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百病不侵

舊時斜陽 發佈 2020-03-01T05:02:39+00:00

他早早的就告訴了世人最好的人生答案——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無論是翻閱古書,還是查閱歷史,甚至詢問長輩,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他很牛。

如果你仔細的去品讀,去交流你會發現,史書沒有說謊,他的確很牛。

古人追求的人生理想的鐵人三項:立德、立功、立言。他一項都不落下。

大名鼎鼎的徐階、唐順之、張居正、曾國藩、唐有為、梁啓超、蔣介石、東鄉平八郎……都是他忠實的學生。

即便是歲月過了500年,他依舊是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他叫王陽明。

從他出生開始,他的一生就寫滿了傳奇。

他早早的就告訴了世人最好的人生答案——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

修好自己這顆心,你可以百病不侵。

只可惜,明白的人很多,做的人很少。

好了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來看看他。

公元(1472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

王家經濟條件不錯,屬於那種家裡有礦的那種,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中國狀元很多,在近乎1300年的歲月里一共誕生了592位狀元。

能混到歷史留名的並不多。

王華恰好是其中之一。

他知識淵博,為人正直,還寫了一手好字,如果這些官場最大的硬體,那麼他還有一個別人沒有的軟體,他是明孝宗皇帝的老師。

無論是官場、還是商場他都吃香喝辣的很自在。

在王華的經營下,王家積攢的礦也越來越多,差不多可以排上當年餘姚十大富豪榜的前三位。

這樣的家世,自然需要一個天才的繼承人。

作為王家上下都期盼的繼承人,王陽明還是對得起繼承人三個字,就連出生都帶著主角光環踏夢而來。

據說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儘管長到五歲沒能開口說話,但沉默的背後卻養成了一樣過目不忘的本領。

他記住祖父讀過了的所有書目。

這樣的本領吸引了王家上下的注意,就是來王家打秋風的高僧也一臉羨慕的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這待遇,你說他不是主角,誰信。

反正我是不信。

如果說這種小打小鬧還不能體現王陽明的主角光環,那麼十二歲那年足夠說明的這一切。

公元1483年,12歲的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

這天,心血來潮他拉著老師問:「天下可做的事諸多,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

這個為有點深奧,根本不是一個12歲的孩子能問出來的,所以老師先是吃了一驚,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

苦思冥想了一會兒,才給出了一個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符合當下價值觀的答案。

老師本以為,這個孩子必然會心滿意足,作為一個讀書人,作為一個世家子弟,讀書考科舉是第一要務。

但他錯了,讀書做大官的確是個好理想,但不是唯一的理想。

至少在王陽明看來,這個答案並不是唯一。

史書記載,王陽明當場就對這個答案表示了不滿,他對老師搖了搖頭,然後一字一字的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這個答案讓老師久久不語。

「這孩子瘋了。」

和所有現代的老師一樣,老師第一時間找家長。

得知兒子在學校的具體表現,王華表現的很身有風度,既沒有打,也沒有罵,而是將王陽明帶到了居庸關。

為什麼要這麼做?王華盯著兒子問。

「我只是說了實話而已,沒做什麼出格的事。」王陽明反駁的說。

「那是理想麼,聖人你當是吃飯,人人都能當的。」王華語帶怒色。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一直低著頭的王陽明念出了這四句詩,這是王陽明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四句詩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告訴老爹,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質,就必須變換角度,多維度地去認識事物。不能以一時一地一人的認識為真理。否則就會變成井底之蛙。

你做了狀元,未必人人都喜歡做狀元。

至少,我不想。

我只想做聖人,讓世代學習、敬仰。

只要心中有夢,未必沒有實現的可能。

和老師一樣,王華許久沒說話。

兒子的四句詩似乎給了他一種別具生面的看法,他雖不敢苟同,卻找不到理由來反駁。

難道我錯了麼?

這個疑惑一直藏在王華的心頭久久不去。

隨著時光的溜走,某種不安的心思在他一直心頭揮之不去,他很清楚,這孩子如果再不加以引導。

自己的一世英名要毀了。

基於這個認知,也是為了徹底掐死王陽明心頭的那股不安分的理想,王華迅速做出了決策——成親

經過多番考察與商量,王華選中了江西南昌的一個官家小姐,便催促他離開的京城。

你喜歡鬧,就去江西鬧吧。

天高皇帝遠,我權當看不見。

此時的王陽明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自然沒有反駁家長制的能力,胳膊在沒有長成大腿之前,終究是拗不過大腿的。

七十歲的王陽明只能去江西成親。

這次結婚經歷不亞於王老虎搶親,過程精彩無比。

正因為過於難忘,王陽明除了完成了男人的蛻變之外,還意外打通了自己的任通二脈。

一直困惑在心頭的問題,在結婚的某一天忽然開朗起來。

做聖人,什麼是聖人,如何做聖人。

這個終極命題在這之前一直困擾著他,但他現在明白了。

一切的答案就在於——「格物致知。」

而要弄明白這一切之前,他需要用心去感受。

這是一條追求理想的道路,也是一條充滿堅毅的道路,沒有強大的毅力,沒有天才一般的感悟,根本走不下去。

值得慶幸的是十七歲的王陽明埋頭走了下去。

多少個夜晚他都坐在燈火下苦思冥想,多少次在夢裡,他苦苦掙扎。

終於,他感悟到了,那個自己苦思冥想的答案就在書本里。

在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早晨,王陽明返回了北京。

這天和往常一樣,王華第一時間就去了兒子的房間抽查兒子的家庭作業,但這天兒子不見了。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王華很焦急。

他很清楚一個不足眼前這個二十歲的青年就是一顆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爆炸。

一直壓在他心頭的那股不安突如其來地涌在了他的心頭。

他發動了府上所有人的去尋找。

天快黑的時候,王家上下才在自家後院的一片竹林里找到了他。

王陽明正盯著竹子看,一動不動,宛如一尊木雕。

「你又在幹什麼?」王華問。



王陽明沒有看走過來的父親,他依舊盯著竹子,許久才對父親說:「我在領悟聖人之道!」

完了,完了,我王家竟出了這等瘋癲之人。

王華大怒而去。

王陽明渾然不覺,依舊盯著竹子。

「 格物致知」,方才是大道。

我要看看聖人的大道。

這一刻王陽明想的是道,為此,他格了七天七夜。

結果,他失敗了。

失敗的結果給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肯定的答案——原來聖人的話也未必正確,聖人的道,也未必都是通天大道。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就在王陽明準備進一步研究的時候,王華卻一把扼殺了他的進一步走下去的念頭,並且給出了通殺令——考科考。

事實證明,科舉制度在經過唐宋元明的層層發展與完善,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考試內容。

王陽明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畢竟是行不通,一連考了兩次都沒考上。

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應該說,老天爺還是照顧了這位中國天才。

他高中了,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

渾渾噩噩了二十餘年,頭一次有了正經工作——做官。

對此,王陽明沒在意。

先前一直被他放下的疑問,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

無數的夜晚他在捫心自問,既然聖人的大道都不是正確答案,那什麼才是正確的呢?

這是一個磨人的哲學問題。

即便是天才一時也未必能找到答案。

但老天爺對王陽明終究是厚愛的,給了他答案。

公元(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烏煙瘴氣的朝政讓王陽明很苦惱,他上書了。

書中他大罵劉謹。

事實證明,衝動是要受到懲罰的。

王陽明的奏章差點沒讓劉公公氣得吐血,出於報復,劉公公特別照顧了他。

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解氣,劉公公還特意安排了兩個殺手一路進行特別照顧。

面對著苦難,王陽明笑了。

客行日日萬鋒頭,山水南來亦勝游。

布穀鳥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蠻煙喜過青揚瘴,鄉思愁經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萬里,五雲天北是神州。

在那兒不是做事,在哪兒丟失家,怕什麼。

貴州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給了更多的空間來思考。

無數個日日夜夜,除了吃飯剩下的就是思考,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腦海里忽然有了一道光。

他醒悟了。

原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得知答案,他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場。

如果說三十歲之前,他正經的干過一件事,除了科舉,就剩下這一件。

比起科舉的被動,這次是舉動的。

事實證明,世間一切的成就都是來自課外。

王陽明也不例外。

經過這次悟道,王陽明開始嘗試的教學,通過學生,他告訴世人,所謂的天道其實就是人心。

任何人,只要通過人心的「良知」開導,就可以「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你想要的,只要你肯做,就一定能得到。

這是一種難得的精神力量。

在誕生的那一刻就預示著會走向輝煌,順帶飄洋過海到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

後面的事,用不著多說,其實大家都知道。

王陽明從貴州回來了。

公元四年(1509年),王陽明謫戍期滿,復官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知縣。

就在當年的夏天,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設計除去,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此遠去。

生活開始變得美好。

他被調任南京刑部主事,兩年後,被召入京,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

他的過人才能終於取得了世人的認可。

兵部的主要負責人王瓊看上了他,推薦他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並且給了一個終極任務——剿匪。

每次看到這兒,我總是忍不住對王瓊的這個決定說聲好,如果,如果沒有這次英明的決定,也許歷史就要改寫。

因為正是這次英明的決定,挽救了大明。

一直懸而未解的匪患,在王陽明的手中,不過半年的功夫就蕩平了,就連一直蠢蠢欲動的寧王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對象。

寧王在江西20餘年,憑著心頭的那股不甘,決心造反。

20年的經營在碰上了王陽明的那一刻徹底的土崩瓦解。

只用了35天的戰鬥,萬餘人的雜牌軍隊,王陽明終結了寧王。

那種聲東擊西,挖坑、造假、虛張聲勢,不按常理出牌的兵法套路,讓整個世界都為之瘋狂。

然而,這次平叛大功卻沒有得到武宗的認同,這位荒唐的皇帝,竟荒唐到希望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然後再由自己親自「擒獲」朱宸濠,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皇帝荒唐的舉動讓王陽明心頭一疼,他呢喃了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原來打敗山裡的賊寇非常容易,但是想要擊敗心理的陰暗面就非常困難了。

作為大明數一數二的天才,他敏銳的小心臟告訴他,急流勇退才是王道。

他脫下了官服,換上了便裝,一身輕鬆的去了九華山,一路走一路看,九華山沿途秀麗的景色無不讓他歡喜。



也許世間在沒有比遵從自己的內心更讓人歡悅的事。

只可惜,朝廷沒這個意思。

一紙詔書,硬生生地將他從九華山拉了回來。

「修道,沒門。」

為了彰顯朝廷的恩寵,剛剛登基的皇帝對他還算夠意思,加封他為新建伯,世襲。

官越做越大,王陽明卻越來越不開心。

心頭的那個呼喚不住地在叫喚:「退了啊, 這個不適合你,真正的大事正等著你來實現呢?」

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陽明離任回家守孝,想起父親昔日的容顏,不由得悲從心頭來。

由於過於悲痛,他病倒了。

迷糊之間,他似乎又聽到了父親的勸告:「孩子,做你喜歡做的事吧,這個世道,需要你的人還很多?」

那一刻,他用力地點了頭,世間萬物,還有比修好自己這顆心更重要,也許修好了它,這個世界可以變得百毒不侵。

三天後,王陽明徹底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往日的種種宛如天上雲朵一般從他心頭一一閃過,最終能留下的不過拿那顆救世的心。

他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開始了。

此後的王陽明徹底放下了架子,四處遊歷講學,無論是貧是富,只要願意學,他都用心教。

很快,他有了第一批學生。

跟著是第二批。

第三批。

……

學生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過硬的教學方法,實用的教學手段,以及先進的理論知識,迅速打破了當年理學所壟斷的市場。

又過了幾年,他的弟子開始名揚天下。

王棟、徐樾、趙貞吉、何心隱、徐階、張居正都開始展露頭角。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王陽明滿意地點了點頭:「無憾了。」

這天,他喊來了自己兩個學生,對他說道:「我時候到了,我畢生所學還有四句沒有傳給你?今日就一併傳給了你們。」

學生心頭悲傷,卻不得不打起精神來聆聽,生怕錯過了老師的教誨。

此時天地一片寧靜,唯有風吹過空曠的田野,充滿了美感。

王陽明深吸了一口氣,忽地大聲念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凡夫俗子,只要有良知,皆可為聖賢,這是人的本性。

這四句教誨,如同田野的風迅速傳遍了天下。

公元1528年的一個夜晚,剛剛從戰場回來的王陽明從一場夢境醒來。

他仰起頭看了看四周,忽然問弟子:「到哪裡了?」

  

弟子回道:「青龍鋪(今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

  

王陽明又問:「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陽明笑了一下:「到南康還有多遠?」

  

弟子回答:還有一大段距離。

  

「這次怕是來不及了!」王陽明輕嘆了口氣,看了看天,然後讓人替他更換了衣冠,從床上坐了起來,目視前方。

如此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讓人把學生周積叫了過來,對他說道:「我要走了。」

周積哭了一陣,方才想起什麼,忙問:「老師有何遺言?」

黎明的天空一片寧靜,尚未落下去的月光皎潔如學。

王陽明吸了一口氣,用生平最後的氣力對周積微微一笑,然後緩緩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