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與高句麗的恩仇二十年

品歷史說故事 發佈 2020-02-28T22:50:12+00:00

要說這高句麗跟中原王朝之間也早就有過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三番五次與中原開戰,不過,哪怕都城被屠,高句麗還是充分發揚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死皮賴臉愣是不亡國。

隋朝是中國古代自晉朝以來的又一個統一王朝。眾所周知,隋煬帝曾三次征討高句麗,此舉無疑削弱了大隋的國力,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不過,不知各位有沒有好奇,這之間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這一切要從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說起。是年年末,剛剛從南線戰場班師回朝的隋文帝接到營州發來的「賀電」:高句麗軍偷襲遼西,守軍傷亡慘重

要說這高句麗跟中原王朝之間也早就有過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劃掉!!!),三番五次與中原開戰,不過,哪怕都城被屠,高句麗還是充分發揚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死皮賴臉愣是不亡國。

現在九州初定,亂世中發家的楊堅,前半生過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難道怕這麼一個撮爾小國?「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隋文帝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立即點兵三十萬,由漢王楊諒領水陸兩軍浩浩蕩蕩開始反擊。這場大戰的勝利看似毫無懸念,最後的結果卻頗具戲劇性:隋軍行至榆關(今山海關)時,突發大疫,走水路進攻高句麗首都長安(你沒看錯,就叫長安~)時又遇狂風。大軍折損極大,死者十之有九。高句麗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持續騷擾,就是堅決避免與隋軍大部剛正面。加之「饋運不繼,六軍乏食」,是年六月,隋軍開拔,九月即鎩羽而歸。這是隋文帝軍事生涯中少有的慘敗

沒過多久,隋文帝偉大的一生就宣告落幕,並沒能等到高句麗歸順的那一天。他的兒子楊廣乾脆利落地干翻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楊勇,如願登上皇位,是為隋煬帝



隋煬帝登基後,秉承父皇遺志,心心念念給自己的老爹報仇雪恥。不過,在此之前,他做了一件大事——修運河!他先後下令修造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京杭大運河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造運河,全長2300公里,修造歷時五年,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一線貫通,堪稱一大奇蹟。此舉在史學界褒貶不一,不過筆者更傾向於好的方面。單就戰爭方面來講,直達的水路顯然比陸路更加快捷,這使得大隋迅速從全國徵調大軍百萬,後勤補給也得到了充分保障。順帶還除掉了契丹、琉球、吐谷渾等潛在威脅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以「蕃禮頗闕」為由,率大軍113萬親征高句麗。遣右武衛大將軍宇文述,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雙管齊下,領水陸大軍,直搗長安城。不料遭到高麗人的頑強抵抗,狡猾的高句麗人繼續貫徹「游擊作戰十六字訣」,打得隋軍節節敗退。再加上隋煬帝昏招連出,先是一開始要求隋軍強行修橋渡河,後來竟然要求隋軍的一切行動必須事先向他請示,這個新規矩導致隋軍數次貽誤戰機。眼看隋軍傷亡慘重,隋煬帝只好下令退兵,一征高句麗宣告失敗。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不甘心就此失敗的隋煬帝調兵十萬,再度發動了針對高句麗的戰爭,此次前線的進展還算順利,沒想到卻後院起火:柱國楊玄感發動兵變,採用謀士李密之策,指揮叛軍共計八千餘人,全力攻打東都洛陽。東都派出河南贊治裴弘策領兵拒之,然而時東都武備鬆弛,裴弘策部屢戰屢敗,倉皇回逃。

好在東都留守樊子蓋據城死守,楊玄感久攻不下。是時隋煬帝已然帶兵回援,隱隱對叛軍形成合圍之勢。楊玄感軍看似聲勢浩大,實則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戰鬥力極其低下,只能且戰且退,最終在皇天原大敗。楊玄感驚懼不已,自刎而死。此次兵變雖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卻對前線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分散了前線的兵力,間接導致了對高句麗二次用兵的失敗。

614年,隋煬帝又双叒叕一次出兵征討高句麗,此時的大隋早已是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天怒人怨,百姓不堪苛政的壓迫,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的烽火迅速燃遍了當時全國的大部分地區。資治通鑑對當時全國形勢的描述是「群盜蜂起,不可勝數」。

巨大的傷亡也使前線將士的厭戰情緒空前高漲,高句麗因連年的戰爭亦元氣大傷,於是請和,隋朝方面也無奈同意。

至此,大隋王朝與高句麗之間時戰時和,歷時二十多年的戰爭宣告結束。公元618年,江都兵變,隋煬帝被叛軍殺死於江都行宮。隋王朝也隨之覆滅。其實,民心盡失的隋煬帝早該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人誠不我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