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編劇徐萌專訪 | 醫療劇再翻紅 共鳴是關鍵

每日新報新攝影 發佈 2020-03-02T14:56:00+00:00

近日,《醫者仁心》、《急診科醫生》、《青年醫生》、《外科風雲》等一批國產醫療劇再次翻紅。監製| 大睿編輯| 水綠如藍

共同抗疫,心系醫護。安全防護,在家追劇。近日,《醫者仁心》、《急診科醫生》、《青年醫生》、《外科風雲 》等一批國產醫療劇再次翻紅。這些數年前甚至十年前的劇集,因為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情節,而被稱之為「神預言」。一批短視頻平台上大量劇集剪輯片斷刷屏,醫患關係這一熱點話題也再次引發關注。

為何會出現「神預言」?為何醫療劇會引起如此關注?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聯繫到了著名編劇、製片人徐萌,她也是《醫者仁心》、《青年醫生》的編劇。

劇情源於實際 「神預言」其實是「老詞」

2014年播出的《青年醫生》和2017年播出的《急診科醫生》,都在劇中出現了一個名詞「新型冠狀病毒」,這一部分劇情經過剪輯,立刻刷爆各個視頻平台。

在《青年醫生》中,當急診科曾主任看到暈倒患者的胸片「實質性浸潤,出現鱗片狀」時,就提出「是否是新型冠狀病毒」,其他醫生表示「最近沒有出現這種流行病的跡象」,但一系列應急措施已經展開:檢驗樣本同時送交本院化驗室和市疾控中心做冠狀病毒的專門檢測、上報醫務處出現「疑似感染」,馬上啟動防護機制;準備防護服,單獨的隔離房間,以及呼吸機等防止呼吸窘迫綜合徵和腎衰竭;醫院實行緊急隔離、病區封閉、 通知分診台停止接診……


兩部劇中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很多觀眾留言表示,「當年看劇時,都沒注意到這個。」劇中果斷採取的一系列應急方案和隔離措施,與現在抗疫如出一轍,「神預言啊」。

寫過兩部醫療劇並一直關注醫療行業的徐萌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其實「新型冠狀病毒」是個「老詞」,「電視劇首播時沒有被注意到,可能是大家淡忘了。」「如果不是這次的疫情,恐怕大家忘得會更徹底,人們總是善忘,但病毒一直都在。」

幸運的是,劇中的患者並非「新型冠狀病毒」,而是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徵,簡稱(MERS)。對於當時為什麼這樣寫,徐萌說,一方面,2012年劇本創作時,的確有MERS的實際病例;二是即便是非典十年之後,醫療業內對於冠狀病毒的應對,一直有著相關的應急機制,「一些醫院一直保留著發熱門診。」此外,在劇集開頭就寫這個「疑似新型冠狀病毒」,從戲本身來說,需要一個「吸引眼球」的開頭,同時也是想表達,雖然當時距離非典過去了快10年,但是它依舊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重來。

醫院「學」了5年 曾被認作是真「醫生」

談及近期醫療劇為何再次爆紅,在徐萌看來,一是疫情當前,醫護逆流而上,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感動了全社會,牽動人心,關心他們就想多了解這個群體;二是無論是當前疫情還是醫療劇中反映的社會現實都能引發人們對醫患關係的重新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劇翻紅是人心向善,這是最值得關注的。


徐萌說,醫療劇的目的之一,就是做一個醫患溝通,電視劇解決不了現實矛盾,但至少讓觀眾能作為旁觀者,重新審視醫患矛盾和醫患關係。而在疫情面前,目標唯有「救人」。觀眾和醫生集體超越了界限和心結,真正實現了共情。


「醫療劇很難做。有一種說法就是,醫療劇是職業劇皇冠上的明珠,因為技術壁壘很強,也相當奪人眼球。」因為難寫,選題報得挺多,但很多不了了之。在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工作多年,徐萌談起她寫的第一部醫療劇《醫者仁心》時說,在那之前自己並沒有接觸過醫療行業,中心的老同事覺得她對網際網路、生物、科技這些新興行業有「跨界能力」,就讓她試著寫一個醫療劇。

劇中心對創作要求一向很嚴格,第一關就是去深入生活,於是就去了人民醫院,「這五年不是因為多用功,而是因為我笨」,徐萌笑說,「醫療劇實在太難寫了,一次拿不下來,就再去看。」花了5年的時間深入各大醫院,徐萌與醫患交流、親身體驗職業狀態、研究討論各種病例,「我在人民醫院『實習』的幾個月中,有時候太累了,穿著白大褂就回家了,好多鄰居都以為我真的是醫生。」

現實主義的創作是要對現實審視批判並提供解決方案,徐萌說,因為這個理念,在講述治病救人的同時,不可迴避的就是醫患矛盾這一現實問題,「從《醫者仁心》到《青年醫生》,都有患者家屬與醫院發生糾紛,以及控告醫院的情節。」對於醫生與患者究竟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現實社會中充滿了各種聲音,而在兩部醫療劇中,徐萌塑造了不同的醫生形象來表達她的看法,《醫者仁心》中是以鍾立行為代表:「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專業、冷靜、醫術過人,這個形象當年被人認為不夠真實,但隨著這次的疫情,人們真正看到了醫生群體的這一面,令人感動。而在《青年醫生》中,程俊和沈青川代表了醫生的兩極,一個主張以技術救人,一個以心暖人,歐陽的愛情選擇也是她的職業理想選擇。但在今天這場疫情面前,這些爭論都不存在,大家只有一個目標:救人。觀眾和醫生集體超越了界限和心結,真正實現了共情。這是疫情帶來的真實的改變,也是災難給予我們的啟示。中國文化講求「懸像示義」,如果我們讀不懂這個像和義,所有的苦難就只能是苦難。幸運的是,我們都懂了。

醫療劇最「驚心動魄」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對「生命」「生死」這一話題。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對於生命,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旦出現「不滿意」,就需要一個「理由」甚至「替罪羊」。在徐萌看來,醫生、警察、教師,不但是社會的「銅牆鐵壁」,長時間以來也是社會道德的「承重牆」。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醫者仁心、救死扶傷,但忽視了「醫學是有局限性」這個觀念的理性認識和普及。「因此,真心希望,我們除了熱愛、疼愛、呵護醫護之外,更應該尊重他們的專業和冷靜的職業特性。」

回到兩部劇,《醫者仁心》中,徐萌說,她一直呼籲大家做一個合格的患者,其實就是做一個有良知的患者。到了《青年醫生》時,她不偏不倚,因為「今天」的醫生也可能就是「將來」的患者,徐萌的觀點借劇中歐陽醫生的口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生和完美的患者,在這一個過程中,大家保持最大的善意和良知就足夠了。

除了醫療本身 寫劇也倡導人文精神

《醫者仁心》作為國內首部全景式反映醫生職業生活的醫療劇,拍攝時因為正處在醫療制度改革的關鍵期,又因為醫療劇獨特的話題性及政策的敏感性,多部門把關,歷時10個月才得以在央視播出。該劇也獲得了第28屆飛天獎一等獎,徐萌也摘得了優秀編劇的桂冠。當時,對於該劇的評價中說道:「在醫患矛盾尖銳的時代背景下,解答了社會和公眾對衛生行業的一些疑問,對目前比較突出的醫患矛盾做了全面系統的形象展示和分析,呼喚全社會誠信與理性……」


徐萌說,自己的經驗就是不管寫哪個行業,都要把這個行業里的人、機制,以及社會關係這三方面搞清楚搞明白,深入生活的目的就在於此。「醫學人文這些年發展很快,醫療劇也就是倡導醫學人文精神。」不但只是救助,還有教育。

徐萌說自己從創作中也深刻體會到,社會變革不都是「溫暖陽光」中進行的。她舉例說,醫療劇離不開醫改的背景。過去,不少醫患衝突往往是因為「支付問題」導致的,2012年,國家的「新農合」政策將20種大病納入新農合報銷體系,極大地緩解了「支付問題」這些變革帶來的社會變化,徐萌也將其「反饋」在劇中,比如《青年醫生》的結局,有人去社區醫院,要普及基礎醫學教育;有人去了私立醫院、解脫了編制的困擾;有人從社會籌集資金,做起了慈善醫院,讓更多人受益於醫學帶來的光明……徐萌說,雖然是電視劇,「揭開傷疤」展現了各種矛盾,更重要的是「治療病患」展現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給大家以希望,「這也是社會現實,更是創作者的責任。」

「2015年公布的刑法修正案,對於『擾亂公共秩序罪』中加入『醫療』一項。」也就是俗稱的「醫鬧入刑」,這是醫患關係處理中很大的變化,對於保護醫生群體意義相當重要。徐萌說,這之前發生傷醫的刑事案件的快速審理,以及疫情期間對醫生群體的關愛保護都體現了國家社會對改善醫患關係以及現代化治理的決心和意志。「前行,往往伴隨著陣痛。」

話題回到近期醫療劇翻紅,徐萌認為,劇中所反映的醫患關係和人生故事,有很多依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尤其是在目前「防疫戰」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有了更多的思考,對於醫療工作和醫務工作者有了更多的認識,「疫情面前,醫者奉獻了他們的仁心,我們也應該有一個尊敬之心,並且把這種尊敬延續到疫情之後,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葆有的良知。」


監製| 大睿

編輯| 水綠如藍

關鍵字: