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 | 法考江湖風雲錄——蔣四金

蔣四金法考 發佈 2020-02-28T03:28:41+00:00

當時司考培訓火到什麼程度,可以通過這幾個現象大家看一下,當時萬國的收入是新東方的幾倍,當年一個接電話招生的,不用主動打電話,就接學生來報名,接電話的客服一個月都可以有上萬的月薪,當時北京房價才幾千,在海淀區幾乎是第一個有了一棟樓的教育機構,20年前的培訓費一個人就5000-100

之前答應大家寫的法考江湖,現在來了。這篇文章就是和大家聊聊我了解的法考培訓行業,基本就是感慨和八卦。

如果往年已經領證,還在關注我的,也可以看看後面這兩年的變化,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寫寫你的感慨~

2019年機構最大的變化就是指南針竟然沒了,指南針近兩年勢頭很猛,書質量也好、報班人數也沒下降,老師也很優秀,甚至連我們自己帶班很多科目也用的是指南針的老師,這幾個老師幾乎是目前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但突然說沒就沒了,外面的人可能不知道,但其實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且看下文分析。



一、法考培訓的跌宕歷史

法考最早叫律考,顧名思義就是做律師的人需要考,後面改革成司法考試,範圍從律師擴大到法官、檢察官這些司法職業都要考,2018年改革成法考,範圍從司法人員,由擴大到執法、立法人員都要考。培訓大概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一)教授大咖的混亂

在律考時代,授課老師都是教授、博導,甚至有機構可以請到命題人親自授課,現在網上都還搜得到一些出題人講課的音頻,那會的押題才叫押題,講課的就是出題人,押題能不准嗎?行業的混亂可見一斑,後面這些命題人被明令禁止出來授課。

那個時代其他階段的授課老師基本都是教授、博導這個級別的,但並不是這個級別的老師或者是命題人講的就一定好,命題人精力和時間都有限,講的也比較難,課時有限,只能大概講講,如刑法課在高校基本要上兩個學期,法考培訓就五天,命題人有沒有專業訓練過,講的就肯定不全,連一半都講不完,就開始劃重點了;台下聽眾不是高校基礎好法本的學生,很多是在職基礎差的,命題人講的難,太理論,聽不懂,時間又不允許深入的全面講,所以效果自然很差,但命題人押題准,說哪裡考哪裡。

其實那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各個大咖並不隸屬於這個機構,只是兼職講課拿點課酬,所以不會把司考授課當作自己的事業,只是隨便講講,沒有用心,而各個機構的人也是求這些大咖的姿態,根本無法考核各個老師,所以出現了各種無法接受的矛盾,老師憑藉自己的喜好講,自己不擅長的部分就跳過讓學生自己看;這些老師在高校行政事務繁雜,經常改時間,在職的學生好不容易請假來聽課,老師卻不來,甚至還有老師喝醉了還來講課等;這些「大咖」掉鏈子對於培訓機構是致命的,尤其突然調課,根本沒辦法安排,學生鬧事的也不少。



(二)萬國和眾合的頂峰

在這些「大咖」掉鏈子的時候,就有一些帶班的研究生、博士出來扛著壓力講課。老師不來,他們就上;老師講了學生聽不懂,他們就給學生開小灶講;老師跳過的部分他們來講,老師講完他們帶著講卷子,給學生總結知識點

他們授課很用心,通俗易懂,很受學生歡迎,當然應試效果也很好。在「大咖」掉鏈子的時候,他們抓住了機會,靠自己的實力取代了當時這些「大咖」,司考培訓在他們的開創下,也非常火熱,於是就有了當時最火的機構——萬國,這也是法考最老牌的機構,當時那一批代表人物有李建偉、駱勇、汪海燕、林紅潮等,後面這些人在學術上也非常有造詣,很多也是博導了,但在當年講課的時候,很多人還是只是在讀研究生、博士。在當時只是研究生、博士的他們可以取代了那些博導「大咖」,可見學歷不是重點,重點是你對授課的用心,對學生的用心。

當時司考培訓火到什麼程度,可以通過這幾個現象大家看一下,當時萬國的收入是新東方的幾倍,當年一個接電話招生的,不用主動打電話,就接學生來報名,接電話的客服一個月都可以有上萬的月薪,當時北京房價才幾千,在海淀區幾乎是第一個有了一棟樓的教育機構,20年前的培訓費一個人就5000-10000+,二十年後,現在大部分機構也還是這個價格,而且萬國當時在全國迅速擴充了很多分校,甚至在新東方都還沒上市的時候,萬國已經準備上市了,什麼都弄好了,三年的稅都補齊了。

可造化弄人,在上市工作基本準備完畢的時候,李建偉老師帶著基本全部老師出走,成立了眾合,不僅帶走了幾乎全部老師,很多各地分校的負責人也在李建偉老師振臂一呼之下,一起離開萬國,很多分校昨天還是萬國,今天就換成眾合的牌子。

萬國上市自然就失敗了,元氣也被大傷,但並沒有滅亡,畢竟萬國依然有知名度,也有管理模式和市場的沉澱,老師只是萬國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一線老師被李建偉老師帶走後,很多二線老師在萬國也有了機會,當然,李建偉老師也帶不走全部,也留下了部分一線老師在萬國;像萬國當時還有韓友誼,陳少文,季宏等老師,而且一些機關單位培訓還是比較認機構,不太認老師,所以萬國依然有市場。

當時市場基本就是萬國和眾合兩家獨大,兩家在搶市場。在各個高校,萬國在哪弄講座,眾合也在那弄,但大趨勢還是眾合上升的更迅速一些,主要原因是眾合才成立的時候,各個老師都是股東,自己的公司就非常賣力了,講民法的李建偉老師甚至那會都會加課把商法也一起講了,上課充滿激情,李建偉老師在當時的市場影響力,現在看來都還沒有人可以超越;還有刑訴的汪海燕老師也是頂級的存在,在我看來到現在也都沒人能超越,課程邏輯清晰,法理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沐春風,他的五年前的課,現在聽起來都是頂級的,現在講課的向高甲、楊洋、肖沛權都是他的學生,他們用的刑訴講義基本都是他的基礎上加工優化的。李建偉老師現在是博導,商法學會副會長,汪海燕老師也是非常年輕就評上博導,十大傑出法學家,刑訴學會秘書長,沒大問題就是下一屆刑訴學會會長,還有陳景輝老師講的法理學也是非常精彩,現在馬峰老師就是陳景輝老師的學生。

但大江東去浪淘盡,現在萬國線下市場做的少了,很多分校都撤了,最開始創立的眾合老師也都在學界有所成就,現在基本也不講課了,但他們的學生也都成為市場上獨當一面的老師,如向高甲、肖沛權、楊洋老師都是汪海燕的學生,孟獻貴老師是李建偉老師的學生,馬峰老師是陳景輝老師的學生。

他們開創了司考培訓的高峰,但也埋下了兩顆對這個市場非常不利的種子,就是價格和名師化模式;兩個機構競爭之下,價格慢慢就越來越低,沒有一開始萬國一家獨大時候的高價輝煌,名師出走自己做機構可以有那麼大的成就,機構大部分流量都在老師,老師就是機構的核心或者說唯一。



(三)三校名師和盜版

和萬國和眾合的同時期,還有一個規模大一些的機構「三校」,它的老師基本不獨家,很多地方機構也加盟三校,用它的老師;現在厚大、瑞達的很多老師基本都是三校出來的,包括鍾秀勇、劉鳳科、李仁玉、鄢夢萱老師等,其實這些這些老師非常有實力,但眾合、萬國各個科目都有自己一線老師,他們就沒太多機會,只能在三校和外面各個機構講。另外三校比較出名的,就是曾動用過一些關係,請了部分出題人出來講押題班,所以他的押題班也火爆過一段時間,一票難求。

這些老師由於是各個地方機構自己請(不像萬國、眾合是總部統一安排),所以講的甚至比那些大機構更好,甚至影響力超過了全國性的機構。因為如果講的不好,各地機構下一年就不請,課酬都是和每家機構協商定的,需要有一定的實力和受歡迎度才可以漲課酬;所以這些老師會比全國性機構老師更「賣力」些,對授課和學生也更用心些。

當時的市場,萬國和眾合最好的老師都是獨家,各地分校也基本都是直營,但還有很多地方機構也在做法考培訓,雖然沒有萬國和眾合的全國規模,但由於有地方資源,也是自家生意,所以做的也不差,這些地方機構也需要名師,地方機構全部加起來也不亞於全國性機構的影響力,所以各個地方機構極力推這些老師,這些老師也賣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另外還有一個大家看不到的戰場:盜版。那會網際網路在發展,眾合萬國的老師都獨家,所以查盜版很好查,如李建偉老師的課,只要不是眾合官網,肯定是盜版,但不獨家的老師就很難查,如鍾秀勇老師的課哪個機構都有,鍾秀勇老師不查,其他機構沒辦法證明是自己的;當時眾合和萬國也很賣力的查盜版,有個叫新九州還是什麼的盜版網站的人被眾合聯合公安部門抓了,判刑了,所以那會盜版網站都不敢更新眾合的資料,萬國的盜版也幾乎沒有。所以盜版資源基本也都是這些老師,聽的學生多了,自然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



(四)厚大、瑞達的學習包

在上面的大環境下,這些老師授課賣力,線上盜版也都在用這幾個老師,所以這幾個老師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很受歡迎(大部分學生備考都是用盜版,不太會報面授),於是在13年左右,出現了一個機構叫厚大,當時它把三校這批老師全部壟斷(鍾秀勇、劉鳳科、徐金桂等),它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學習包」,據說是請教了個360的人提出的,至少很像360模式。

學習包這個模式的理念是把其他人都收費的東西免費,而且這個東西要是核心需求,靠這個來擴大用戶量,在靠其他東西收費,如360殺毒免費,但廣告收費。所以厚大的學習包模式是課免費,誰都可以來聽,就在官網放著,你不買書也可以聽,但書收費,而且不是單本收費,是打個包,靠賣書擴大影響力,然後刺激報班。

這個理念當時非常成功,基本一兩年厚大就迅速成為影響力第一的機構,而且面授班也爆滿,後面第一個跟著出類似學習包的是華旭,也是課免費,但書收費,現在左寧,戴鵬等老師也是在那會出的書,華旭的知名度在那會也突然上升了一段時間;現在幾乎所有機構都有學習包,都有免費課,這個模式為什麼可以成功?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

1.符合消費心態,書肯定是備考必需品,而且肯定要花錢,之前用盜版課件的學生也會花錢買書,盜版課件也要幾百,書也要幾百,如果花錢買書,課也有了,兩全其美。

2.學習包第一年出的時候其實不貴,就四五百塊,和一般的書和題加起來差不多,而且你花一次錢,就買齊了,後面陸續寄給你;書和題全套都有,課也有,不用再操心找資料,等著收貨就好,只願意花幾百,不願意花幾千上萬報班的群體是多數,這個市場空白就被學習包填補了。

3.之前靠盜版積累起來的線上影響力【注意:這是成功的關鍵,沒有這個,任你再免費,書白送也沒人學】。當時網絡上三校的幾個老師知名度很高,盜版課幾乎全是這些老師的,盜版影響力比正版大十倍,其他全國性機構盜版課基本沒有,所以這幾個老師課大家都在找,突然有個機構免費了,自然都來這個機構聽,一看書也不貴,就買一套吧,所以能夠迅速火起來,而且當時厚大第二年也就把這幾個老師獨家了,自然學生就都來厚大,知名度起來了,報班的人自然就多了。

其實這個模式的核心是最後一個「名師的線上影響力」,如果有機構把這幾個老師都壟斷了,也可以火,學習包模式只是一個催化劑,學可以讓「名師效應」迅速擴充,並且有填補了消費能力只有幾百元的市場空白。如果沒有影響力,絕對火不了,否則誰弄個學習包就可以火,成功來的也太容易了,後面其他機構也陸續出學習包,火的能有幾個?其他各個培訓行業也有人弄學習包,也都失敗了,現在瑞達的法碩學習包也賣不過官方教材考試分析,也是這個道理,在那些行業,沒有名師效應和知名度。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厚大大火大熱才兩年,劉鳳科就帶著其他老師集體出走,成立瑞達,而且還把三國法楊帆老師也拉上獨家了,三國法楊帆老師從沒獨家,不管誰做老大,楊帆始終是楊帆,萬國,眾合,厚大都沒能讓楊帆老師獨家,大部分考生三國法都會學楊帆老師的課,很多名師都被長江後浪推前浪淘汰了,或自己精力去做學術,搞律所不弄法考了,但楊帆老師始終是三國第一,十幾年從沒下滑過;我後面都聽過其他三國法老師,其他老師講的也都挺好,但楊帆老師已經占據市場數十年,實力也沒下滑過,其他老師想超過她實在很難,考生也不會在三國上花太多精力,跟他就夠了。


瑞達也是採用厚大的學習包模式,在所有老師都出走的情況下,沒有懸念的,瑞達學習包第一年就是市場第一。雙十一促銷後,買的學生太多,新成立的機構沒有管理和市場經驗,印刷和出版這些人管的也很差,倉庫也是混亂的,所以前兩年都遇到發貨危機,比承諾的發貨時間晚了幾個月,大批學生網上維權,甚至有些新聞網站都報導了,官方說是環保影響印刷,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前期準備和內部應急管理跟不上,其他機構的書都是正常。

瑞達老師走了,厚大的圖書也在逐步下滑,但厚大前兩年積累的資金和市場還在,也在找了其他老師頂替,也收穫了一批很優秀的老師,如鄢夢萱、向高甲、羅翔老師等,所以後期也沒有太大問題,基本也在持續發展。

現在倒回去看,厚大當時可能以為是學習包這個模式牛,換老師也不怕,其實市場證明了,學習包只是催化劑,核心還是名師,學習包不牛,是老師牛。

但學習包模式並不是像表面的那麼好,背後有無法調和的矛盾,如越來越厚,大部分學生都學不完,學習包課免費了,機構的核心業務,上萬的面授班,網絡班還有價值嗎?和學習包就用一樣的課和書?還是有什麼不同?我在後文再做我的思考和評析。



(五)攪局失敗的指南針

之前,上律指南針一直以自己獨立的姿態發展,不參與前述的競爭,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產品,很早之前是一套法條彙編比較出名,但後面看法條的學生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老師的書很多都涵蓋了法條,沒時間看,自己看書的學生太少了,都喜歡聽課。還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師資,如杜洪波,柏浪濤老師都是一直在指南針獨家。

上律指南針還有一本王牌教材,柏浪濤老師的《刑法攻略》,無論學習包多火,買的考生也非常多,在大部分年份都是單本銷量最高的法考圖書;其他刑法老師也非常優秀,書也不差,甚至單純論講課而言,有些老師甚至比柏浪濤老師講的更有激情,更有趣,更受學生歡迎,但為什麼柏浪濤老師的書一直經久不衰呢?

1.書的質量高,印刷、排版、紙張都很好;寫的邏輯清晰,重點明確,沒有多餘的擴充;理論都會有例子說明,基礎差的也能讀懂;內容也不多,能接受;一小段通俗的解釋,配幾個例子,舉幾個反面例子,最後有些梳理總結,這樣比大段大段的理論或法條要通俗很多。

2.出版的早。柏浪濤老師一直不太參合這些機構老師競爭,每年只講一小部分課,精力多在學術,所以花在書上的時間也很多,交稿早,書出版的也是最早,每年基本才考完就可以買到第二年的書。幾乎所有考生第一個科目都是刑法,所以就先買柏浪濤老師的書。

3.這本書積累了十幾年的口碑。學習包之前各個老師出書就隨便寫寫,複製粘貼很多經典教材,機構上面授是用內部講義,這個會質量高很多,學習包競爭之後,各個老師才花很多時間在書上。但柏浪濤老師不管是面授,還是後面學習包都是用他的書講,不管模式怎麼變,柏浪濤老師就一本書,一本題,雖然指南針不像其他機構那麼火,但十幾年的堅持和沉澱,聽和看的考生怎麼也有幾十萬,這個是其他書無法比擬的。

4.模式和價格便宜,刑法攻略是一本書搭配一本題,這個模式很好,基本學完就可以做題,和書配套;書和題兩本才60來塊(指南針沒了後這本書好像有漲價),大部分人都會買,身邊的法科生大部分書和題都是買盜版,但柏浪濤老師的基本都是買正版。

上面是柏浪濤老師書能夠火的幾個原因,有些人也分析我帶讀和推薦也是一個原因,但我個人覺得我最多也只是一個催化劑,本身這個書的質量和沉澱是基礎。

回到指南針,指南針雖然沒有大火,但在學習包激烈競爭下自己也穩定發展,中間更換過幾個老闆,後面上律指南針改名龍圖指南針就是被人收購了,收購後的發展模式令人震驚,完全不合邏輯,前面以為是高端操作,現在看來只是賭博。

ps:其實學習包火了,其他機構短期內都沒有受太大的影響,招生都沒有下降,因為學習包帶動的消費群體是只願意花幾百塊買書,之前買盜版複習的群體,自己買書複習效果本來就差,想報班的肯定還是會報班,所以其他機構的面授班基本沒影響。

指南針被龍圖收購後,第一步開始就是收購老師,他收購的方法是高價,大約是市場價2倍的價格,而且不需要獨家,但課酬不是先給,是之後再給。

我和老師聊天,他們說指南針找他們談的模式是這樣的:

某老師說「我上課的課酬大概是1萬1天」(老師心想,先報1萬,可能會被壓掉2千塊,如果課多的話,8千也可以去上)。

指南針說「我給你2萬」。

老師一下就懵逼了,心想:我靠,從來都是壓點課酬,這TM還給我加課酬啊?然後就問「是不是要獨家還是有其他條件?」

指南針說「沒有,就給你2萬一天,不用獨家。」

老師就更懵逼了,總感覺怪怪的,但這條件,沒有理由不答應啊,又不傻。

於是很多老師就簽了,指南針靠這個籠絡了市面上幾乎全部沒有被獨家的老師。

當然,指南針也要出學習包,於是就找之前在華旭出書,市場上也很火的一批老師談獨家,模式也是一樣的,基本高於老師的市場價一倍以上,核心老師還承諾有股權之類的,然後就以技術流這個概念出了自己的學習包,包括柏浪濤老師的刑法攻略也囊括其中,還有戴鵬、李佳、左寧、郄鵬恩等老師。和這些老師談的價格當然不低,但這麼高的價格談下來,老師不需要獨家授課,只是書獨家即可,甚至這些老師還可以保留一兩本書,如戴鵬老師之前保留了一本華旭的書,李佳老師之前保留了一本眾合的書。這些老師也是在我這邊上課的老師,授課水平和圖書質量肯定是很好的,加上他們授課也有趣,所以也是現在很受學生喜愛的一批老師,書的銷量自然也不會差,但跟瑞達相比還是有差距,據說最好的時候可以和瑞達持平,甚至柏浪濤老師的單本書超過瑞達學習包,但瑞達學習包應該還是第一。

線下指南針也急速擴充,高價收購了各地一些小機構,入駐高校贊助費給的最高,甚至不惜成本的做,如報了其他機構的班可以折抵指南針的學費,直接補點錢就可以上高端班,所以線下面授班擴充的也快,各地報班人數也都很快上漲。

但這個模式一開始就完全不合邏輯,法考培訓利潤本來也不高,又故意抬高一倍的成本,據說主要是想借鑑網際網路的砸錢,先砸錢把老師課程抬上去,其他機構請不起,倒閉了,只剩指南針一家的時候,再來掙錢。但這樣擴充需要龐大的資金流,之前傳言是有背後財團支撐,後面發現是假的,基本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的狀態,據說也在到處找融資,但沒有融資成功。而且法考培訓就那麼點市場,司法部公布60萬人報名,實際40萬人進考場參加考試,算一下願意付費的也就20萬左右,還包括買學習包,又不是每個人的日常需求,考過的明年也不會續費,和網際網路那些美團外賣返紅包,滴滴打車返現金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發展不起來,而且死的也快。

所以在2019年指南針就沒了,留下一屁股債,指南針上課的老師基本都沒拿到承諾的翻倍課酬,甚至絕大部分老師連基本的課酬都沒拿到,那邊老師說給課酬就看催債的能力和影響力,影響力大的先給,不然他們不上課怕學生會鬧事,影響力小的就拖著,他們不在指南針上課,其他地方也沒課上,少的拖欠幾十萬,多的拖欠上百萬,最可憐的老師在指南針上了2年課,加起來200多天課酬一分錢都沒拿到。

很多考生報的什麼退費班也不用想了,甚至很多考生買的一套學習包都發不了貨,出版社和印刷那邊也欠了很多錢,到最後甚至那些老師私人找關係印了一批低價賣給學生。

事後有些老師跟我聊天分析說,翻倍課酬給不出來就算了,再怎麼樣也不至於連基本課酬都給不出來,學習包賣賣,面授班報班也在漲,這些都是盈利的啊,隨便算算也可以保障基本課酬吧,不可能虧那麼多。所有有些老師就說,可能一開始就是一場賭博,收的錢拿一部分出去維繫正常運轉,能拖就拖,然後給老師承諾高價課酬,到處造勢,去吸引投資;如果吸引到了,賭贏了,就兌現承諾(反正也是投資人的錢);如果沒吸引到投資,賭輸了,損失的也是老師和學生,如果期間把收上來的錢轉移一部分,還能自己撈一筆。

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教法律的老師,中國法律素養最好的一批人,也會遇上這事,而且選擇起訴的少之又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怪相。

現在指南針的老師一部分去了眾合,另一部分自己成立了柏杜法考,還有一部分老師各個機構上課,後面會發展成什麼樣誰也不知道,希望各個老師都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要再經歷拖欠課酬的事。


上面就是法考培訓大概的發展歷史和一些關鍵的事件和人物,之前備考只是好奇,現在入行幾年,在行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幾年也陸續認識了很多老師和機構老闆,吃過飯,聊過行業,期間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事件,寫這些是想記錄一些事,反思一些事,對未來有個啟發,大家就當一些八卦和趣聞看看。




二、法考培訓問題和反思


(一)機構和老師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這是法考培訓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直無法被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老師的收入是機構給的課酬,不管兼職還是全職講課,不管是不是獨家,從很大程度上,老師就是機構的一個核心員工或者商業合伙人;老師的知名度一方面是靠自身的實力,另外一方面是靠機構的推廣,其實機構推廣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師突然就火了,老師本身優秀是一個因素,而更重要的還有機構的長期推廣,如三國法的殷敏和李涵老師,就被厚大學習包突然帶火了,其實有實力和水平的老師有很多,就是卻推廣平台和機會。老師都要隸屬於機構,如果機構跨了,老師也沒有地方去,名聲一兩年基本也就沒了,所以老師依賴於機構。

另一方面,機構靠老師打知名度,通過推廣老師來增加報班和賣書等來盈利;如果沒有優秀的老師,這個機構就會缺乏核心競爭力,推廣老師是速度最快的模式,也最簡單的,只要花錢壟斷優秀的名師即可,弄別的APP,教材,題庫等還要搞教研,搞研發,沒有專業人士很難成功,但老師是現成的,花錢請就好;學生也是看老師報班、買書,尤其學習包,基本就是一個看老師不看機構,老師在哪,我就在哪買,所以機構也依賴老師。

如果機構和老師能維繫的很好,那麼將可以互相依存,共贏,但這很難做到,幾乎不可能,歷史就證明這個,從機構層面看,機構靠老師火,老師幾年就會出走自己成立新機構,機構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老師一走,機構垮的很快;從老師層面看,老師不可能講課一輩子,總要做別的事,精力不在講課了,名氣大了就開始傲慢,不願意靜心鑽研,實力也會下滑,會被新人取代;所以隔幾年就有新的老師和機構出現,如此循環往復。



(二)名師化模式的問題

現在各個機構都是名師化模式,就是機構絕大部分的資源和精力都在推廣名師,拼老師,高價搶名師,花高價錢甚至不賺錢也要籠絡老師,名師在,機構火,名師走,機構滅。機構也都。

名師化模式下,老師課酬非常高,每天1-3萬,機構的大部分成本都是幾個老師的課酬。整個考證培訓中,法考老師的收入可以排在前三,但培訓市場比其他考證差遠了,法考最大的機構也才1-2億,公務員、cpa這些市場做的好的,每年都有數十億的規模,和一些其他培訓領域的同行聊天,一般其他培訓一線老師每年100萬左右,但法考如果能達到這種影響力,基本都是2-4倍,但老師其實也都很辛苦每年講200天左右的課,基本一年到頭只有年末這2個月可以在家,因為考生就認這幾個老師,對老師依賴程度很高,老師不來,班開不了,除了老師,機構班次沒有任何安排,如果機構有其他服務和產品,老師就可以輕鬆一些了,但基本沒有。

名師化模式可以讓一個機構迅速火起來,而且很容易,只要有錢,有老師就好,但如果機構沒有其他核心競爭力,那麼機構也是不長久的,老師一定會出走;因為除了錢,沒有任何可以牽絆住老師的東西,而機構不可能把自己大部分錢都給老師,機構還要運轉,還要養其他員工,老闆還有盈利,所以老師最後往往都會出走,自立門戶。

如果大部分資源和精力都放在名師上,還會導致機構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機構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分校管理能力不行,推廣能力不行,沒有老師招生都招不到,教研產品出不來,APP做不好,除了老師的書,自己機構的核心教材都沒有,新老師也沒有培養起來;在名師化模式下,機構不需要做上面的事,有名師自然有營收,上面的事任何一個都很難,我做過一些我知道,相比之下,找幾個老師容易多了。

其實仔細想想,除了名師,機構就沒有其他可以做的嗎?老師不是機構的唯一,機構畢竟是一個企業,企業可以做的很多,但那些真的都很難,不信你看看,機構多了,哪家的APP能夠讓你滿意,功能夠全?機構沒有意識到APP的重要性嗎?肯定都意識到了,但做一個好的APP真的挺難,既要功能又要內容。搭建一個技術團隊的成本基本等於四五個名師的課酬了,更別說裡面的題庫要找專業程度高的人編校,每年勘誤更改,名師不可能還有精力來做這個事,而且這個見效慢,要不斷的投入,不像名師,來了就可以賣書。

在沒做覺曉法考APP之前,我也覺得沒那麼難,做了後才發現,真的很難,比我去約幾個名師來錄課難百倍,投入一點都不會比老師課酬少,一年沒幾百萬根本下不來。所以,我覺得名師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有名師,名師只是機構的一個部分,不是全部,機構其他方面也需要投入,這樣才有核心競爭力。



(三)學習包的弊端和好處

學習包目前是各個機構主推的產品,有好處的同時也有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問題:

1.學習包給一次錢,書和課都有了,就幾百塊,便宜,它的利潤是不高的。而機構主要的收入還是各種幾千上萬的面授班,面授班和學習包都是一個老師上課,難道內容都是一樣的?花幾百塊買的學習包就和花上萬塊報班的課程和資料都一樣?

肯定不是,不然誰還報班,不信你打電話諮詢下各個機構招生,是不是用學習包上課,課是不是和學習包一樣?這個是正常的,你花的錢少,東西就不好,所以報班的東西肯定比學習包要好,不管是課程內容還是服務。

學習包非常厚,書的定義就是你自學,自己看,時間充裕,基礎足夠,所以你買齊了就知道,摞起來非常厚,你沒有個整整一年基本是搞不透的,全部看一遍,一個科目都要一個多月,8個科目至少要8個月,更別說聽課做題了,大部分在校學生買了書都看不完全部,更別說一些在職考生了。

課和講義就是各個機構用於面授班培訓,提高通過率,迅速掌握考點,可以幾個月就把各個科目過2-3輪,短期應試效果肯定比書好,當然要報班才能獲取,用這些基本4個月可以過完2輪。

今年我也有這個矛盾,開班前用什麼帶刑法?如果寫一本厚厚的書,後面跟班用內部講義,這樣後面跟班就好帶,但我就要講兩個課和兩本書,兩個東西一定有好壞之分,所以最後我們也決定用內部講義帶刑法,後面班次把這部分費用砍掉,確保質量;學習包和收費版一定有好壞之分,沒差距機構是做不下去的。


2.預售模式的隱患

學習包是採取預售模式,先給錢,後面會陸續發給我,這樣其實挺方便的,機構資金壓力也小,但學習包經常都會出事,之前瑞達才成立,老師上課沒問題,但管理和其他能力跟不上,發貨晚了幾個月,被學生維權;19年指南針學習包不發貨,直接跑路,退款期限早就過了,考生的錢打水漂了。但現在各個機構也都還好,發貨能力基本應該是跟得上了,很多考生也是不買學習包,怕有問題,買現貨的。


3.學習包惡性競爭,越來越多。

現在的學習包和剛開始的學習包比,厚了近1倍,課時也多了一倍。原因就是面授班是有課表和課時安排的,但學習包沒有,隨便上,想上多久上多久,書想寫多厚寫多厚,寫薄了還要被罵不全,而且機構宣傳就以全來吸引學生,學生買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全不全,要不要再買其他的增補。

之前也有一段時間有這種惡性競爭,一個老師講民訴,說四天就可以講完,一個機構說,不行,我們課表要顯得比別人多,要講六天;一個老師交稿,說200多頁夠了,機構說,不行,我們書薄了會顯得不全,要400頁。

業內人有個形容學習包很貼切,一群老頭泡澡,總賴著不走,一個澡堂老闆就不放熱水,水涼了,老友走了,結果就是被老頭罵,摳門;另一位老闆不斷的加熱水,老頭熱了受不了走了,結果就是被老頭表揚,夠熱,下次還來。

學習包也是一樣,明明各個機構內部講義一兩百頁,幾十頁,一個科目3-5天課就可以解決,下來就自己多做題,多背,效果好;偏要加兩倍,變厚,看一遍書都要近1個月,去聽課,又要聽20多天,你以為是自己能力不夠,不配過天下第一考的法考,明年再買一包,其實法考這種考試周期長,內容多,課和資料精簡最好,不宜多,這樣才可以多來幾輪,才記得住。

其實最早的學習包沒那麼多書,課也基本正常,就是越到後面越多,越變味,有惡性競爭的因素,既浪費書本資源,又效果差,老師也累;也有沒有人統籌安排,給每個老師確定課時和書的厚度,如果機構能有一個這樣的角色,不是讓各個老師自由發揮,學習包的質量應該會好很多。

同樣,學習包的安排真的不合理,誰的課先出,就先發誰的貨,先學誰的,為了凸顯三國法老師,先修就有三國法,其實這樣根本不對,很多考生一開始就學考的分數少,記憶居多的三國法,民法要等到後面才學,三國法花的時間比民法還多,如果有一個統籌安排計劃,根據科目的性質決定課程的學習順序,時間,根據這個學,效果會更好,老師精力消耗也少,也節約紙張,不做無謂的浪費。

但站在機構的角度想想,學習包就是應該和面授班有差距,畢竟收費是不同的,學習包利潤也越來也低,如果都一樣的好,精簡,安排合理,面授班的人作何感想,機構還怎麼盈利和發展。

我個人對學習包的建議就是:基礎好一些、時間多一些的考生用,用的時候儘量跟課程看,不要自己看,裡面擴充的太多;然後起步晚,時間少的不要用,或者就買本刑法,民法就好,其他科目找找內部講義和課程學,儘量早點結束課程,多做題,後面不好的再用內部講義學一兩輪,這樣效果好;當然如果你有一年以上的備考時間,基礎又好,讀書又快,可以用學習包。



(四)盜版問題

我之前也分析過,學習包之所以能火,就是幾位名師在線上積累的人氣,主要是靠盜版的積累。但他們獨家自己成立機構後,就會有矛盾,這個盜版是打還是不打?其他機構也怕自己打了盜版,但其他機構不打,就慢慢影響力越來越小。所以很多機構對於盜版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其實學習包起來後,盜版的市場也變小了,課都免費了,誰還買盜版,但法考的盜版依然很多,很容易搜索到。

其他行業很重視版權意識,比如考研想分享個名師的單詞課,政治課之類的很容易屏蔽,也很容易被發律師函,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版權維權。可法考的盜版各個機構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我們除外,只要有盜版,肯定發函固定證據,看你量大再決定是起訴還是報案)。

但最可笑的事,我們是學法律的,這些是法考機構,應該是最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權利的,最有權利意識的,最不應該有盜版的行業,但現在看下來,卻是盜版泛濫的行業。

其實盜版對行業影響還是很大,如果都能齊心協力打盜版,那肯定市場至少會擴大一倍,而且法律人打盜版也狠,之前眾合就把一個盜版的直接弄進去坐牢了,不知道現在放出來沒有,我們也找了專業律師和版權團隊做相關的維權,只是沒發現誰量特別大,只能民事訴訟,一般人收到律師函也就不敢賣了,發現了也要找公安部門抓了,現在盜版風險就更大了,各個交易平台數據都是不可抹掉的,之前我們起訴了一個,他以為刪了交易記錄就沒了,其實淘寶後台都在,根本刪不掉,所以按照積累下來的量,很多盜版都可以達到量刑標準,風險還是很大。

盜版問題如果不是各個機構形成默契一起打,或者成立個協會,明確打擊盜版,就會長期無法解決,各個機構甚至還會自己流出盜版擴大市場影響,但整體看來,對行業肯定是不好的,時間越久,越難處理,大部分人很容易獲取到盜版就都不報班了。



(五)價格矛盾

價格矛盾是我最近思考才發現的,開公司壓力大啊,我給大家算一筆帳,機構的成本主要有如下幾個:

1.老師課酬。目前老師每天課酬大概8000-30000。老師毫無疑問的每年都要漲課酬,基本每年要漲百分之20-50左右。

2.場地租金。面授班要租大型上課的場地,費用不低,每年也要漲百分之10左右。

上面兩項算完後,一個面授班2-3個月,兩輪課,基本要招150-250人(每個人學費大概6000)左右才能保本,大部分地方招不到那麼多人。

3.其他員工工資福利等,基本每年也要漲百分之10-20左右。

4.新項目的投入費用,如APP研發這些一投入就是幾百萬。

所以,得到的結論是,一個機構,如果每年沒有百分之30的增長,基本無法長期維繫這些成本開支,但據我所知,大部分機構每年收入都沒有那麼多增長,因為考生總量就那麼多,報班的人就那麼多,機構所有班次的價格每年應該都要上調百分之20才可以維繫,但並沒有這樣的情況,甚至還在打價格戰。

之前我說過發展歷史,眾合沒有從萬國分家的時候,那會考生沒那麼多,但卻是司考培訓的頂峰時代,十多年前萬國每年能有1個多億的收入,現在最大的幾個機構每年也差不多1-2個億,但成本卻遠高於當時,而且十多年前的1個億和現在的1個億,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那會一個億可以北京買幾棟樓了,現在買一層都夠嗆。

本來法考是非常掙錢的培訓,一個班要十幾年前就要大幾千上萬,報的人也非常多,因為這個證還是比較值錢,很多體制內的人必須要這個證,當時也缺律師,那會做律師也掙錢,花1萬培訓,考完證接一個案子就掙回來了。

但自從眾合從萬國分家開始,面授班的價格就開始穩定,甚至那會還有打價格戰的趨勢,培訓費不升反降。到現在十多年了,班次的價格都沒怎麼漲,現在的印刷、老師課酬、場地租金、人員工資都翻了好幾倍,可學生的報班學費基本還和十年前差不多,所以機構的利潤其實都在逐年在下降,再也沒有當時眾合沒脫離萬國的風光。

尤其指南針攪局的這兩年,指南針就比其他要低,虧本也要開,這樣一來很多機構也降價促銷,又開始打價格戰,最終結果就是指南針垮了,各地分校也死了一片,像萬國很多分校都不做了。

機構學習包也是,我們印書我知道,印刷在弄環保的這兩年基本每年都要漲百分之20-30,如果各個機構不漲,肯定不長久,但漲價又怕銷量,所以就扛著,不虧就好。

現在的現狀就是,很多法考機構能生存下來,按時發課酬就不錯了,留來發展的資金很少,抗風險能力很低。

一般其他行業的處理就是有個協會,確立好一些準則,不允許價格戰之類的,但法考目前沒有,各個機構也跟仇家一樣看不對眼,但結果就是惡性競爭,市場越來越小,整個行業也越來越差,現在就靠幾個名師扛著,看這幾年各個老師都老的很快你就知道了,其實全國一年一兩百天課非常累,成立了機構的老師還要管理公司,養活那麼多員工,還要開會,寫書,尋求發展,身體都快透支了。所以,我認為,每個行業成立和行業協會,確立一些準則是有必要的,可以規範競爭,可以做大整個市場,還可以避免類似指南針之類的攪局者出現。


三、關於蔣四金和覺曉

很多人問覺曉這個機構和蔣四金,在法考這個行業中,我們應該也可以算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機構和老師了,淘寶買書都看得到蔣四金推薦,覺曉APP的使用人數也是行業前三。關於我和覺曉,我有太多要說的,後面找機會詳細給大家聊聊創立的過程和發展,現在不展開了,只是想感慨下做什麼都不容易,然後說下對覺曉的期許就好。

很多人以為我就是靠寫寫推薦老師,書單,計劃等火起來的,其實背後都是經驗和長期的積累,還有對法考培訓的了解,每個科目知識點的熟悉,模仿我的人多了,寫推薦的也多了,其他行業也有,但能持續被傳播和認可的不多,堅持寫的也不多。

還有我的帶讀課,這是我原創的模式,很多老師也弄帶讀,但他們理解的帶讀就是一個科目三小時,帶你翻一下書,而我的帶讀模式是針對0基礎帶著讀書,所以基本所有知識點都會講,還會帶著完成筆記和勾畫重點,也會在課程中留給讀書的時間,我講課也有四五年了,不敢說多厲害,但基本應試問題不大,聽的學生也不少,每年也帶那麼多隻聽我的課的學生,過的也不少。

我們帶班也是,模仿我開內部班的多了,但服務內容和質量跟得上嗎,我們免費群帶的基本都比各個機構收費群還好,幾年下來,計劃,模考系統,app這些都再花精力做和完善,後台還做了複雜的監管考核系統,就是為了在人數增長的同時確保帶班質量不下滑,甚至提高,我們花在怎麼帶班上的精力是所有機構最多的,帶班的班主任也是各機構最多的,沒做到的糾正改進,四千塊的班比其他機構幾萬的班都好,名師也配齊,APP也完善,模考也每周都有,班主任還要電話督促,一直帶到考前沒附加收費,押題也不附加收費,這些堅持其實都挺難得,尤其越做越大,員工越來越多之後。

還有,去年我們主觀題題庫和AI批改系統一下子就火了,一是做的還可以,二是其他機構沒有,很多人就說,運氣好,恰好做了,抓住時機;其實不然,誰都知道主觀題重要,都在做,但能做成真的很不容易。我們整整做了2年的鋪墊,一台批改伺服器一年租金就30多萬,我們半年才收集和導入完600多個案例題,背後有20-50人的教研團隊花了一年半不斷的校對批改的關鍵詞,模擬批改,一個案例弄了十幾遍;法條和模考系統也都早就搭建好,才能在司法部上線後幾天就上線,背後我們做了幾個月了;其他機構要做也至少要投入幾百萬,做幾年才能有這些批改系統。

最近,我也在帶領覺曉全員商定價值觀和準則,我們在確定:我們要不要打推售騷擾電話,還是要專心帶好班,做好產品和課程來發展,以後能不能欺騙學生,做虛假宣傳等一系列原則和準則,讓覺曉在擴大的同時不變惡,我們做不好改正就好,但不能背離初心。

我和覺曉,我更希望覺曉可以脫離我成功,主觀題批改等產品就是基本脫離我做的,覺曉已經做的很好了,未來我想為覺曉注入更多的核心競爭力,讓覺曉獨立做更多的事,培養出自己獨立的老師,我只是覺曉的一個起點,覺曉會發展的比我好。

我看到的行業問題不希望出現在覺曉身上,希望覺曉能做好,不被行業壞習慣改變,甚至可以去改變整個行業,形成良性競爭,把整個市場做大,產品服務做好。但我和覺曉還年輕,做的事也是沒人做過的,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希望大家能多體諒,有意見和需求多提,我們會逐一優化和改正。



四、結語

法考這個行業缺失的很多,服務和產品都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完善,不僅僅幾本學習包,幾個名師就是所有。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會通過每個行業者的努力去改變,正視問題,多思考,找到正確的路,找到對考生,員工,老師,公司都好的路堅持走,才能長久。

希望未來這個行業會越來越好,希望法考江湖少一些攪局者,多一些改良者,希望法考江湖依然精彩!


蔣四金

寫在2020年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