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CT結果出來了!「嫦娥」發現了什麼?

天文圖說 發佈 2020-02-29T19:52:29+00:00

月面下40米內的物質結構月球演化歷史通過這些地層分布,我們可以推測月球的部分演化歷史: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系誕生後不久,月球可能就形成了。


按:中國科學家利用在月球背面馮卡門坑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以及「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地下40米的構造;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研究月球上火山活動和受隕石撞擊的歷史、以及月球的地質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項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蘇彥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上。


CT結果和「診斷」結論

著陸區下方散落著大量濺射物,月面下方可以清晰地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地層:

  1. 月面~12米: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這一層形成於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
  2. 12~14米:濺射物沉積層,其內部存在大量石塊,甚至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這一層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
  3. 24~40米:更古老的濺射物在不同時期沉積和風化的產物;這一層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表明其粒度呈現粗粒和細粒的互層,是更古老的撞擊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
  4. 大於40米:雷達信號微弱,無法推斷其構成物質特性。

月球演化歷史

通過這些地層分布,我們可以推測月球的部分演化歷史:

  1.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系誕生後不久,月球可能就形成了。隨後,它灰暗而荒涼的表面就不斷遭受了許多次隕石撞擊,造就了現在這樣一張布滿碎石的「麻子臉」。
  2. 撞擊發生後,較小的噴射物能夠飛得更遠,因此地層中粒度較小的岩石可能來源於更遠的撞擊坑。相對而言,那些大塊的岩石,應該只能落在撞擊位置的附近。
  3. 結合該區域地質歷史,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如果有完整火山活動形成的月海玄武岩的話,應該在月表下面比40米更深處。

嫦娥四號背景

嫦娥四號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018年12月8日發射,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特盆地內的馮·卡門隕石坑底部。月球車上搭載了中國、荷蘭、德國、瑞典、沙烏地阿拉伯等其他國家航空組織的科學儀器。

嫦娥四號實現了三個首次:

  • 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 首次在月球的高緯度極地著陸;
  • 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

目前,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時長已超過300天,遠遠超出設計壽命;「玉兔二號」巡視器克服月背複雜地形等障礙,行駛里程也已超過300米;作為史上在月球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玉兔二號月球車仍在月球背面工作著,去探測更多此前從未涉足的月球區域。研究人員希望它能夠觀測到地層中撞擊碎屑的尺寸變化,從而揭露出月球古老的撞擊歷史中的更多細節。

【微信關注「太空望遠鏡」ID:Space_Telescope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