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2-28T21:15:38+00:00

光明日報北京2月27日電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後,我國科學家再次刷新探月紀錄——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的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光明日報北京2月27日電(記者楊舒)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後,我國科學家再次刷新探月紀錄——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的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該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獲悉,該台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任務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進行直接就位測量,獲得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和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科學家表示,月球背面地下結構被首次揭曉,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將極大提高人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並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該科研團隊介紹,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形成於前酒海紀,直徑約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岩填充。

嫦娥四號月球車的測月雷達好比一台給月球做CT的設備,於月背著陸次日早上開始進行地下探測。最終基於前兩個月晝期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研究團隊計算分析出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並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路徑,在深度40米範圍內,識別出3個不同的地層單元。

分析顯示,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有碎石層和碎石堆;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而在深度40米以下的地區,雷達信號微弱,科研團隊結合區域地質歷史,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岩覆蓋在月表以下大於40米深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