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溫與傑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葉揚

文匯網 發佈 2019-12-31T11:24:35+00:00

文學的「經典化」需要經過時間長河的過濾和沉澱。十九世紀美國詩人朗費羅生前聲名如日中天,在歐洲被視作美國詩壇魁首,身後卻很快跌出大詩人的排行榜,從此一蹶不振。傑克·倫敦生前也是聲名赫赫,但在英年早逝後,卻遭到攻擊、貶低,被學界忽視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文學的「經典化」需要經過時間長河的過濾和沉澱。十九世紀美國詩人朗費羅生前聲名如日中天,在歐洲被視作美國詩壇魁首,身後卻很快跌出大詩人的排行榜,從此一蹶不振。

傑克·倫敦生前也是聲名赫赫,但在英年早逝後,卻遭到攻擊、貶低,被學界忽視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納博科夫1957年問世的小說《普寧》里,在美國大學教俄文的主角跑進一家書店,想要買一本「著名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著名作品」《馬丁·伊登》,店裡卻無人知曉。普寧想起以前在俄國,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讀過倫敦的作品,而且一讀再讀,頗為感慨。普寧的感慨,正是納博科夫本人的心聲。不過,進入上世紀下半葉之後,倫敦漸漸重新得到學界的重視,回到了經典作家的行列,由批評界權威人士主持的《美國叢書》,在1982年出版了一部精心編輯的兩卷本倫敦作品集,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1903年六七月間,倫敦的中篇小說《荒野的呼喚》在當時還是周刊的《星期六晚郵報》分四期連載發表,作家先前也將稿子寄給了麥克米倫公司總裁布雷特。布雷特不愧是一代出版大家,慧眼識英雄,出資兩千美元(相當於今日將近六萬美元)買下作品的全部版權,做成了公司史上最成功的一筆交易,此書在八月出版後,從未絕版,即使在作者被學界束之高閣的那段時間,也還是暢銷的少年讀物。

歐美文學史上,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角的作品,從古希臘的伊索寓言到中世紀法國的狐狸列那傳奇,都是先例。比較晚近的,是英國作家吉卜林的《叢林奇譚》里那幾個以動物為主角的短篇。倫敦在寫作這部作品時,在短篇小說方面已經頗有創穫,贏得「美國吉卜林」的美譽,不過即使有吉卜林占先,《荒野的呼喚》還是算得現代小說同類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本座乃貓》,要三年之後才問世;維吉尼亞·伍爾夫以英國詩人白朗寧夫人蓄養的獚犬為主角的中篇小說《弗勒西正傳》,三十年後才出版。倫敦廿一歲那年,在阿拉斯加育空地區出生入死的經歷,為這部小說的背景積累了豐富的原材料。他早年如饑似渴地博覽諸家,轉益多師,在這部作品中處處有跡可尋。巴克身上,有尼采筆下「超人」的影子,巴克成長的經歷,就是達爾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活生生的例子,不過它由犬成狼,與進化論逆向而行。作者使用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方法,但常以巴克的視角「狗眼看世界」,從近距離描述它的心理狀態,這得益於作者熟讀從司湯達、福樓拜到左拉的法國小說。他那種洋溢著陽剛之氣的文字風格,對於後輩一些性格相近的美國作家,從海明威到凱魯亞克,都有深遠的影響。

布雷特為這部小說的初版本作了精美的包裝,聘請兩位青年畫家為之作了十幅彩色插圖,印行了一萬冊,很快銷售一空。上面這幅插圖裡,小說的主角巴克即將在棍棒下領教到慘痛的教訓。畫家古德溫(Philip R. Goodwin, 1881-1935)出道極早,十一歲就有繪畫作品被著名的雜誌採用。他先在羅得島設計學院和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習藝,後來轉到費城的德雷塞爾科學工藝學院,師從以自編自繪的少兒讀物馳名的插圖家霍華德·派爾。他受聘創作這些插圖時,年僅廿二歲。日後他的作品,大多以野生動物、捕魚打獵及戶外生活為題材。

「名著與畫」是葉揚在筆會的專欄

作者:葉 揚編輯:錢雨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