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50年的和平,是王昭君和親帶來的?她還沒這麼大的能力

指點江山 發佈 2020-03-01T20:45:03+00:00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話說,昭君出塞後的50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得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位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王昭君和親後,真對國家有如此大的貢獻嗎?

事先聲明,寫這篇文章時,筆者並無詆毀昭君之意,只是覺得世人對昭君的讚譽未免有些名過其實。通過和親,下嫁於番邦,這是一種為了國家大義的個人犧牲,是值得讚揚的。和親之舉,對漢匈之間的和平,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若將昭君神化,甚至將她奉為拯救大漢江山的神女,未免有些不妥。

昭君在漢、匈外交之間,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是否像民間傳說的那麼大呢?昭君出塞之前,漢朝也曾多次向匈奴送去和親公主,每次都能換取雙方一段時間的和平期,不過,卻短暫得有限。和親的溫存過後,匈奴該南侵南侵,該搶劫搶劫,從骨子裡把漢朝當成隨意宰割的豬羊。

自從漢朝有了高祖受困白登山的教訓以後,就一直對匈奴維持著懷柔政策。除了必要的防守之外,漢朝從未主動發起過軍事行動,在外交場上也給予對方必要的尊重。不過,匈奴卻屢次將這種容忍當作懦弱,依舊屢次犯境燒殺搶掠。尤其是在高祖劉邦駕崩時,冒頓單于更是囂張到了極點。

不久,他就給寡婦呂太后寫了一封不堪入目的信: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封信是用文言書寫的看起來頗為正式,但細讀這封信的意味卻令人覺得極其輕薄。這段話的大意為:「我冒頓是個來自偏遠地區的土老帽,雖然生活在窮鄉僻壤每天與牛馬做伴,但也想去中原長長見識。聽說最近你死了老公,剛好我冒頓也是個單身漢,要不我們湊合湊合,寡婦配光棍,豈不美哉?」

雖說,後世對呂雉的惡毒嗤之以鼻,但也不忍心見這位大漢太后受此等屈辱。呂雉何等高傲,怎會容忍匈奴人如此侮辱?不過,呂雉畢竟是見過世面的女人,她並未發作,壓制了心頭的怒火。畢竟,這時的漢朝還不是匈奴的對手,只能臥薪嘗膽,以求發展。

為了回應冒頓單于,呂雉回了一封信,大意是:「我年事已高又是個寡婦,長相也不如那些青春少女,根本不值得單于如此挂念,如果讓我侍奉單于,豈不是怠慢了您這位草原共主嗎?」太后屈尊給野蠻人寫信還不算完,呂雉還準備了不少禮物回敬單于,並堅持與匈奴進行和親。

那麼,劉邦、呂后等人做出的努力有沒有得到回報呢?

沒有。

漢文帝登基時,匈奴的囂張氣焰與日俱增,經常有匈奴土匪成群結隊南侵,滋擾邊境漢民。對匈奴人而言,漢朝的和親政策並不是一種外交,只是向匈奴送女人的懦弱表現罷了。

文帝十四年,匈奴揮師十四萬,進犯邊境。這次的軍事行動,顯然無法與之前的小打小鬧相提並論。通過史料我們可知,在冒頓帶領下的匈奴處於強勢期,當時的匈奴號稱有精兵三十萬。按照古人喜歡使用「號稱」虛數的習慣來看,強勢期的匈奴應該有十五萬左右的兵力。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人派出十四萬人,幾乎是匈奴全部兵力。像這樣的大軍壓境,顯然已不再是單純的劫掠了。對此,漢朝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對此,漢文帝險些御駕親征。所幸,薄太后勸阻漢文帝冷靜處理,漢文帝這才坐鎮後方,調遣幾路大軍抗擊侵略者。

從這起事件就能看出,漢朝的和親政策,雖然,換來雙方表面上的外交關係,但是,卻沒能實現真正的和平。那麼,為什麼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能一舉為兩國換來長達五十年的穩定呢?莫非,王昭君的個人魅力如此巨大,使匈奴人放棄了他們眼中中原這塊大肥肉嗎?

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面對野蠻的遊牧民族,一味地忍讓退讓,只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戰場上都沒法爭取到的東西,靠一個女人去爭取,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昭君之所以取得成功,靠的是她身後強盛的大漢王朝。自漢武帝創造了「漢之為漢」的盛世後,漢朝的實力與日俱增。國庫中儲存的錢幣,因為數量太多,串錢的繩子都被磨爛了;倉庫中儲存的穀物,堆積得流出了穀倉,不少糧食被存放到腐爛。

除此之外,在漢匈戰爭中,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接連得勝,打出了「漠南無王庭」的光輝戰績。在與匈奴交戰期間,漢武帝又通過絲綢之路促進了與西域諸國的外交,在國際上孤立匈奴。經漢朝的連番打擊,匈奴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終於被打壓。值此之際,匈奴內部爆發變亂,以至於,匈奴分化為五個部分,受到了五個單于的分別統治。

分裂到這種程度,可見這五個單于雖是血緣上的兄弟,但他們卻一點都不團結。連年內亂,再加上旱災,匈奴的國力日漸衰敗。在五單于中,實力最弱小的是呼韓邪單于,在五兄弟里呼韓邪不但年齡最小,他的人馬也最少,經常被其他兄弟們欺負得抬不起頭來。呼韓邪走投無路,只能求助於漢朝,覲見漢宣帝,心甘情願地成為漢朝的藩屬。

這位心甘情願給漢朝當小弟的單于,就是王昭君所嫁的呼韓邪單于。也就是說,昭君出塞,嫁的是實力最弱小的單于。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估計呼韓邪根本沒有跟漢朝叫板的實力。如果,他有實力跟強盛如斯的漢朝抗衡,何愁不能平定匈奴呢?呼韓邪,不過是匈奴內鬥中慘敗的喪家之犬,走投無路後尋求漢朝的庇護。這也就是說,漢元帝時期的和親,與漢初的和親意義截然相反。

漢初的和親是為了巴結匈奴,用女人換取短暫的和平期。漢元帝時期的和親,就是漢朝對呼韓邪的回應:「只要你乖乖的聽話,當我的小弟,我就讓你嘗嘗甜頭!」昭君出塞,象徵著五十年和平的開端,但絕不是五十年和平的首因。匈奴被漢朝打到分裂,落魄到極點的呼韓邪單于根本沒有繼續叫囂的資本。若非如此,單憑一個美若天仙的女人,豈能左右匈奴人的外交?

所以,將一切都歸功於昭君的朋友,未免太過幼稚。

在歷史課本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故事,那就是昭君在遠嫁番邦後,多次勸老公不要南侵,有了她的說服匈奴單于才打消了侵略漢朝的念頭。前文我們提到過,在昭君以前就有和親公主,難道這些和親公主沒有勸過自己的老公,沒有吹過枕邊風嗎?難道是她們的姿色不如昭君,或是夫妻關係不和諧?為什麼匈奴還是一如既往地欺負漢朝?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當時的漢朝國力虛弱。

呼韓邪成為漢朝的小弟後,得到了不少甜頭。除了美女昭君之外,漢朝還派兵幫他平定叛亂,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在和親的這段時間裡,漢、匈之間也時常有戰爭爆發,只不過,當時與漢朝做對的並不是呼韓邪所在的南匈奴罷了。例如,當時的北匈奴,就是頑固不化的侵略者,其統治者郅支單于,也就是呼韓邪單于的兄長,依舊對漢朝抱有敵視態度,並時常發兵侵擾漢地。

在匈奴內亂之中,郅支將弟弟呼韓邪揍得哭爹喊娘,將呼韓邪逼得投靠了漢朝,甘願成為漢朝的附庸。其實,郅支單于也不是傻子,他明白如今的漢朝如日中天,根本不是自己這點微末道行能對付得了的。見呼韓邪在投靠漢朝後日漸坐大,嘗到了甜頭,心裡非常痒痒。此外,郅支單于也擔心南匈奴能與漢朝聯手討伐自己,所以,郅支也在考慮與漢朝交好。

甚至,為了與漢朝建交,郅支單于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當人質,還準備了不少禮物。不過,漢天子的回應非常霸氣:「晚了!」郅支單于不敢與漢朝叫板,被迫轉移到西域,靠欺負小國生存下來。不過,當時的西域諸國均與大漢交好,漢朝怎會允許這頭野狼在西域撒野?之後,漢朝派出一路大軍,三下五除二滅掉了郅支,將北匈奴從地圖上抹除。

幹掉郅支單于,頗有殺雞儆猴的意味,此舉亦給包括呼韓邪單于在內的匈奴首領敲響了警鐘。分裂後的匈奴,郅支單于一家獨大,饒是如此,北匈奴仍不是大漢王朝的對手。倘若,尚存的匈奴部落,不論是呼韓邪單于還是他的兄弟,膽敢對漢朝露出爪牙,那麼,他們的下場將與郅支單于別無二致。

有了兄長的教訓,呼韓邪徹底對漢朝心服口服,就算他之前有什麼不軌意圖,如今也全部收斂,心甘情願地對漢朝俯首稱臣了。

所以,說來說去,漢匈之間的和平,絕不是昭君以一人之力換來的。除了這個女人之外,還有衛青、霍去病,以及在疆場上拋灑熱血的漢軍將士。

只不過,冰冷的殺伐與鐵血未免讓人難以接受,所以,昭君的故事才被誇大。

參考資料:

【《漢書》卷九十四下、《匈奴傳第六十四下》、《四大美女之落雁王昭君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