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日照史——日照文物古蹟丨牌孤城遺址

文旅日照 發佈 2020-02-28T11:28:51+00:00

牌孤城遺址牌孤城遺址位於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村北,距離村子約1500米,因處牌孤山南麓而得名,為戰國時期的兵營遺址。

牌孤城遺址



牌孤城遺址位於五蓮縣街頭鎮遲家莊村北,距離村子約1500米,因處牌孤山南麓而得名,為戰國時期的兵營遺址。牌孤山,又名盆谷山,乃黃草關南端要地。黃草關被乾隆版《諸城縣誌》形容為「要害地」,為「縣境中條山之襟喉」。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為齊、莒、楚三國邊境地,其峰巒起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由莒、楚入齊的交通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而牌孤山與九仙山東南之惡山口,如同黃草關之犄角,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據光緒版《日照縣誌》載,牌孤山「有營壘遺址,傳為李睦營」。據乾隆版《諸城縣誌》載:「相傳戰國時,孫臏敗李睦、袁達、獨孤陳於此。」戰國時期,牌孤山是楚齊邊界要塞,李睦、袁達、獨孤陳占據於此,騷擾危害齊國的百姓,後孫臏前來降服他們,並將此城劃歸齊國版圖。牌孤山頂的斷碑上,仍留有一些模糊字跡,記載著孫臏的軍功業績。

雖經兩千多年自然剝蝕,故城範圍仍然清晰可辨。四周城牆為夯土修築,結構特別堅硬。遺址地勢北高南低,基本呈長方形,東西長約為365米,南北寬約為205米,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東面有城牆殘基,高約3米,基寬約6.5米,頂寬約3米。東南角最高處5米,底寬9 — 12米,頂寬l — 1.5米,為沙土夯築而成。夯土層厚約12厘米,夯窩直徑8 — 12厘米,深5厘米,夯窩間平均距離6厘米。

城東西側各有一排長方形土坑,每坑長3.5米,寬2.5米,深約1.5米,各坑間隔10米左右,沿山腳綿延而去,形成一道防禦線。考古人員實地勘察,其東北部城牆夯土尤其堅硬,上面寸草不生,被風蝕之突出部位,敲擊有聲;城下為季節性小河溝,每逢暴雨季節時,水深可達1米左右,能直接沖刷城牆,除底部被蝕有1米縱深的懸坑外,其餘部位均保存完整,可見城牆修築之堅固。

故城西側與南側城外,有護城河環繞其間,城北牌孤山前有古道相通,城東北約500米處,有一地名曰「百將口」,城北牌孤山上有點將台,傳說孫臏曾在此點將。據《五蓮縣地名志》載,北匠口,系自然村,屬遲家莊村民委員會。……清光緒十四年(1888),李宗春從遲家莊遷此立村。因地處隘口,相傳古時曾有百員大將把守,故取名曰「百將口」,後演變為「北匠口」。

自 20 世紀 50 年代發現至今,牌孤城遺址陸續出土劍、戈、鏃、璽等多種青銅器和陶器。1964年11月,這裡一次出土13枚戰國銅璽,現留存有8枚, 上鐫篆書「左桁正木」四字,為國內罕見的文物珍品,珍藏於五蓮縣博物館。古時「桁」通「橫」,「左桁」為地理上的東西向。「正」作為主體與「副」相反,當為古代官名。從字意上講,「左桁正木」即齊國東境首長。還有一說認為,「左桁正木」即「左桁(橫)正(征)木(璽)」,是左橫關卡用來徵稅的璽印。如果第一說講得通,那麼「左桁」「左關」分居東西,相距250里左右。據此推斷,「左桁」「左關」當同為齊國東部沿海一帶重鎮。

據《齊魯歷史文化叢書》載,牌孤城系齊長城戰略防禦最後一道屏障,牌孤城一線則是齊長城最後一道防線,而牌孤城就是這道防線上的重要據點。有學者據出土文物推究,並結合其地理地勢分析,牌孤故城應是齊國東南沿海要塞之一。如今,在遺址城牆及地表層,隨處可見文化堆積。1979年4月,牌孤城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日照文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