안녕하세요、こんにちは、hello……洋居民匯集的聯洋社區這樣戰「疫」

周到客戶端 發佈 2020-02-28T19:21:27+00:00

在上海的很多社區,你好可能只是「你好」,但在浦東花木街道的聯洋社區,你好可以是「你好」,也可以是「hello、안녕하세요、こんにちは、Bonjour」…

在上海的很多社區,你好可能只是「你好」,但在浦東花木街道的聯洋社區,你好可以是「你好」,也可以是「hello、안녕하세요、こんにちは、Bonjour」……因為這個居住著5萬居民的大型社區,有8000多位洋居民,來自全世界各地。

「新冠」疫情當前,如果要問這些歪果仁在聯洋生活得怎麼樣,有一群人特別有發言權,他們的名字叫作「涉外社工」。

楊高中路2797號3號樓,聯洋社區涉外服務站的所在地。「你稍微等等我,我把公眾號先發布下,」站長金韻一邊招呼周到君,一邊趕緊處理工作。

■金韻為右邊穿格子羽絨服者。

同一個告示,在這裡卻被翻譯成英語、法語、日語、韓語等四種不同的版本,因為這裡是浦東乃至上海最為國際化的社區之一。服務站成立之初,生活在這裡的外籍人士不過5300多人,短短几年間,這一數字已經增至8000人。

金韻和她的8位同事共同撐起了這個服務站的工作日常,除了服務站的輪流值班,每人還分別對應聯洋社區的6個居委會,藉助服務站和居委會的雙重平台,具體了解外籍人士的需求,為每戶外籍居民提供貼心服務。

「很多人以為涉外社工只服務外籍人士,其實是美麗的誤解,我們和普通社工沒什麼不同,主要根據居委所轄小區來提供服務,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還是中國人,只是因為語言上的優勢,服務對象中又多了一些外籍人士。」

曾在一家外企工作的金韻是2013年加入服務站的,被問及做社工和之前職業生涯的最大不同,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在社區你能很深刻地感到:奉獻不是隨口說說的,是真的一步步走出來,一件件事情做出來的。」所以,以前的她下班時間就關機,但在社區工作,經常晚上十一、十二點還為居民的某件事而到處聯繫。

今年尤其如此。農曆新年期間,金韻和她的夥伴們都忙著在自己的朋友圈,在居民的微信群里轉發關於「新冠」疫情的信息,科普預防提示。唯一不同的是,這裡使用的語言可能是韓語、也可能是英語或者日語。

和同事一人對應一個居委、若干小區不同,身為站長的金韻,她的服務對象遍布金色維也納、御翠園、仁恆河濱城、吉雲公寓等聯洋各小區,也是夥伴們遇到「疑難雜症」時首先想到的求助方。為了方便溝通,在徵得對方同意的情況下,她為這些洋居民組建了一個個的微信群。

前陣子口罩預約登記,純中文的操作介面可難壞了不少洋居民。於是,他們第一時間找到了服務站,在涉外社工的幫助下,完成了預約登記。「大概一百多戶外籍住戶吧,也沒有仔細統計過,實在是手頭事情太多了。」因為疫情防控的關係,服務站的輪流值班基本上都是由金韻和另一位同事輪流承擔,其餘7位「涉外社工」都一頭扎進了社區,為社區守好門、管好人、做好事。

除了「涉外社工」的專業化操作,在聯洋社區的不少小區,居民們也自發加入志願者隊伍,助力社區戰疫。

比如陸家嘴中央公寓,1002戶住戶中有近100戶為日籍人士,這兩天陸續返回上海。公寓所屬東城第八居民區書記宋燕仁告訴周到君,為了免於溝通不暢造成的信息漏報,小區一名日語流利的樓組長楊敏站了出來,錄了一段日語提醒,用小喇叭在出入口循環播放。

「小區的仁恆物業也十分給力,派出了會日語的物業管家,和社區工作者一一上門,提醒這些日籍住戶及時填報信息登記,儘量避免外出。」

除了熱心的本地居民相助,一些外籍住戶也十分熱情地站了出來,給了金韻、宋燕仁這些一線社區工作者最溫暖的支持。

比如聯洋一居委的住戶伊萬,他是俄羅斯著名的鋼琴家,也是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疫情發生期間,他雖然身處於俄羅斯,卻心繫中國。得知疫情發生後,他跑遍了莫斯科的各大超市與商場,購買了許多口罩,並通過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捐贈給國內。

「你看,這都是這些可愛的歪果仁傳給我們的加油視頻。」金韻的手機里,存儲著許多外籍居民在家中自發拍攝的加油視頻,「覺得累了,就拿出來看一下。」

而這些人,只是聯洋社區所屬花木街道社區一線工作者的縮影。

疫情發生以來,花木街道167個小區門口,都有著社區工作者駐守的身影,盡責測溫、送上「靈魂三問」;小區內,到處能看到這些忙碌的社區工作者身影。牡丹一居委由於租戶多,居委會一一上門排摸租戶信息,準確掌握小區人員情況。面對隔離戶的日上需求,志願者隊伍每日為隔離戶派送生活物資。對於門口的快遞,志願者接棒完成消毒、分揀……

除了守好門、管好人、做好事,軟服務上也不斷推陳出新——每天的微信公眾號上,都會推送運動小視頻和減壓小課程;一封封《告居民書》提醒大家千萬要摒牢,按捺住蠢蠢欲動的心。2月26日,花木24小時防疫心理關愛熱線正式上線,有專業人員在電話那端守候,引導居民釋放壓力、疏解情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