盛世文明是其它各國民族所望塵莫及的,本文從農業科技角度入手,對比分析一下秦漢帝國與古羅馬帝國的農業經濟思想。

秦漢帝國的農業科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變革和土地私有化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由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過渡,傳統農業為秦漢時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農業科技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鐵農具的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鐵農具,《國語》記載「美金以鑄戟,惡金(鐵)以鑄鋤,試諸土壤」,這個時期鐵農具主要用於耕地的犁,翻土開荒的䦆,中耕鋤草的鋤,鏟地鋤草的鏟,還有翻地開溝的臿,到了秦漢時期,這些鐵農具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造,得到了普及應用,很大程度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耕作技術的發展。

  • 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的修建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發展農業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例如楚國時期的芍陂,魏國的漳水十二渠,巴蜀地區秦國修建的都江堰,秦國關中的鄭國渠以及靈渠,西漢時期白渠、龍首渠、漕渠等諸多的水利工程。

這些大型水利工程,不僅便利了交通,調節水旱災害,調節農業生產用水,促進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其中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至今還在發揮著調節農田水利的作用,而巴蜀地區更是因為農田水利工程的修建,成為天府之國和有名的糧倉。

  • 作物耕作與栽培技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菽粟取代黍稷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到了秦漢時期,小麥成了主要的糧食,菽就是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在缺少肉食蛋白的情況下,能夠滿足人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並且這種植物有肥地的作用,有利於耕地的輪作。

秦漢時期,還發明了土壤施肥技術,在作物品種上,實現了穀子與冬小麥的連作複種,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在西漢中期,還推行了代田法的獨特的農田結構,實行耕耨結合,能抗旱防風,用養兼顧,單位產量有很大提高,在農具上推行耦犁等先進工具。

西漢時期,耕作栽培技術採取區田法,在區內綜合運用深耕細作技術,施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這種高度精鍊的農業生產經驗,通過對土壤的改善,對農時的把握,以精細耕作為代表的傳統農業在這一時期基本成型。

此外,秦漢時期,在園藝和畜牧業上也有很大發展,在畜牧業中,大型牲畜用於役使,牛用於耕地,馬用於戰爭,小型家畜豬、羊、禽類等用於肉食;專門的相畜術已經出現,動物醫學學科得到一定發展;在園藝方面,全國各地都有栽培園藝作物,例如葡萄、楊梅、枇杷、桃、李、棗等,在蔬菜方面有韭菜、瓜、蔥、姜等;果樹和蔬菜栽培已經有大規模的生存。

古羅馬的農業科技

古羅馬的農業科技明顯要比秦漢時期早很多,早在公元前9世紀,在古羅馬尚未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了,牛已經用於農業生產,《荷馬史詩》中,就有鐮刀、鏟、鶴嘴鋤等農具的記載,這個時期,在農業科技方面從無到有,再到迅速繁榮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農業生產用具

地中海文明圈早在荷馬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鐵制的犁,古羅馬人在引進犁之後,對其進行改進,在木犁之上加個鐵犁頭,之後又在鐵犁之上加個犁壁,可以用來翻土;牛耕的推廣和鐵犁的廣泛使用,為古羅馬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羅馬時代,農業農具十分豐富,《農業志》記載的農具就有大車、鐵齒耙、榨油器、鐵叉、鏵犁、鐵鏟、鐵鍬、鋤頭,割草鐮以及斧頭等,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割谷器、打穀撬,寬鏵帶輪犁等先進的農具,由此可見,雖然是海洋文明,其農業技術還是非常先進的。

  • 科學利用土地

古羅馬時期的農業用地,不像我國中原地區那樣成片的,他們不斷開墾農業用地,擴大土地面積,除了開放沃土外,還對土地進行改良,通過排水開墾低凹濕地;他們築堰開渠將水引到沙地中,進行灌溉改造,同時開墾草地,在此過程中,他們掌握了中和鹽鹼技術,可以對鹽鹼地加以利用。

古羅馬帝國為了維持地力,採取休耕的方法恢復地力,採用二圃制農業,其恢復地力的方法就是在採用輪休耕地,在休耕地上播種綠肥,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穀類和豆類作物,同時古羅馬帝國在農業上懂得對糞肥的利用;不僅如此,他們還掌握了區分土壤質地的知識,將土地分為黑土地、紅土地、硬土、缺水地、白堊地、潮濕地等,因地制宜,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 作物栽培

古羅馬帝國在農業耕作方面,強調反覆耕,交叉耕,每年至少翻耕田地兩三次,收割後的初耕,先是曬生土層,再耕時要碎土平地,在播種前還要耕耙一次;他們能夠根據土壤的性質,選用重型犁或者輕型犁,根據土壤和氣候狀況進行保墒的耕作或重排水耕作。

在培育優良作物品種方面,古羅馬人在穀物收割時對其進行穗選,選取最好的種子,在作物栽培方面,古羅馬已經懂得培肥、灌溉和鋤草技術;不僅如此,古羅馬人還懂得利用農時知識來從事農業生產,注重農時,以利用農作物的生長。

  • 園藝作物

古羅馬在園藝作物,特別是經濟作物上的發展規模,要比同一時期的秦漢時期發達得多,規模要大的多,其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所創造的效益被各奴隸主所青睞,以橄欖和葡萄種植為主的經濟作物規模龐大,在農作物中的地位更是居於社會生產中的主要方面;比以穀物為代表的糧食作物更被當時的生產者優先種植考慮,在栽培技術方面,古羅馬帝國已經形成了繁育、栽培、採集、儲藏、加工等完整技藝系統。

  • 養殖動物

古羅馬的養殖業遠不如種植業那樣規模宏大,但種類很多,除了養殖豬馬牛羊,雞鴨鵝等畜禽外,還有兔子、蜜蜂、魚、睡鼠等養殖,在家畜的養殖方式上採取舍飼和放牧兩種方式相結合,同時注重對家畜的飼料、草料的種植和採集。

古羅馬的養殖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論農業》一書中,專門有關於畜禽養殖、畜禽繁殖的論述,還有動物遠緣雜交經驗的記載,例如,驢子與馬配種,生出騾子;與秦漢時期一樣,相畜術也得到一定發展,但動物醫學知識相對缺乏,而解剖學卻獨樹一幟;總之,古羅馬的農業技術為歐洲傳統農業奠定了基礎。

秦漢與古羅馬農業經濟思想

古羅馬與秦漢在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力上的差異,是由諸多源於造成的,既有農業起源不同的原因,也有社會體制的原因,又有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傾向于海洋文明,一個傾向於大陸農耕文化,但筆者認為,這也與兩大帝國不同的農業經濟思想有關。

  • 秦漢農業經濟思想

談起秦漢,就必須從春秋戰國談起,春秋戰國是我國一個大變革大動盪時期,也是歷史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以道家、儒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墨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思想流派,在思想文化領域形成百家齊鳴,百花齊放的精心。無論是崇尚禮儀,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的儒家,還是主張清靜無為,提倡無為而治的道家,兼愛的墨家,以及主張依法治國的法家,這些諸子百家思想都對秦漢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秦漢那麼在農業精神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呢?

商鞅的經濟思想,商鞅認為只有通過發展農業和軍事力量,才能富國強民,才能在諸侯爭霸時代中取勝,商君學派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以國家法令的形式保證從事農戰的人們對土地的所有權;其次,獎勵耕戰,以刑賞作為驅使人們進行農戰的手段,獎勵對農戰有功者。再次,對不從事農戰的人們或者階級以重稅賦的形式給予打擊,從而保證國家所有資源都用於農戰。

商鞅農戰理論,重視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對商業等其它行業給予打擊,成為我國重農抑商思想的開始,商鞅之後,韓非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確立了法家思想體系,他在繼承商鞅農戰論的同時發展了耕戰論,明確提出崇本抑末論。

呂氏春秋農業思想,《呂氏春秋》中的《上農》、《辯土》、《任地》、《審時》等四篇農論,成為我國傳統農學的奠基之作,內容涉及農業產生、農業技術、農業思想等方方面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重農積粟,大力扶植地主經濟發展,抑制工商業發展,統一度量衡之後,便於朝廷稅賦,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秦國統一後,步伐邁的太大了,致使某些環節,某些手段在協調上失控,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進程,也摧毀了秦帝國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這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兩漢經濟思想,西漢初期採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政策,在農業經濟方面,筆者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賈誼、晁錯,以及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桑弘羊的人的思想。其中,賈誼主張加強農業生產,這與法家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有相類似的地方。

晁錯則主張貴五穀而賤金玉,漢朝皇帝採用晁錯主張,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國家糧食儲備得到急劇增長;董仲舒針對地主官僚侵占農民土地的情況,提出限田主張,這一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政權的穩定,漢武帝時期桑弘羊的觀點在重農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工商業的作用。

古羅馬農業經濟思想

對古羅馬農業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想,主要有加圖農業經濟思想、瓦羅的農業經濟思想、科路美拉農業思想,其中加圖農業經濟思想主要是重視農田營利,他主張儘可能地用最少的生產資料來獲得最大的利潤,同時強調耕地的重要性,對如何利用好,保護好耕地有其獨到的見解。

瓦羅的《論農業》是古羅馬農業科學的奠基之作,他認為農業的目的在於農業生產和農莊經營上,農業是一種重要而又必要的技藝,其農業科技知識非常豐富,包括農莊知識,土壤知識,農時知識和農田耕作知識等,同時又認為牲畜是一切財富的起源,瓦羅開創了西方社會農業科學實驗的開端。

科路美拉繼承瓦羅農業思想,主張興辦農業學校,他認為,農業是古羅馬人自古以來的職業,主張精耕農業,在追逐農業利潤的同時,注重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中提高樂趣,科路美拉反對無節制地對奴隸進行壓制和剝削,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人道主義品質。

討論

筆者認為,從農業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古羅馬與秦漢時期在農業科技、農業經濟方面出現較大的差異;這與兩個帝國在農業起源上有關,古羅馬在占領古希臘城邦後,吸取希臘的經濟思想和生產技術,在保留古希臘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古羅馬人自己對農業生產及經濟思想的看法和認識。

  • 古羅馬田間管理不如秦漢

在農業技術上,兩帝國都有關於作物栽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記載,但在作物栽培上,秦漢時期採用的是中耕鋤草,區田管理,代田管理等耕作方法,是古羅馬所不能及的;同時,在糧食作物生產和科技方面,古羅馬和中國的秦漢時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兩帝國都面對土地兼并問題,秦漢時期對外軍事擴張有限,古羅馬軍事占領廣闊的版圖,為古羅馬人提供了可以轉嫁土地兼并危機的場所,在土地兼并問題上,採用的方法不同,古羅馬採用比較緩和的方式,而秦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時期採用疾風驟雨式的打擊;其實,兩帝國的認識能力不同和生產力水平不同,並不是由土地問題造成的,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

  • 秦漢精耕細作,古羅馬注重經濟作物

在農業經濟方面,古羅馬是一個擁有幾百年農牧經濟歷史的國家,畜牧養殖在社會生產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瀕臨地中海,沿海各國之間便利的航海交通,繁盛的海上貿易,使得經濟作物的種植比糧食作物種植更能賺取更大的利潤,因此,園圃業在古羅馬帝國比秦漢時期要發達。

秦漢由於受四周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可供開放的農業區域還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秦漢帝國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田地來供自己的子民耕種,在社會歷史現實面前,秦漢人民更多地以提供單位面積產量為目標,因而,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則成為歷史的必然。

  • 秦漢重農抑商,古羅馬商業貿易發達

為了保證更多的糧食生產,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秦漢政府在法律政策上,在社會輿論上都以糧食生產為主,對農業生產實行保駕護航,甚至不惜犧牲工商業為代價來獲取農業的發展。

而古羅馬帝國則不同,由於大規模的戰爭擴張和殖民地行動,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並沒有對任何產業實行限制,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產業都在各自的獨立軌道上發展前進,特別是地中海優越的交通條件,優越的貿易環境使得古羅馬帝國在商業上有很大的發展。

綜述

筆者認為,作為當時東西方兩個影響力最大的帝國,古羅馬和秦漢農業經濟思想對後世的農業發展有很大影響,東方的秦漢農業思想更多地體現在農業政策上,古羅馬帝國在農業思想、農業技術與秦漢帝國存在很大差異。

在農書方面,古羅馬的三部農書無論是體例,還是數量範疇方面都與秦漢農書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農業技術的傳承上,更是不能相提並論,古羅馬衰亡之後,西方社會進入了漫長的中世紀時期,而秦漢之後,中國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動盪亂世,在隋唐時期又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在農業發展上,特別是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上,古羅馬帝國不如秦漢帝國來得深刻,農業思想不系統,農業技術發展體系完全,同時,古羅馬帝國在國家內部,對城邦之間,民族之間採取差別對待的政策,一旦面臨外部威脅,強大的羅馬帝國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秦漢帝國一直以農為重,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農業發展,糧食富足,這也是秦漢帝國能夠強盛數百年的原因,正是對土地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我國的農耕文明才能得以延續千年,華夏文明才能保持千年延綿不絕。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農業文明史》、《國語》、《論農業》、《史記》、《荷馬史詩》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