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羅貫中是如何用力過猛把劉皇叔寫成「岳不群」

夏洛克仙人 發佈 2020-03-02T08:32:48+00:00

——明代詩人楊慎《臨江仙》三國時期,上承東漢,下啟西晉,按照正式建國稱帝劃分的話,三國僅僅60年歷史,就算加上漢靈帝劉宏駕崩、董卓亂漢、諸侯混戰、到三足鼎立的那一段歷史,也不過堪堪一百之數。


前言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明代詩人楊慎《臨江仙》

三國時期,上承東漢,下啟西晉,按照正式建國稱帝(公元220年起到280年)劃分的話,三國僅僅60年歷史,就算加上漢靈帝劉宏駕崩、董卓亂漢、諸侯混戰、到三足鼎立的那一段歷史,也不過堪堪一百之數。

但就是這不算長的百年時期,卻成為了後人為之交口相傳、史學家們為之孜孜不倦的一段歷史。

其中西晉史學家陳壽與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傳播三國歷史的關鍵人物。

「說《三國志》者,在宋已甚盛,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於講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與陳壽《三國志》著重客觀、嚴謹性的史書類著作不同,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後人簡稱《三國演義》)屬於章回體小說,更注重人物情節的細緻描寫與故事情節的連貫性、趣味性。

羅貫中在結合正統史實以及民間野史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虛構的情節,並將筆墨著重放在劉備及其麾下一眾文臣武將身上,最終成就史上第一本氣勢恢宏的歷史演義開山巨作。

美中不足的是,被羅貫中樹立為仁義禮智信典範的完美男主劉備,卻因書中的一些情節影響,成為現今社會相當一部分人眼中的偽君子。

羅貫中為何在劉備身上大揮筆墨,樹立其仁君形象,但在現代人看來,劉備這個仁義之君其實並不完美,反而有些虛偽?且聽筆者為大家娓娓道來。

一、羅貫中為何樹立劉備為第一男主

為什麼羅貫中放著同樣是創業出身,同樣任人唯賢,無論軍事、謀略還是政事方面都更優勝的曹操不選,反而選擇劉備來做《三國演義》的男一號呢?

原因有二——

1、正統問題

按照最早期的官方史書《三國志》來說,那麼三國的正統是曹魏無疑了,當然從政治因素分析,陳壽之所以尊曹魏為正統,是因為司馬氏是從魏元帝曹奐手中接過帝位才開啟的西晉,只有承認曹氏皇朝的合法性,才可以證明西晉皇朝的合法性。

在南宋以前,曹魏乃正統這個觀點卻一直受到官方的推崇,尤其是在北宋,因為宋太祖趙匡胤通過兵變上位,為了美化宋太祖的篡位行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尊魏為正統。

但南宋開始,風向變了。

由於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的皇位,是由於靖康之變直接順位繼承而來的,因其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已經處於南方,再尊處於北方的曹魏皇朝為正統,那豈不等於自打嘴巴?

於是在官方的默認下,一眾史學家摩拳擦掌地為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背書,其中以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夫子的攻擊最為致命——

「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寇履倒置,何以示訓? 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朱熹《資治通鑑綱目》

南宋通過幾代皇帝的努力,成功地把蜀漢正統的觀點,深深地在老百姓心目中刻下烙印。

由於元末與南宋相隔不到一百年,羅貫中把劉備扶正,相當程度上是受南宋尊劉貶曹的傾向的影響。

2、把劉備扶正符合社會需求

羅貫中身處元末明初,這是一個混亂動盪的時期,群雄割據混戰不斷,抗元起義此起彼伏,老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羅貫中出身於社會底層,曾加入農民起義軍張士誠麾下作幕僚,長期戎馬生涯更令他對民間疾苦深有體會,這也更令他對蒙古異族施於漢人身上的殘暴統治深惡痛絕。

身處亂世中,天下百姓都希望有仁義之君揭竿而起,驅除異族,結束亂世,恢復漢邦,於是以心懷百姓、仁德著稱的劉備成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同時關於劉備仁政、劉關張兄弟情深的民間傳聞、野史也在評書人、文學家的文藝加工下,亦愈演愈烈。

這個時期,羅貫中已經著手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受蜀漢正統的思想影響,再加上劉備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好口碑,於是他選擇了劉備,作為著作的男主角。

因為書中對劉備的人物塑造非常符合民間對於他的期望,於是這本以蜀漢為主線的《三國演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嘉靖年版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里的序文里有一句,描述到《三國演義》受歡迎程度——

「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

二、羅貫中的過度吹捧,坑了劉備一把

《三國演義》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回,其中直接與劉關張,以及蜀漢政權有關的章節就有八十一回,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看到,羅貫中為了刻畫劉備仁君的形象,不僅把《三國志》、《資治通鑑》、《漢晉春秋》等一眾史書里相關的情節能用的都用上,而且還結合民間通俗故事以及書評人的講解,憑空杜撰了眾多情節。

羅貫中的良苦用心,如果劉備泉下有知,相信必定感激流涕,大呼知己,但同時可能也會對這位隔世知己不惜費煞思量,虛構各種「獵奇」的情節來吹捧自己的舉動哭笑不得。受這些情節影響,在當今人們的眼中,劉皇叔可以說是在仁義這條路上越走越偏,都要變成《笑傲江湖》中華山君子劍(賤)——岳不群的形象了。

那麼究竟是哪些情節可以看出羅貫中實力地把劉備給坑了呢?

我們來舉幾個經典的虛構情節

1、面對劉安殺妻惡行,劉皇叔感動流涕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講到,劉備率軍與呂布軍隊在小沛交戰,大敗,於是劉備逃難,路遇孫乾,二人想著去投奔曹操。

某日兩人走到獵戶劉安家中,劉安聽說是豫州牧來了,便想著找點野味好好招待貴人,但一時間又找不到,於是便殺了妻子給劉備吃。

劉備問:這是什麼肉,劉安說:是狼肉。由於劉安是獵人,劉備不疑心,飽食一頓。後來劉備去後院牽馬,經過廚房看到一個婦女死在裡頭,手臂上的肉被割去了,非常震驚,就問劉安,才知道吃的竟然是劉安妻子的肉。

知道真相後,劉備不勝傷感,灑淚上馬。

天雷滾滾啊!這就是筆者初次看到這一段的內心感受。

這可是謀殺惡行啊!劉皇叔面對冤死的婦女熟視無睹,絲毫沒有怪責劉安的意思,所謂的傷感流淚在羅貫中的描寫下更像是感動涕零。

更讓人頭暈目眩的來了,劉安最後居然還得到了來自曹操的百兩黃金賞賜,原來是劉備告知了曹操,報那「一飯之恩」來了。

講道理,你要說曹操對這種行為熟視無睹,也就算了,畢竟在羅貫中筆下,他曹某人行事陰險毒辣,這麼做也符合人設。

但劉備是誰?仁義之君啊!連當地縣令都知道要審查此事,你愛子如民劉皇叔居然悄悄的我走了,就如我曾悄悄地來過?

從劉安殺妻這一幕,感覺羅貫中把劉皇叔塑造成了一個不下於曹丞相的狼人。

2、三英戰呂布,併肩子上的大仁、大義、大勇

《三國演義》第五回,八路諸侯在虎牢關呂布三萬兵馬兵鋒相對,按照演義的慣例,雙方都會先擺下陣勢,雙方先斗將一番再說。

只見紅方選手,人中呂布大奉先,手持方天畫戟,座下嘶風赤兔馬,率先出陣,其時呂布武力那是公認的天下無雙,眾諸侯唯有硬著頭皮,點兵遣將上陣,於是河內名將方悅、上黨之虎穆順、北海錘神武安國紛紛排隊送人頭,勇氣是可嘉的,現實是殘酷的,只見一眾名將挺馬而出,戰不到十回,馬還在,人沒了。

呂布二輪引兵搦戰,白馬將軍公孫瓚揮槊親戰,沒戰幾回也遇險了,這時其陣營中一將領大喝聲 「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猛張飛來了,呂布被一個嘲諷吸引過去,與張飛大戰五十回合,勝負不分,關羽又拖刀加入戰局,呂布以一敵二約三十回合仍然撐得住。謎之一幕來了,劉玄德本著心系蒼生、替天行道的旗號,手揮雙股劍,拍馬而出,撿便宜,不,除害來了。三人合擊把呂布打得「架隔遮攔不定

」,隨後往劉備處虛刺一戟(三人中最弱的一個),奪路而出。

在這裡羅貫中還特意補了一句「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他的原意本是想側面烘托戰況的激烈,但在這裡,讀者們很難不會去想,估計八路人馬是被劉關張三人群毆呂布一人的「義舉」給震呆了——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原來單挑還能這麼玩的?

當然可以,張飛挺身而出乃是大勇,關羽奮而擊賊是大義,最後劉皇叔來一個替天行道更是心系蒼生的仁德之舉,大仁啊!

大仁、大義、大勇三合一,戰勝邪惡的董卓頭號鷹犬呂布,這是多麼的正義啊?與天下百姓相比,武德不過是小節罷了!

相信羅貫中虛構這些情節的時候,一定也是這麼想的,嗯,一定是。

3、女人如衣服?劉皇叔比霸道曹孟德還要霸道

在《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與第十五回中,有一段情節講到:劉備起兵討伐袁術,張飛則受命鎮守徐州。他素來好酒,但是酒品不好,喝醉了喜歡打人。

有次在宴席上醉酒,張飛耍酒瘋,鞭打了呂布的岳父曹豹。無端受此屈辱,曹豹深深怨恨張飛,於是連夜派人送信給呂布,告訴他徐州兵力空虛,可趁虛而入,才四更天,呂布便已經領兵到達徐州,隨後與曹豹裡應外合,兵不血刃攻下徐州。

由於事發突然,仍醉臥床上的張飛只來得及率數十騎兵逃出徐州,連劉備的家眷等顧不上。等趕到盱眙與劉備匯合後,得知真相的劉備撫首長嘆,關羽則不由得對張飛一陣埋怨。

張飛羞愧不已,本欲掣劍自刎,得劉備及時制止,並說道: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

坦白說,這番話的語境非常到位,而且也充分體現了劉備對兩位義弟的兄弟情深,這也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一句廣為流傳,受老百姓推崇。

劉皇叔的這番話是純屬羅貫中虛構,史實記載劉備並無說過這句話。

但你要說羅貫中完全憑空杜撰吧,倒也不是空穴來風。

在歷史上,劉備發跡前期真可謂淒悽慘慘,長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而且由於其實力微弱,還經常被各路諸侯花式吊打,攆來攆去。

劉備本身具有武藝,且有關羽、張飛兩位猛將,還有忠義兵士不離不棄,在亂世中足可以自保,但他的妻兒就跟著受難了,他們手無寸鐵,毫無自保之力,而且但凡遇到災禍,劉備還會因為各種「客觀因素」,坐看著妻兒被敵人所俘虜,而無能為力。

觀劉備一生,他是真的把「女人如衣服」這一人生格律貫徹到底了。

可見,想當劉備的妻子,是要冒巨大風險的,而要成為劉備妻子的同時,還想要相安無事,這更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行為。

三、從古今三觀的區別,分析為何劉備的「仁義」形象會崩塌

對於劉備這種因人而異的「仁義」,古人是怎麼看待的呢?跟現代人一樣嗎?、

非也。

古人最講究的就是三綱五常,所謂的三鋼,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仁義禮智信,則是儒家的五常。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都是通過儒家的三綱五常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在這種人文氣氛下,容易造成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而且更不存在女權主義的存在。

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寫道,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因此,像劉安殺妻、女人如衣服這種情節雖為虛構,實則體現了古人包括作者羅貫中在內,他們對於女性地位卑微、甚至任人凌辱現象的漠視。

至於像三英戰呂布等看似不光彩的細枝末節,羅貫中深諳「舉著大旗好辦事」的俗理,他讓劉備舉著「仁德無雙」的大旗,無論做什麼,只要在書中體現這麼做也是為了心懷百姓,那麼一切就百無禁忌了,因為羅貫中已經把劉備給聖人化了。

因此在古時候,劉備仁義聖人的金身一直是無堅不摧。

在94年版本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其中有一段講到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差遣徐庶到樊城招降劉備,劉備從徐庶口中得知若不投降,曹操便會屠城,於是被迫向襄陽撤退,劉備令人告知百姓,有誰原隨他撤退,新野、樊城兩縣的百姓齊聲呼喊:「雖死,亦願隨使君!」於是,劉備不顧眾將反對,沿途收留難民,扶老攜幼,上演了「攜民南行」的悲壯一幕。

到了今時今日,人類文明的進步日新月異,人們也早就從家天下的封建思想解放出來,演變成如今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現代價值觀,而對於傳統優秀文化更是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國演義》流傳到現代,已是我國四大經典名著之一,其中精華部分不少,最突出的一點是這本書把權謀二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但其中所蘊含的部分價值觀,由於客觀因素,在今天看來是存在極大局限性的。

從上面幾個虛構的情節,我們可以看出,羅貫中筆下的劉備,部分行為舉止是與其 「仁義之君」的形象大相逕庭的,在仁德無雙的光環加持下,掩蓋著說不清道不明的虛偽,與其相比,曹操從一而終的「陰險狡詐」,反而顯得光明磊落。

結語

《三國演義》其中一個成功要素,就是把劉備寫成了一個符合封建時期社會需求的「仁義之君」,但流傳到今天,由於歷史局限性,其所傳達的部分價值觀與現代人所提倡的價值觀相悖,這也是為何人們越看劉皇叔,就越覺得他偽善。

但必須強調一點,《三國演義》終究只是演義小說,並非真實歷史,所以我們在評價三國歷史人物,無論是劉備,曹操,還是其他被《三國演義》過度神話或者妖魔化的人物,都應該以史實為據,而並非光憑《三國演義》里的情節就評頭論足。

如果羅貫中擁有現代人的思維,為了避免各種紛紛擾擾,可能會在書後加上一句——本故事部分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