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杜甫詩《登高》學習案

2020年考試 發佈 2020-02-28T19:25:01+00:00

《登高》學習案一、作者介紹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親朋凋零,孤零零地獨自去登台,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

《登高》學習案

一、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3.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課後練習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潦倒(liáo) 多財善賈(gǔ) 傳記(zhuàn) 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 前後相屬(zhǔ) 伺候(cì) 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 人才濟濟(jì) 靜謐(mì) 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穩操勝券(quàn)

A中「杳」讀「yǎo」; B 「鬢」 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 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

A.渚清沙白鳥飛回 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 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 萬里:這裡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3.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並不孤獨。

4.熟讀、理解並背誦(高考必背篇目)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裡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著霜雪。繁,這裡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裡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5.首聯寫了哪些景?景的特點如何,給人怎樣的感受?

風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獨   猿嘯-哀   鳥飛回-孤獨。 

詩人登高看到的是一幅肅穆悽愴、肅殺悲涼、空曠遼闊的秋天景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鳴,淒切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洶湧澎湃,奔騰而來。

寫出了登高見聞,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後文抒登高所感、寫內心之愁做鋪墊。 

6.請分析詩中「無邊」「不盡」兩個詞語的妙處。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江洶湧的場景,更能讓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與下聯「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詩人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樹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答出一點即可。 

7.宋代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試作簡要分析。

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親朋凋零,孤零零地獨自去登台,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常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