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人口是西晉的四倍,人口銳減有三個原因,曹植用詩文一一道破

正聊三國 發佈 2020-02-29T18:58:13+00:00

根據《通典食貨典》記載,在曹奐時期人口普查時,除去蜀漢僅算魏國的戶數為663423戶共4432881人。

東漢末年,自黃巾之亂開始天下大亂,國家連年征戰。我們從亂世時代中往往關注到的是軍事計謀、心機謀略和數不勝數的名場面。但在一段歷史中,我們如果下沉探尋那組成社會的最基本單位「人」的時候,卻不得不關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這一段時間的人口問題。掌握人口問題,我們就能體會出當時人口數量增減情況,分析人口增減原因,進而能體會那一個時代的一些真實情況。


東漢與西晉人口普查數據


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東漢王朝進行人口普查。當時全國共有4279634戶共21007820人。桓帝時期的永壽三年(157)的人口普查顯示,全國共有16707960戶共56486856人。看來東漢王朝通過提高生產力,擴大地盤等多項政策,戶數增加小四倍且人口增加兩倍多。根據學者們研究,認為在永壽三年的基礎上,再加上豪強地主霸占或蔭庇的大批徒附、宗族、賓客、部曲、奴僕等人群以及遷居漢地的其他民族大多未納入戶口統計,因此得出東漢人口峰值為6500萬的數據。



我們看下一組數據。晉朝太康元年(280)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僅有2459840(含東吳53萬戶共16163863(含東吳2562000人。東漢永壽三年的數據,戶數方面是西晉的6.7倍左右,人口是西晉的3.4倍左右。


當然,西晉初年因為中華大地經歷了接近一百年的戰亂,更會存在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因此學者估算西晉280年全國人口約為三千萬


曹魏人口普查數據及推算


其實魏國最後一任天子曹奐時期,在魏國滅掉蜀國後的景元四年(263)進行過一次人口普查。當時得出的結論是魏國+蜀漢地區總共有90多萬戶,人口總共五百多萬人。看來,那一段時間由於魏國和蜀漢連年征戰,導致百姓死亡及隱匿戶口的情況非常嚴重。


根據《續漢書》記載,景元四年,魏國+蜀漢有943423戶共5372891人(一說5372881人)。



根據《通典食貨典》記載,在曹奐時期人口普查時,除去蜀漢僅算魏國的戶數為663423戶共4432881人。


用《續漢書》減去《通典食貨典》的數據,蜀漢在263年共有280000戶共940010人(或940000)人。如此看來,魏國滅掉蜀漢後,蜀漢的人口僅為估算甚至有意抹了零頭,雖然不會太準確,但這已經是僅有的有史書記載的人口數據依據了。


蜀漢人口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三國志》中記載的1082000人。


人口銳減最嚴重的時期


有學者指出,從東漢到西晉時期有如此巨大的人口銳減情況,主要發生在漢獻帝至三國初期。



我們可以從以下史料概覽東漢末年的一些情況。


1:根據《張繡傳》記載,張繡跟隨曹操攻破袁譚後(205年)被增加食邑,共兩千戶。但當時天下戶口銳減,甚至十室九空(十裁一在),很多將領的食邑都不滿一千,唯獨張繡最多。


2:根據《續漢書》記載,漢獻帝時期,天子甚至曾顛沛流離,百姓的屍骨露於荒野。天下賊寇紛爭總共持續了三十多年。截止曹丕受禪時,與之前東漢人口峰值相比,存活者只有萬分之一。(數據失真,僅供了解當時人口驟減的趨勢)


3:根據《晉書·山濤傳》記載,自從初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共三十年中百姓流離失所,死亡殆盡,這個時代殘忍凌亂至極。


以上史料,將時間提煉出來,都直指建安時期。其實,在那一段時間人口驟減,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殺戮


《三國志·董卓傳》中提到,在二月社活動時,董卓曾經在活動場所進行大規模殺戮。



《三國志·荀彧傳》中記載,自從董卓亂京師以來,百姓往東方遷徙,大多來到彭城地區生息。數年後曹操討伐陶謙在彭城等地區進行大規模屠殺。屍體被拋入泗水中甚至導致斷流,被屠之城成為廢墟後,大街再也沒有行人了。


《三國志·武帝紀》中裴注的《獻帝起居注》引用曹操上表內容指出,官渡之戰曹操斬殺淳于瓊等八名大將,袁紹逃走,斬首七萬多,繳獲輜重財物不計其數。



當然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提煉這幾條主要是為鋪開了三種漢末時期殺戮的三種形式。趁活動集會殺人、屠城和軍事行為。


曹植曾在《白馬篇》中有如下詩詞。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原因二:飢餓


《三國志·司馬朗傳》中指出,曹操和呂布在濮陽相持的時候,司馬朗帶著家人回到老家,那一年發生大饑荒,甚至出現了百姓相食的慘劇。



《三國志·董卓傳》中表述,三輔地區原本有幾十萬戶百姓,但李傕等人放縱士兵搶劫糧食,以致於百姓的口糧都被搶走。在這兩年間,人們無以充飢只能「人相食」


《三國志·袁術傳》中提及,袁紹稱帝後驕奢淫逸,但手下士兵百姓卻衣不遮體,江淮原本富庶的地區甚至無糧可吃,導致「人民相食」。


《三國志·盧毓傳》中記載,袁紹和公孫瓚交兵的時候,幽州和冀州地區因為連年征戰而爆發大饑荒。


《三國志·夏侯淵傳》描述,早些年間兗州和豫州大亂,夏侯淵因為家中嚴重缺少口糧而選擇讓自己的小兒子餓死,讓自己已故的弟弟唯一的閨女存活。


《三國志·武帝紀》中引述《魏略》記載中寫道,王忠年少時因三輔大亂飢餓難耐,靠吃人而活了下去。


《三國志·閻溫傳》注引《魏略·勇俠傳》中的內容中我們看一看出,興平年間已經出現了數十人為一夥的殺人並吃人肉的犯罪團體。



其實不僅是建安年間,在三國時期饑荒問題仍然成為國家的一大難題。太和二年,曹植目睹大魏饑荒時,寫下了《喜雨詩》。

天復何彌廣,苞育此群生。

棄之必憔悴,惠之則滋榮。

慶雲從北來,郁述西南征。

時雨中夜降,長雷周我庭。

嘉種盈膏壤,登秋畢有成。


原因三:以瘟疫為主的疾病


《三國志·司馬朗傳》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來到居巢地區。當時在軍中爆發傳染病,司馬朗因為親自下基層巡視並給士兵送藥而感染,染病後司馬朗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歲。



《三國志·王粲傳》中記載,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軍討伐東吳。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因染病去世,享年四十一歲。另外阮瑀在建安十七年去世,徐幹、陳琳、劉楨等人都在建安二十二年因瘟疫去世。


這場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在《三國志·管寧傳》的註解中也有所側面提及,對此次瘟疫的記載為「人多死者,縣常使埋藏」。


曹植曾經用一篇文章寫出了那場蔓延在中華大地的瘟疫:「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難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最令人驚悚的是,「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你品,你細品。


東漢末年人口驟減的「後遺症」


要說三國時期人口最多,實力最雄厚的國家正是魏國。雖然我們能夠推斷出三國時期相對於漢末戶口有所增減,但這一增長率仍因偶有戰亂和「欠人口債」而升速緩慢。就以魏明帝曹叡時期的公文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三國志·陳群》傳中加載,青龍年間因曹叡大肆建造宮殿,陳群上表指出,現如今我國處於喪亂之後,人口數量仍然較少,我們全國相比漢朝文景之治之時一個大郡都不如。


《三國志·蔣濟》傳也有同樣的記載,景初年間曹叡執意強征勞役導致百姓有很大怨氣,蔣濟上表指出現如今雖然全國有十二州,但百姓人數比不上漢朝一個大郡的人口。


《三國志·杜恕傳》中也提及,現如今大魏有十州的領地,但是接盤了前不久天下大亂的坯子,如果計算全國人口之和,不足當年一個州的百姓。


問:人口銳減,是有後遺症的。有哪些因素可減緩人口後遺症和避免悲劇再次出現?


筆者答:止戰、溫飽、醫療。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